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55|回复: 9

第四章 旧石器与旧石器文化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8 14: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章、旧石器与旧石器文化的研究
第 一节、旧石器的研究方法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化遗存最主要是各类石器,因而旧石器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主要内容。因此,掌握旧石器的研究方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旧石器的清洗与编号
    1. 旧石器的清洗
    新出土的石器往往粘有很多泥土或污物等,故先要经过认真、仔细的清洗才能进行观察。清洗时可先将石器放在水盆内浸泡,待所附着的泥土松软后, 用毛刷轻轻刷去晾干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清洗标本时应避免用尖硬工具剔刮或石器相互碰撞而造成新的伤痕,特别是对那些风化较为严重、表面酥软的石器更应小心。有条件时,可将石器放在水或溶有清洁剂中,然后用超声波振荡器平稳振动,使附着之泥土或污垢脱落。
    2. 旧石器的编号方法
    清洗后的石器或其它石制品,应逐一进行编号,并写在石器上。过去在有些地区,曾经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各旧石器地点统一进行了编号,在这种情况下,器物编号的内容一般为发现时间、地点编号、出土器物序号,如山西丁村出土“丁村人”化石的地点出土的某件石器编号为 54.100:1 ,其中前两位数字代表发现年代,中间三位数字代表地点编号,冒号之后的数字为出土器物的序号。文化层单一的地点或遗址,在标本编号时可略去层位号。这种编号法记录的内容较为简单。依据现代田野考古发掘对出土器物的编号方法,器物编号的内容应包括有发掘出土年代、遗址或地点代号、工区或探方号(如没有分工区或没有划布探方或略去此项)、层位号、出土石器序号等。如 1986DT18 ② :568 ,即表示 1986 年大荔( D )甜水沟( G )第 18 地点第 2 层第 568 件石器。
二、旧石器的观察与分类
    经过清洗、编号的标本即可进行观察与分类。 观察与分类是密切相关的两个研究程序,即分类应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之后还应进行仔细的观察。

