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 发表于 2010-10-19 09:47:21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转]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
                              --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和中国文明的起源


                                                                  佟柱臣

  中国幅员辽阔,新石器时代文化丰富而复杂。那么这个文化到底是怎样开始的呢?有没有从一个地点起源向四方传播的迹象呢?考察了当前我国考古材料的实际,我认为: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阶段,并不存在从一个地点起源的问题。而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中石器时代、向着新石器时代延续发展下来的。延续发展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又形成若干个中心,因此,作多中心发展。这些多中心的文化,发展有迟有速、有高有低,受到强烈的不平衡规律支配,因而又呈现不平衡状态。

  远在20世纪30年代,安特生(J.G.Anderson)认为新疆是中国仰韶文化的发源地,然后迁入黄河河谷[1][2]。我国考古学者裴文中[3]和尹达[4]两位先生,对于他这个意见,共同指出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是不对的。但是实际情况如何,迄今仍感茫然。所以像这样的新石器时代关键性学术课题,实有全面研究的必要。

:)

高地 发表于 2010-10-19 09:54:55

本帖最后由 高地 于 2010-10-21 10:12 编辑

                                                                     一

       我所以说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没有从一个地点起源并向四方传播,是因为观察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通过中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生的连续性。

  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而论,据统计,有北京市周口店山顶洞、河北省阳原虎头梁、山西省沁水下川、内蒙古清水河、黑龙江省呼玛十八站、辽宁省营口金牛山上层、山东省沂源一号洞、河南省安阳小南海、江苏省泗洪下草湾、浙江省建德乌龟洞、湖南省桂阳岩?洞、江西省乐平涌山岩、广西柳江柳江人洞、贵州省普定穿洞、云南省路南安仁村、四川省资阳黄鳝溪、陕西省蓝田涝池河沟、甘肃省庆源巨家塬、青海省可可西里、宁夏水洞沟、台湾省台南菜寮溪等,共69个地点[5][6],广布于我国的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这些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经过中石器时代,孕育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

:)

高地 发表于 2010-10-19 09:59:49

本帖最后由 高地 于 2010-10-19 10:02 编辑

       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的连续性[7],首先反映在石器的形制上,如山西朔县峙峪的指甲型刮削器,已经具备了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同类器的雏形,特别是有肩扇形刃的斧状器,开始了有肩新石器的先河[8]。安阳小南海的条形石片[9],虽然稍厚一些,无疑是新石器时代细石器中石叶的原始形式。下川的锥状石核、条形石片、圆头刮削器、指甲型刮削器,都可以在新石器时代细石器中找到相似的器形。而长9厘米的梯形锛形器[10],更应是新石器中石锛的祖型。广西祟左矮洞、来宾麒麟山盖头洞、柳州白莲洞旧石器时代晚期砾石砍砸器[11],与柳州鲤鱼嘴下层[12]、桂林甑皮岩[13]等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的砾石砍砸器,形式非常相似。这些实例都证明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发展的必然结果。

:)

高地 发表于 2010-10-19 10:08:13

       其次反映在石器工艺上的连续性,峙峪石墨装饰品的一面和边缘上,都有清晰的砥痕,山顶洞的小砾石上,有斜平行砥痕。峙峪的石墨装饰品从一面钻孔、山顶洞的砾石和石珠从两面钻孔、山顶洞的海蚶有打孔、山顶洞的骨针和獾牙有穿孔[14],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作孔工艺,可以证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开始了。

  同时华北旧石器晚期石器沿着长宽等比的小型化或长宽不等比细化方向发展,而华南贵州穿洞的石器,也趋向变小。所以石器更接近成形,种类有所增多,器形渐趋细小化[15],这些都标志着复合工具或镶嵌工具的出现,尤其是石刃刀的使用,表明渔猎经济达到了高峰。

  正是由于这些遍布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经过中石器时代之后,从而在各地前后不同的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这就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产生的基础。(待续)

:)

xw76 发表于 2010-10-19 16:42:30

学习:victory:

高地 发表于 2010-10-19 17:41:23

学习
xw76 发表于 2010-10-19 16:42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那我们一块学习哈哈:lol:victory:

高地 发表于 2010-10-19 17:46:14

(接续)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既明,以后则形成了若干个文化系统中心。它们既有地层学上的序列,又有类型学上的演变。现在已经露出一些端倪的,在黄河流域,有洮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系统中心,有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系统中心,有豫西晋南的庙底沟文化系统中心,有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系统中心。在长江流域,有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系统中心,有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系统中心,有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系统中心。当然,全国其他省市和自治区还有更多的文化系统中心,有待考古材料的进一步积累,才能揭露,但是作者相信,这些若干文化系统中心才是我国若干部族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实际面貌。

