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98|回复: 1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2 22: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南残雪 于 2011-4-12 22:17 编辑 6 O9 k3 o/ R' ?: ]# ?& n
, t" z0 S" b6 I  b% E
20080101_e40e4afd4af70d06ee97NuRE2PU7opda.jpg 20080101_15fa3f7c203d421df3ccaJHbExXsvuqv.jpg 20080101_e4b5d847c840869146acsOHCbDRunl95.jpg 20080101_c6258f9bec66a062ff52jVlZkTzyrEHN.jpg 20080101_b2b23a7f3ac7651775b87ZSn7qPP77Zz.jpg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13 01: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4-13 01:52 编辑 / l+ L% @) ?. H) ~3 w- C( y1 Z

: m( i& Q5 B4 H1 k! Q: H宋代建窑油滴盏。此为大珍之物,1~4图为一盏,5图镶银口者为另一盏。楼主所发是自己的藏品还是截图发的拍卖图录或博物馆的?严重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02: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4-13 23:23 编辑 / `3 ?  w0 {- z, S
宋代建窑油滴盏。此为大珍之物,1~4图为一盏,5图镶银口者为另一盏。楼主所发是自己的藏品还是截图发的拍卖 ..., }# M, u) H: h! g
金口俗 发表于 2011-4-13 01:50

' X- \8 X2 g* q: F5 B
5 L' ]4 S- [7 @3 c" `7 W  _国内极少见到!!大珍之物,唯油滴较疏(和传到东瀛的曜变盏相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02: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文 作者李达 发表于2005.09.23)     5 t) ]8 ~# K& E" l) w
宋代油滴茶盏鉴赏
( k- K- B5 _+ t# O8 W. O油滴茶盏是黑釉瓷中的名品,中国宋代南方建窑和北方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烧制。 * R% ~4 |+ n% Q/ T6 r3 e; I& J5 i+ E
  油滴釉属于铁系结晶釉,其特征是铁氧化物在黑釉表面析晶后,形成的斑点状花纹,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珠,这种陶瓷的釉色被称为油滴釉。 & m# n6 Q% V3 t7 u. ~  p% Z2 d. J$ _
  油滴茶盏的鉴赏除了器形之外,重点是它的釉面斑纹,斑纹的优劣是评价茶盏价值的主要依据。识别不同形态的油滴斑纹和了解各种斑纹的烧制难度是鉴赏油滴茶盏的基础。
4 C. d2 i# b' A# d/ M. X: ?" {# {# {9 m4 B. K8 _
  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差别
4 ?& u! |& u( A8 J0 A* B0 ?  油滴有两类,一类是建窑油滴,另一类是华北油滴。这两类油滴外观粗看很相象,所以经常被人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外观特征区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G& Q( }1 L- M2 y
  (一)烧制条件不同
6 C6 W# S! L2 w/ r" ?9 v  建窑油滴的烧成温度在1300摄氏度之上,而华北油滴在1240摄氏度左右。建窑油滴必须在还原焰中烧成,而华北油滴在氧化焰或还原焰中都可以烧成。
7 C) {* j, g, B6 b
' J" @2 _6 h6 u- t, a& J! [  (二)形成机理不同
/ U* H' B/ ?6 A0 Y7 i  华北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气泡机理。当窑温烧到1200摄氏度之上时,由于此时釉已经熔融,粘度很大,釉料中的Fe2O3分解产生的小气泡被封闭无法逸出釉面,随着过程继续,釉层中小气泡越来越多,并逐渐合并成大气泡,由于釉层中气泡具有富集铁氧化物的能力,使得釉料中铁氧化物逐渐迁移并聚集在气泡周围,当釉层中的气泡增大到足以克服釉层阻力时,气泡便破裂,形成一个类似火山口的凹坑。随着烧成继续,这些凹坑被周边的釉逐渐填平,而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出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便析晶形成华北油滴的斑点。 : q9 T# ~) p, S( O: K7 B! l) P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青萍)。当建窑油滴釉烧到1300摄氏度左右时,由于窑温高、釉粘度小,FE2O3分解产生的小气泡可以直接逸出釉面,而由小气泡富集到的铁氧化物易浮在釉层表面,形成与釉主体相不同的液相小滴。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液相小滴越来越多,就象漂浮在水面上的青萍,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包裹团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温度下降时,窑中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建窑油滴。 # A% H" d# x, ^6 Y1 W