    1. 标本的观察
    观察的标本应包括在发掘过程中获得的一切人工制品,如石核、石片、石器及在加工过程中剥落的碎屑等。项目应包括原料、制法、打击痕迹及其特征等。
    <1> 对碎屑的观察
    过去的研究中,往往只注重打击痕迹清楚的标本,而对加工石器或剥落石片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则不太关心。近年来在国外的发掘与研究中,人们认识到,遗址中的一些细小石质碎片或碎屑( 1CM 以下者),由于是人类剥落石片或加工石器的过程中产生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制作石器的过程和特征。如把剥落下的石片、碎屑和剩余的石核再拼接起来,恢复到石料的原状,则可再现石片生产的全过程。因此,在对包括碎屑在内的石制品观察过程中,注意寻找有关“接合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从 90 年代初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尝试对泥河湾盆地岑家湾、飞梁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进行拼合研究,在岑家湾 1383 件石制品中,可拼合的达 462 件( 134 个拼合组),拼合率高达 33.4% ;飞梁遗址 1990 年出土 108 件石制品中,有19件可拼合,拼合率为17.95% 。其中,岑家湾的一个最典型的拼合组是由 35 件石制品(石片、断片、断块)组成,复原了一件石核的大部分
(1)。上述拼合研究,为研究当时人类制作石器的方法和过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
    不仅如此,学者们还发现,通过对这些碎屑的大小、形状和数量的观察分析, 可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信
息。人们先通过实验,认识了不同石质、不同打击或加工方法产生的碎屑的特征,如用燧石制作一件手斧,可产生 1 mm 以上的碎片 4618 块;以黑曜石为原料,用石锤剥落 11 片石片,可同时产生 1 cm 以上的小石片 77 件, 1 ~ 3 mm 的碎片 181 块, 1 mm 以下的细小碎屑 1000 余块,这些碎片和碎屑分布在以打击点为中心的 1 平方米的范围内(2)。然后,依据这些特征来判断遗址中发现的碎屑哪些是在剥片的过程中产生的,哪些是在修整石器的过程中产生的; 根据碎片的形状和数量等方面的差异,来判别不同的打击或加工修整方法如压押剥离法同直接打击法等。为了获得这些信息,学者们一方面在发掘中注意收集细小碎片,甚至采用了“过筛法”和“水选法”;另一方面,注意有关碎屑集中分布地点情况,以判断遗址中石器制作的具体地点。
    <2> 对石片和石核的观察
    对石片、石核的观察,除应特别注意有无“接合关系”之外,主要观察台面、 背面和劈裂面三个部位。首
先,石片、石核台面的变化,往往反映了剥片的技术水平。因此,要逐一观察标本台面的变化和打击点的特征,区分出自然台面、打击台面和修整台面,并进行分类和记录。其次,石片背面的变化往往反映了剥片的过程。 在未经修理的石核上剥下的石片,背面应为原石料的自然面;在多次剥落石片后的石核上再次剥片,背面上往往留有凹陷的原石核阴面;用压剥法剥落的细长石片,由于多次剥片,背面常有一道或两道棱脊而使断面呈三角形或梯形。再次,石片劈裂面(阳面)半锥体、锥疤、辐射线、同心波纹等是人工石片特有的痕迹,这些痕迹一方面同原料的质地有关,质地细腻的原料上,上述特征较为显著,反之则不甚明显;另一方面也同打击技术有关,不同的打击法在石片上遗留的痕迹不尽相同。因此,观察石片的特征,可了解打片的方法和技术水平。
    <3> 对石器的观察
    所谓石器,一般指经过二次加工修整的标本或有使用痕迹的标本。石器有用石片加工而成的(石片石器),也有用砾石直接加工的(砾石石器)或用石核修整而成的(石核石器)。由于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用,故上述各类石器的二次加工的痕迹多遗留在刃口部位,因此,应特别注意标本的刃口部位的加工痕迹及其特征, 依据石器的大小、形状、刃口的特征,区分出不同类型与形式的石器, 并注意各类石器数量的增减和组合上的变化。
    有时候,人们也直接把自然的石块或有锋利边缘的石片作为工具使用,这样的标本上往往遗留下肉眼可见的使用痕迹。如用一些长条形的砾石作为石锤使用, 这样的标本两端常由于砸击而破损;用一些大而平整的石块作为石砧作用,这样的标本中部常有集中的、凹陷性疤痕;用一些有锋利边缘的石片作为小刀刮削、切割作用,这样的标本边刃常遗留有细小的疤痕等。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日益对传统的肉眼观察法感到不满足,开始用高倍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来观察史前人类使用石器时遗留下的各种细微痕迹。人们发现,工具作用于不同物质对象(如骨、角、木头、皮肉等)时,遗留下的使用痕迹不同,而这些使用痕迹相当耐久,即使用化学试剂也不易擦掉。因此,先通过实验,对不同质地材料的使用痕迹进行观察,确立对比的标准,然后与旧石器上的微磨损痕迹进行比较,即可确定工具的不同用途。