高地 发表于 2010-10-19 17:53:38

(一)马家窑文化系统中心

  马家窑文化系统,已经有了完整的地层依据,在秦安大地湾,有大地湾一期[16]、带半坡因素期、带庙底沟因素期、石岭下类型四个地层。临洮马家窑、天水罗家沟[17]则有带庙底沟因素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三个地层。永登蒋家坪有马厂类型打破马家窑类型的地层。永昌鸳鸯池有马厂类型打破半山类型的地层。临洮瓦家坪有齐家文化压在马家窑类型之上的地层[18]。因此在甘肃地区,从大地湾一期→带半坡因素期→带庙底沟因素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这个地层的序列是很清楚的。据目前发现的资料,大地湾一期至石岭下类型属新石器时代。从马家窑类型至齐家文化属铜石并用时代。

  马家窑文化系统发展的过程,以陶钵与小口尖底瓶为例,大地湾一期有绳纹圜底钵和绳纹三足圜底钵,其特点都是圜底,可与北首岭下层、老官台同类器相对比,但还未出现小口尖底瓶。带半坡因素期,圜底钵继续存在,而形制更加规整,同时出现了葫芦口尖底瓶,接近半坡上层。带庙底沟因素期,陶钵圜底渐平,小口尖底瓶发展成重唇束腰,这一特征也曾见于半坡上层。石岭下类型,钵已见平底,出现了平口广肩尖底瓶,器型有所变化。马家窑类型,钵仍是平底,小口尖底瓶仍是平口广肩[19],形式与石岭下类型的非常相似。至半山类型,仍见敛口平底钵,已有鸡冠耳[20],小口尖底瓶已经不见,而出现了有鋬高腹瓶。马厂类型与半山类型一样,共见平底钵和有鋬高腹瓶。但平唇束腰部分仍见小口尖底瓶的遗制。至于齐家文化,出现平底碗,并有高腹平底瓶[21],去小口尖底瓶形制已经很远。如此从大地湾一期至带庙底沟因素期,钵均圜底。石岭下类型至马厂类型,钵成平底。至齐家文化,钵已为平底碗所代替。从带半坡因素期至马家窑类型,都是小口尖底瓶。但是到半山类型小口尖底瓶为高腹平底瓶所代替。所以马家窑文化系统的发展过程,还是很明确的。因这个文化主要分布在洮河流域一带,所以洮河流域是马家窑文化系统中心。

高地 发表于 2010-10-19 17:59:08

本帖最后由 高地 于 2010-10-19 18:08 编辑

(二)半坡文化系统中心

  半坡文化系统在地层上,半坡下层,相当宝鸡北首岭中层[22],晚于北首岭下层。同北首岭下层[23]相当的有老官台[24]和元君庙下层。而北首岭下层、北首岭中层、北首岭上层,是互相叠压、互相联系的[25]。华县梓里村,则是客省庄二期文化压在半坡文化之上的地层[26]。所以北首岭下层→半坡下层→半坡上层→梓里村上层,虽然其间仍有缺环,但地层的先后序列还是无问题的。

  半坡文化[27]是以人面纹、鱼纹和变体鱼纹为特征的文化[28],半坡下层有圜底钵,而上层的钵已成平底;下层有圆腹罐,上层有近似折腹罐;下层有葫芦口尖底瓶,上层有长颈束腰尖底瓶[29],与此相对应的早于半坡下层的北首岭下层,则有大口平底钵和敛口圆腹平底罐,到北首岭中层有大口圜底钵、平唇圆腹平底绳纹罐和直唇鼓腹小平底瓶。北首岭上层有敛口平底钵,敛口平唇圆腹罐近似下层,但有鸡冠耳,而尖底瓶出现了重唇,表明了器形的变比。至于客省庄二期多斜壁直口平底碗和高领罐[30],与半坡上层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由于在时间上中间有缺环的缘故。从半坡文化系统中既看到各层器物的联系,又看到各层器物的差异,这是半坡文化系统发展的必然过程。半坡文化系统分布的地域,东至华阴,西达宝鸡,北抵邠县,南至户县[31]。所以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是半坡文化系统中心。

:)

高地 发表于 2010-10-20 07:43:06

(三)庙底沟文化系统中心?