4 K. ]9 q8 z3 J/ `/ [( Q  (三)外观特征不同 ; E3 W, P/ d3 i
  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外观特征是由它们的形成机理决定的,其区别有:
/ _1 y3 |1 u1 T- l* y- k/ s) }  (1)华北油滴斑点是均匀分布的,因为它是由气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气泡,所以斑点布满整个釉面。而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的,所以分布不均匀,有疏有密。
; @2 R' }0 }  x. q  (2)华北油滴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密切相关,因为釉层越厚气泡越大,“火山口”也越大。一个“火山口”的凹坑拉平后就是一个斑点。而斑点的形状也取决于凹坑被拉平时的形状。
+ v$ j! z! @* Y& C  建窑油滴的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没有必然关系,关键在于包裹团大小,所以同一件茶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点大小疏密都可能差别很大,而斑点一般呈卵形状,这是因为烧成温度高釉流动强,包裹团受向下的拉力所致,若拉力过大,斑点则成条形状。
( H2 G5 P. I! J" z5 ~  (3)建窑油滴釉流动强,使碗口部位釉较薄,不黑又很干涩,而在碗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华北油滴釉不易流动,烧成后碗口不会脱釉,聚釉现象也不明显。 ; T9 w' Y' r7 X. D, c8 `4 a! ~
  (4)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可见的沟纹(类似田泥干后的裂纹),是因为包裹团是由许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而华北油滴斑点内无沟纹,是因为铁氧化物均匀聚集在气泡周围。
7 W) h2 r# b" M" R! H* f  斑点内有无沟纹是区别两类油滴的根本标志。不管两类油滴的大小、形状、疏密、色彩等特征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形成机理会从斑点内沟纹显露出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0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宝贝非同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08: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两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19: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4-13 19:49 编辑
! H6 |1 C/ K0 A9 M( K4 g7 ^# W- d$ Z7 X/ ?, a) L, J5 `2 Y
建窑盏最名贵的为曜变盏。目前具有关资料显示仅发现一只~~~~~在日本。为日本有名的国宝,油滴的档次比曜变低些,存世也相对多一些,但也是建窑极为名贵的品种之一!民间罕见尤其是油滴发色像楼主所发这两件这样漂亮,造型规矩而且镶有完整银口的也很难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aodali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4-13 19: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23: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4-13 23:34 编辑   h5 \' ?5 G& }7 ^
建窑盏最名贵的为曜变盏。目前具有关资料显示仅发现一只~~~~~在日本。为日本有名的国宝,油滴的档次比曜变低 ...
9 v: u/ m7 a& `! Q5 S* |! _金口俗 发表于 2011-4-13 19:47

  N+ b8 \$ c) W: H) q/ e+ J& l是的!现代已有艺人做出很不错的油滴釉器,但曜变盏却无法仿制得很像!
日本国宝---中国曜変天目茶碗.jpg
日本陶艺家林恭助复原的曜变天目瓷.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4 07: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4 07: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4 15: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现代已有艺人做出很不错的油滴釉器,但曜变盏却无法仿制得很像!
* o2 N3 }1 K! p0 j5 _0 ^) E+ Nhank 发表于 2011-4-13 23:33

. `( m( B8 g3 ?( G9 {2 M# a# P/ W& s# J! _0 O: p

) ]9 ^+ x1 }8 A5 I: g, w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4 1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真漂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4 20: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漂亮得不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2: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油滴釉又称“雨点”或“滴珠”,黑釉中的名贵结晶釉之一。特点是黑色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形似油滴。
7 y5 {% \9 x$ }2 k  油滴的形成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这些晶体即我们见到的有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油滴釉始见于宋,由福建水吉建窑创烧,典型器为茶盏,以后南北各窑竟相仿制,但油滴不及建窑大。宋元时河北定窑、河南鹤壁窑和山西临汾窑也有仿烧,但不及建窑制品釉色黑亮纯正。明代以后建窑及南北各窑均不再烧造。从目前考古资料分析,福建建窑烧制油滴盏使用龙窑,主要采用还原气氛烧制,釉中的铁析晶以磁铁矿的形式存在,油滴呈蓝银灰色;北方油滴盏使用馒头窑,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制,釉中铁的析晶以赤铁矿的形式存在,油滴呈棕红色。油滴盏以建窑制品为最佳,由于其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6-5 17:43 , Processed in 0.06889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