    2. 标本的分类
    分类可依据不同的需要如标本出土的层位、原料、制法、形状、功能等进行:
    <1> 依据出土层位分类
    依据遗址文化堆积层次整理出土的标本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个遗址的文化堆积往往是若干个时期形成的,各层次出土的标本也应分属不同的文化时期。分层整理、分类的目的,在于了解有关人类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即不同文化时期石器制作技术的特点与联系,同类器物的发展演变规律,各类石器在不同时期数量的增减和组合关系的变化,不同遗址或文化间相应时期文化因素的比较等。若将不同时期的标本混杂,则会失去上述研究的根据。因此,在发掘与整理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层位关系,不要随意将不同时期的标本归并在一起。
    <2> 依据原料分类
    由于不同地区矿物和岩石的自然分布不同,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人类认识和选用作为石器原料的岩石也有差异,而原料的差异又影响到石器制作技术与以石器为代表的文化特色的形成。故石器原料的分类及统计、对比,对于探讨各类旧石器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文化间的差异与联系、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的岩石鉴定可求教于岩石矿物学家,而更为详细的鉴别则需借助于有关化学分析。因为即使是同一类岩石,由于产地的不同,其中所包含的各种微量元素也有差异。详细的鉴定有助于对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原料产地的判别,进而对于推断原料由产地向周边地区的分布过程 不同文化或人类集团间的原料或工具交换与文化影响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依据制法的分类
    由于文化传统、文化发展阶段和主要利用的石器原料的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在石器制作技术方面也存在着时空方面的差异。如我国旧石器时代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在石器加工修整时,多由劈裂面向背面打击(正向加工),而西南云、贵地方旧石器晚期的猫猫洞、穿洞等遗址的石器多为由背面向劈裂面加工(反向加工),显示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石器均为直接打击加工而成,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大量的用间接法剥落、加工的石叶和细石器,反映出时代的差异。对石器制法的分类,主要依据对各类标本的打击及加工痕迹的仔细观察,区分出直接打击(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等)和间接打击(压剥法、击钎法)等剥片方法和单面加工、两面加工(交互加工、错向加工)等加工修整方法,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4> 依据形状、功能分类
    由于人类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加工制作石器的,而不同用途的石器所需的形状不尽相同,用途相同或相近的石器形状大体相同或相近,故石器形状与功能有一定的关系。据此,旧石器的分类可主要依据石器的大小、形状、加工及使用痕迹的特征等进行。 如我国旧石器一般分为砍砸器类(单边刃、多边刃、盘状、斧形等)、刮割器类(直刃、凸刃、凹刃、端刃、圆头、刀形等)、尖状器类(正尖、角尖、三棱及锥钻等)、雕刻器类(屋脊形、鸟喙状、斜边等)、球形器类(多面体、圆形等)、石镞(平基、凹基、圆基、有茎等)和细石刃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4: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旧石器的测量与统计
    对标本的测量与统计,是对有关文化因素或文化性质进行定性分析的主要依据。 一般测量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而统计又是在全部分类、测量工作完成之后进行的。

    1. 标本的测量
    石器标本的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石片长:由顶端的打击点向尾端引直线,再由尾端点向此直线引垂线, 该垂线的垂足与顶端间的距离即为石片长。
    <2> 石片宽:垂直于石片长的两侧最大距离即为石片宽。
    <3> 石片厚 : 石片劈裂面与背面间的最大距离。
    <4> 石片角:通过打击点台面与劈裂面石片轴间的夹角( 由打击点与半锥体顶点决定的石片剥离方向 )。
    <5> 石器长:石器的长轴或与长轴平行的最大距离。
    <6> 石器宽:与石器长垂直的最大距离。
    <7> 石器厚:石器主平面与相对另一面间的最大距离。
    <8> 石器刃角:两面刃石器以刃缘的某一合适点为顶点的两刃间的夹角;单面刃石器则是修理痕迹最远点向刃缘延伸与背面的夹角;尖刃角,则是以尖刃两侧修理最远点延伸至尖顶构成的角。
    根据上述测量值,通过计算,可进一步得出石片的长宽指数(宽÷长×100)和宽厚指数(厚÷宽×100)。长宽指数大于 100 者说明该石片为横长石片,小于 100 者则为纵长石片。