  庙底沟文化系统,虽然叠压地层不多,但从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和碳14测定上看,早于庙底沟一期的地层有新郑裴李岗期,在庙底沟一期之后有庙底沟二期,是从仰韶向龙山的过渡层[32],即龙山早期。同样证实这种地层关系的,洛阳有王湾一期,相当庙底沟一期;王湾二期,相当庙底沟二期;而王湾三期,相当河南龙山文化晚期[33],与三里桥龙山地层是一致的。同属于这一期地层的有煤山一期,晚于煤山一期的煤山二期与二里头一期相当,煤山三期与二里头二期相当,另外矬李地层大致也是从庙底沟仰韶→三里桥龙山→二里头的地层[34]。所以从裴李岗期到庙底沟一期之间虽然尚有些空白,但是从庙底沟一期→庙底沟二期→王湾三期·三里桥龙山·煤山一期→二里头一期。这个地层序列,是庙底沟文化系统发展的过程,而庙底沟二期证实了河南龙山早期的出现。在连续上是个关键层次,因而这个序列是可信的。

高地 发表于 2010-10-20 07:45:51

       从物质文化上看,裴李岗有圜底近平钵和圜底三足钵,也有敞口深腹罐、弯月形双耳圆腹壶、敞口圆腹锥足鼎[35],这些器形可与磁山·老官台同类器相对比,是属于早期形制。至于裴李岗与庙底沟一期之间器形尚不太衔接,暗示中间距离较大。但是磁山172号灰坑有曲折纹彩陶片,表明早期已经出现彩陶[36],磁县界段营出土的弯月形耳圆腹壶,也说明河北仰韶文化见到了裴李岗器形,磁山与界段营虽然不属于这个文化系统,但是可以作为旁证。其次庙底沟一期有的陶钵已成平底,还有釜形鼎和重唇尖底瓶以及繁缛的花瓣纹彩陶图案等,既表示了庙底沟文化的特征,也显示了比裴李岗类型有了极大发展。至庙底沟二期,出现了平底碗,钵已少见,罐的形制接近一期,还有圆腹鼎和袋足斝以及交错斜线纹彩陶盆和小口尖底瓶,证实了与庙底沟一期的联系,但新出现的篮纹等,透露出界于三里桥龙山与王湾三期之间的迹象。王湾三期,碗仍是平底,罐腹更深,斝成平底,出现了鬹和鬲,更有折腹盆,表明比庙底沟二期在种类上有所增多。至于二里头文化已是探索夏文化的对象,如平底深腹罐都与王湾三期接近,而鼎底渐平[37],鬶身更高,大口尊、三足盘也代表二里头晚期文化的特点。总起来看,庙底沟文化系统发展的过程还是很清楚的。而这个文化系统主要分布在大河南北,所以豫西[38][39]、晋南是庙底沟文化系统中心。

高地 发表于 2010-10-20 07:56:03

(四)大汶口文化系统中心

  大汶口文化系统中最早的地层,是滕县北辛[40],与北辛相似的也见于兖州王因第五层和大汶口遗址下层,这表明王因或大汶口都有相当北辛文化这一段。其次大汶口文化早期,王因四层代表早期(一),三层代表早期(二),二层代表早期(三)[41],大汶口文化中期有大汶口遗址早期、中期墓葬和西夏侯下层墓。大汶口文化晚期有大汶口遗址晚期墓葬和西夏侯上层墓。日照东海峪的地层是非常关键的,它的下层相当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层为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向山东龙山文化的过渡层[42],第一次证实了山东龙山文化源于大汶口文化。而上层则属山东龙山文化早期。如此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王因早期(一)、(二)、(三)]→大汶口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东海峪大汶口文化晚期向山东龙山文化的过渡期→山东龙山文化早期,这个文化发展序列是很明确的。

