萨满 发表于 2013-3-5 11:11:13

皮革制品的修复

皮革制品的修复 我国远古的先民就以开始使用皮革制品,由于制皮处理方法简单,很难保存长久。古代皮革制品,有些是素面,有的是涂漆彩绘装饰,有的是生皮状态,有的是经过鞣制处理成熟皮。皮革制品,长期存放中,会失去一定量的水和油脂,会变得僵硬,易脆易裂。为使皮革便于使用和存放,需对生皮进行鞣皮处理。原始方法是将皮子泡在水里用脚踩,使皮子变软化。一般古人对皮革的硝皮,是将皮革经去毛、脱脂后再用鞣皮剂处理。最早的鞣皮剂来源于橡树皮中的丹宁酸,这种物质可以和兽皮中的胶束状蛋白质纤维结合,置换出其中的水分,增加蛋白质分子的枝链,使皮革的性能大大改善。现在所多见的流散在少数民族中皮革文物,存放条件都不太好。这类文物在普通温度下存放,相对湿度超过68%以上,就会滋生霉菌,造成污迹而变色。遏制霉变的办法是改变存放环境的干燥通风条件,对于鞣皮杀菌剂可采用0.2%五氯苯酚/乙醇溶液,或采用月桂酸衍生物作喷雾杀菌。再如麝香草酚、硫酸锌、水扬酸、樟脑等均可作皮革灭菌剂。对付昆虫、寄生虫对毛皮、皮革制品的侵害,一般采用溴甲烷、氰化氢、二硫化碳、环氧乙烷等化学药品熏蒸,但效果不会长久。或以除虫菊、硫代氰酸脂杀虫剂喷涂,效果较好。皮革文物回软方法很多。脆弱的皮革制品可用甘油、羊毛脂、蓖麻油等保护。对已变干、变硬、变脆的皮革制品,需先作防破裂处理,方法是用一块湿海绵在皮面上擦拭一遍。再用2%中性钾皂/乙醇擦洗皮革上的污渍,晾干后涂抹10%乳酸钾溶液放置过夜,再作鞣皮处理。配制鞣革剂以100%羊毛脂掺以7%蜂蜡、15%松油及170ml三氯乙烷混合液,鞣革处理后,羊毛脂浸透到皮革组织里,使之润滑。蜡留在皮面上把皮的酥化部分凝固起来。还可以用甘油稍加入少量的水软化皮革,然后用聚乙二醇4000热溶液加固,再以硅胶脱水使其缓慢干燥。又朽又脆的破裂鞣皮革,可在背面褙上一层加固物质。将皮面向下放在工作案上,有摺绉的地方,用海棉蘸水抹潮湿把它弄平,让水分能充分浸透进去,用一块玻璃慢慢地压在它上边,当鞣皮充分回软之后,可以在玻璃上放上重物加压,这种压力要保持到皮子干透为止。这时可以在皮子背面裱上一张大小和重量都很适当的生帆布,布上用新闻纸盖好,再把它压上一夜,第二天这块皮子会相当结实了。压印有花纹的剑鞘、皮囊等皮制品,软化处理会使锋棱模糊,可以作适当的加固处理。可用稀释的清漆或微晶石蜡浸渗,保持它们外观不变为宜。出土的叠层鞣皮,层与层粘连,揭剥就会破碎。早年英国人曾用赛璐珞碎末,以等量的乙酸戊酯和丙酮作为溶解剂,配制成的溶液涂在面皮层,深深渗透进皮质里去,溶液逐渐变干,收缩,表层皮子会自动翘曲脱开皮层。在脱开皮层的未涂溶液的部位,再施以硝基纤维素,平放在玻璃板下压平,然后用丙酮洗除去溶剂。这样一层层揭剥完为止。有些叠粘羊皮纸层,可用回软与冷凝结合处理后,用薄竹刀或手术刀把各层膜皮分开。分开以后,再把羊皮膜冷凝一次,刮除附着的污染物。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白荣金先生有一手修复甲胄的绝活,这里介绍的是他对皮甲胄的修复经验。作为防护装备,取材于动物皮革,商周时期就有发现,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明清时期的皮甲胄流传至今。由于皮革容易腐朽,埋藏于地下的皮甲胄很难完好地保存下来。出土的皮甲片往往仅遗留下为保护和装饰甲片而施于表面的漆壳,发现时保存状况大致有干硬和湿软两种情况。在修复时,对于干硬易碎的漆壳应予以柔化处理,对于湿软皮甲的修复时应保持全过程湿软度。有的皮甲片漆壳仍完整地保持着原形,有的则已破裂或变形,后者在修复中应加以整形。对于湿软甲片漆壳的整形,还需及时将其定形,并脱水于相应的特制甲片模具中。对已干硬的漆皮以水、酒精、甘油等浸润的方法进行柔化处理。对于甲片漆壳上彩绘图案装饰的加固,尤其在整形等环节中需注意保护,勿使脱落:对甲片上蚀空部分,可以剖开漆壳,采用同质料的皮革分别填实而后粘合,再一片片照原形将漆皮粘贴其上,随后将片上原孔打通以便缀连。对于残缺的皮甲片,则进行修整或以复制手段予以补配。全部甲片修整齐之后,即可按甲片上保留下来的编啜痕迹,或按一般甲片的组合规律,用与原来相同或相近的丝带或皮条等材料将甲片缀合起来,从而完成对皮甲胄的修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皮革制品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