    2. 标本的统计
    标本的统计数据一般通过表格来计算和分析。每一文化层或遗迹单位应有一张统计表,内容包括有原料分
类、加工技术分类、器型分类、测量值等( 统计表的格式可参见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表 2 ,也可依据在实际情况,作不同程度的增减或重新设计 )。统计的标本数量一般应在 100 件以上才具有一定的意义,数量太少则误差率大而有效程度较小,难以代表该文化或遗存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 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一些问题研究
一、关于华北 旧石器两大技术传统问题 研究
    华北地区是中国旧石器的最早发现地。早在 1920 年, 法国学者桑志华首次在甘肃庆阳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不久,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著名的北京猿化石和大量的石制品。一度时期,人们曾把北京猿人文化看作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个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曾将全国各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存均和北京猿人文化联系起来。后来,随着旧石器考古发现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识到,这种把北京猿人文化看成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旧石器文化的主张,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难以解释的困难。
    从 50 年代开始,华北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有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资料的基础。早在 50 年代丁村旧石器发现之时,我国著名学者贾兰坡就注意到它是华北黄土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化”,与当时认为时代相当的萨拉乌苏旧石器(以后确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分属不同的文化“相”,“即有不同的技术和石器类型”(3)。
    60年代,在研究匼河旧石器时,又认识到它与北京猿人石器“彼此间既有共同性,又有不同的特点,但不同性是主要的”,这种现象反映出“即或同一时期的文化,除存在共同性之外,也存在一定地区上的不同特点
(4)。
    70 年代 , 在发掘了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之后,贾兰坡先生正式提出了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至少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技术传统的学说(5):
其一是“匼河 ─ 丁村系”或“称大石片砍砸器 —— 三棱大尖状器传统”(简称“大石器系统”)。它的基本特征是:打片主要用碰砧法,兼用锤击法; 利用宽大石片制造各种大砍砸器,富有代表性的石器是三棱大尖状器;在石器的成分中,有时含有小型石器,但数量有限,类型也很少。属于这个文化技术传统的代表性旧石器地点有:匼河旧石器地点群、丁村旧石器地点群、三门峡旧石器诸地点、大同鹅毛口旧石器等。
    其二是“周口店第一地点 ─ 峙峪系”或称“船头状刮削器 ─ 雕刻器传统”(简称“第一地点 ─峙峪系”或“小型石器系统”)。它的基本特征是:打片多采用锤击法,产生的石片长宽多在 4 厘米左右;在石器成分中,利用不规则小石片制造的细小石器的比例大、类型多、加工痕迹细小;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石球、砍砸器等,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也具有重要地位。代表性遗址或地点主要有,周口店第 1 地点(即北京猿人遗址)和第 15 地点、许家窑遗址、内蒙乌审旗萨拉乌苏旧石器、峙峪遗址、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等。这一系统是华北以细石器为显著特征的文化的先驱。
    贾兰坡先生和一些学者还进一步认为, 这两大系统的差别反映了彼此经济生活方式的不同:“小型石器系统”的石器大多数为狩猎工具和与渔猎有关的用具, 所反映的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采集为辅;“大型石器系统”的典型石器如三棱大尖状器等, 是用于采集的工具,所反映的经济生活以采集为主,辅以渔猎(6)。
    以后,随着华北更新世早期旧石器的发现,贾兰坡先生和其他学者又对这一学说进行了补充,认为上述两个系统的分化可能在早更新世就已发生。河北阳原小长梁旧石器地点, 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小长梁为距今 160 万年前(7)。最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小长梁的年代可早到距今 190 万年(8)。 该地点的旧石器与西侯度、蓝田猿人旧石器有明显的差异,同北京猿人文化有较多的联系。而西侯度、蓝田猿人石器则与“匼河 —— 丁村系”有较为密切的关系(9)。
考古分期         小石器传统         大石器传统         地质年代








代         晚期         小南海旧石器
峙峪文化
萨拉乌苏文化         鹅毛口石器?
?         Q 3-2         晚期         更






        中期         许家窑文化
       
丁村文化         Q 3-1                
                大荔人文化

北京猿人文化
       
三门峡旧石器

匼河文化         Q 2-3         中期        
        早期                         Q 2-2                
                                Q 2-1                
               