  从物质文化上看,最早北辛文化中的罐形鼎、圜底钵和小口双耳壶,都与裴李岗的同类器形相似,证明这是较早一段的遗存。到大汶口文化早期,王因早期(一)的釜形鼎、罐形鼎虽然折腹部分更加规整,但是其为圜底这一点还是与北辛一致的。同时出现了粗而短的觚形器。到王因早期(二),器体变细,上有弦纹,喇叭形口。到王因早期(三),器体中间有凸棱,形式更加别致。这一时期的折腹彩陶盆,肩上红地绘白彩连山纹套饰菱形纹,花纹十分瑰丽。值得注意的这一期出现了实足鬶[43],它是山东目前最早出鬶的地层,也是鬶起源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最好证明。直到大汶口遗址早期,这两期都是实足鬶,可是到了大汶口遗址中期,出现了高裆袋足鬶,以三个袋足为腹,没有明显的腹部,鬶从实足发展成空足,形式上起了很大变化。同时大汶口遗址早期虽然仍见圜底折腹鼎,但是已有平底折腹鼎,鼎开始见平底。大汶口遗址中期出现了高柄杯,器身矮而粗,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即大汶口遗址晚期,高柄杯出现束腰,柄径很细,并有镂孔、喇叭形座。至于鬶已成圆腹,袋足变短。此外有彩陶背水壶,其颈上绘黑彩同心圆纹,肩部绘黑地白彩涡纹,腹部绘黑彩白边三角形纹,图案艳丽。与大汶口遗址晚期相当的东海峪下层,也出土了与大汶口遗址晚期同样的圆腹鬶和黑陶高柄杯与平底鼎。特别是莒县陵阳河灰陶缸上的文字符号[44],已经达到了文字出现的前夜,也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精英。东海峪中层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向山东龙山文化过渡的层位,这个层位中仍见平底鼎,是下层平底鼎形式上的延续,而黑陶高柄杯上的镂孔,比下层的更加玲珑剔透。到东海峪上层出现了宽沿高柄杯,形式益发展。陶鬶的腹部成筒状,颈部仰天,呈直颈了。特别是鬼脸鼎足的出现,是代表山东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综上所述,从北辛到王因到大汶口遗址早期都可以看到圜底鼎,是圜底鼎形式的延续。王因早期(三),开始出现实足鬶,大汶口遗址中期开始出现袋足鬶,直接延续到山东龙山文化晚期。而觚形器代表大汶口文化早期,高柄杯则从大汶口遗址中期发展到山东龙山文化晚期。这些器形上的联系和变化[45][46],说明了大汶口文化系统的具体演变过程。大汶口文化系统主要分布在泰山至东海之间,所以海岱地区[47]是大汶口文化系统中心。

:)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10-20 11:05:32

不错的考古文献!学习了~~~~~

高地 发表于 2010-10-20 11:27:30

不错的考古文献!学习了~~~~~
龙山湖人 发表于 2010-10-20 11:05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谢谢龙版:handshake

高地 发表于 2010-10-20 11:33:00

(接12楼)
(五)河姆渡文化系统中心

  河姆渡文化在地层上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48][49],其第四层为河姆渡第一期文化,第三层为河姆渡第二期文化,第二层为河姆渡第三期文化,第一层为河姆渡第四期文化。这四期文化是前后相连的,构成了单一的文化系统。余姚朱山见河姆渡四、三、二层。慈溪童家岙见河姆渡四、三层,宁波妙山见河姆渡四、三、二、一层,舟山群岛定海十字路见河姆渡二层,圹家墩见河姆渡一层,所以早期主要见于宁绍平原上,晚期更扩展至舟山群岛一带。

      河姆渡文化系统各层器物的变化,以陶釜为例[50]。四层下部的陶釜,虽有敛口、敞口、直口之别,但多数短腰圆腹,形式简单。到四层上部,陶釜出现了明显变化,虽然仍有敛口、敞口之分,但是,1.腰部加长;2.多成束腰;3.腰脊突出;4.出现腰沿釜;5.釜壁多见折角。因而造型很美,形式多样,反映河姆渡文化到了四层上部饮食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同样也为四层下部和四层上部在编年上提供了形式上的依据。到三层,形式的丰富仍在继续,有敛口束腰起脊釜和直口束腰起脊釜、直口折腹釜,还有一些矮体扁腹釜和高体圆腹釜,口颈均很短,从器体较扁来看,是形式上起了变化。从圜底来看,仍为四层同类釜的继续。到二层,扁腹釜数量增多,有的更有双鼻,也有直沿的腰沿釜,束腰釜形式减少,但是大敞口、长颈、束腰、折腹高体釜,在形式上仍很别致。表明从四层上部出现的束腰釜,依然有所发展。第一层陶釜,更趋向于扁腹釜和折腹釜。但是从一件残釜颈部片上看,敛口,颈外有凸棱,显然是一种长颈束腰釜的上部,造型仍很新颖。如此可以看出从四层下部陶釜形式简单,到四层上部陶釜形式骤然复杂,三层仍在继续,并有新的器形出现。至二层、一层陶釜形式又趋向简单。各层陶釜既有联系又有差异,证实了这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过程。它主要分布在宁绍平原和舟山群岛,所以宁绍平原是河姆渡文化系统中心。


:)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