小长梁文化         蓝田猿文化

西侯度旧石器         Q 1         早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4: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学说的提出,在考古、历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曾被认为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由于这一学说尚存在一些需进一解释的问题, 如关于两个技术系统之间的关系、各系统的发展过程与空间分布、不同技术系统所反映的经济类型问题等,故学术界对这一学说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裴文中先生等认为:“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存在两种独立发展的文化,中国猿人(指“北京猿人”,下同)石器能够反映华北和辽南同时代石器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在一定程度反映我国华北早期旧石器文化的一般性质”;“我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特殊的以石片工具为主的小石器文化传统”,“中国猿人文化与华南早期旧石器文化属于同一文化传统,既有许多相似点, 也有若干明显的差异,构成同一文化传统中的不同文化类型” , “中国猿人文化是华北的代表,观音洞文化则是华南的代表”(10)。     张忠培先生则认为,这种学说基本上还只能看作是一种有待证实的假说,并存在一些问题。如被分属为不同系统的遗址,均同时存在大型砍砸器及细小石器,只是二者所占的比例不同。就是说,在同期同一遗址内,两种传统并存,区别仅是一传统占主流,另一传统处于支流地位,或者反之。再如两种传统之说,有的还与材料被揭示不够全面有关。例如,以往一直被认为属大型砍砸器系统的鹅毛口石器制造场,近年来在同它仅隔一条冲沟的窑子头地点,发现了和鹅毛口同时的遗存,但以细石器为主。这只能得出窑子头与鹅毛口当是同时生产两类制品的石器综合制造场(11)。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不是把这一学说看作是华北各地旧石器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而是宏观地审视一下旧石器时代华北各地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的话, 那么仍可以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一些地方的文化面貌就既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又有着时代发展的连续性。故两大技术传统学说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手斧”研究与莫维斯理论

    1. 何谓“手斧”
    手斧( hand-ax ),因其形似斧且便于手握而得名。手斧通常是一种石核工具,但时代较晚者也有用石片加工的。手斧的基本形状呈梨形,即一端略尖,一端略圆; 两面大部分经过加工,而圆的一端常保留原石料自然面以便手握。手斧虽形似斧,但“手斧是多用途工具,被用来挖掘根茎、加工木头、刮兽皮,并特别用于宰杀大小猎物和割剥兽皮。许多考古学家不仅试验用它割裂羚羊的尸体,也用它切开河马和大象的皮,这都非常有效”
(12)。
    手斧起源于东非的旧石器早期文化。在奥杜韦峡谷,最早的石器是距今 180 万年前的砾石工具,大约在距含 140 ─ 120 万年前,出现了少量的手斧。有学者认为:手斧是“从奥杜威文化的技术中产生是无疑的,但由于最早的手斧是粗糙制作的有锯齿形刃口的产品,它明显是由砍砸器发展而来的”(13)。手斧出现之后,向欧洲扩散,广泛存在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阿布维利期、 阿舍利期及莫斯特期诸文化中,是最具典型的石器之一。在西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地方,也曾发现过为数不多的手斧,可知西方的手斧文化也曾向东扩散。

    2. 莫维斯理论
    谈到手斧,常常会联系到所谓的莫维斯理论。 1937 — 1938 年,美国考古学家莫维斯( H.L.Movius )考察了东南亚上缅甸的安雅特文化( Anaythanian )和印度尼西亚的巴吉丹文化( Patjitaaiian )之后,认为这两种文化同巴基斯坦的索安文化( Soan )及中国的北京猿文化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一起代表着一个与西方阿舍利文化平行发展的独立文化传统。 40 年代,莫维斯提出了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一个是东方的砍砸器文化传统,另一个是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这两个多多少少同时代的石核工具传统 ...... 能够被定义如下 : 西方的——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
斧;东方的——典型特征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 Movius , 1948 )。 对于莫维斯的学说,中国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3. 中国“手斧”的研究
    中国有没有手斧?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早在 50 年代,贾兰坡先生就认为,在周口店 15 地点和丁村等地存在着手斧(14);裴文中先生等也发表了在距丁村不远的沙女沟发现了“似手斧”( 裴文中, 1958 )。之后,手斧的发现陆续有所报道。至今为止,据有的学者统计,在中国发现的被认为是手斧的标本共 69 件(15)。上述“手斧”主要分布在广西的百色盆地,长江中下游的汉水上游、湖南澧水流域和安徽水阳江
流域,黄河中游的晋豫陕交界地区。其中,长江流域及其发南地区占了绝大多数,如广西百色盆地共发现了 38 件,占已知总数的 55% 。 80 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手斧问题及莫维斯理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戴尔俭认为:中国境内的旧石器分布较广,发现地点与数量较多, 面貌上有一定差异的文化也较丰富多样,因此在东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较广的代表性。 中国的情况表明, 远古东方的旧石器文化不论其中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会有怎样的差异和不平衡现象,从总的来看,是明显地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的。在这里,数量上占优势,应用上广泛多样的是各种类型的石片工具,砍砸器工业始终是很突出的,这是东方砍砸器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实际上应称砍砸器 / 石片石器工业,并构成一个砍砸器 / 石片石器文化系统。中国虽然发现有“手斧”(蓝田、匼河、丁村等),但其数量微乎其微, 似乎没有理由说,这些零星的手斧能标志着来自西方的影响。因此,与其把这些寥若晨星的“手斧”与西方的手斧相提并论,不如看成是两面工具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就世界范围而论,砍砸器工业无疑是最早发展和最有生命力的,它几乎遍及古人类所占领过的所有地区,并最长久地绵延于旧石器时代以至更晚,而手斧文化却未能远及东南亚和中国(16)。
    黄慰文论述了在陕西蓝田涝池河和平梁、乾县、汉中梁山,山西丁村、沙女沟,河南三门峡,广西百色盆地等地发现的 9 件中更新世初期以来的手斧。认为中国不缺少手斧,在材料比较充分的丁村、梁山和百色的石器中,都以砍砸器、石球、大尖状器、手斧等大型工具为主,刮削器等小型工具只占次要地位。东亚、南亚其他地区也不缺少手斧,在朝鲜半岛的全谷里,巴基斯坦的索安文化,马来半岛的淡边文化中,也都发现有手斧。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其他地区存在一批含手斧的、工具组合与欧非手斧文化相似的石器工业的事实,表明旧石器初期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手斧在这里某些旧石器初期工业中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东亚手斧的发现逐步填平东西文化上的“鸿沟”,表明两大地区文化交流早在旧石器初期可能已经存在。因此,把旧石器初期世界划分成两截然不同的文化圈的观点不符合事实(17)。
    林圣龙认为,在中国手斧研究中,一个问题是缺乏关于手斧的严格鉴别特征或标准。人们常常只是根据器物的形态的相似性和是否两面修整来判断的,故而产生不同的意见。综合国外专家们的认识,他将手斧的鉴别特征归纳为:手斧是一种大型切割工具,一般长在 100 毫米以上;通常两侧对称,围绕器物的周边有连续规整锋利的刃(有时跟部例外);截面比较薄,纵截面和横截面通常成稍稍扁平的双凸或透镜体形,或是比较薄的平凸形;制作典型或比较精致的手斧,先粗制成雏形,然后进行去薄和最后成型,器物的两面三刀面广泛修整。依据上述鉴别特征,林圣龙对黄慰文等讨论的涝池河、平梁、乾县、梁山,丁村、沙女沟、三门峡、百色等地发现的 9 件标本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这些标本中没有可靠的手斧(18)。稍后,他又对百色的 28 件标本进行了研究,认为有 4 件应归入砍砸器, 1 件可能是似镐石器,其余 23 件似应定为石核斧(19)。 据此,林圣龙认为:这也许能证明,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手斧即使不是完全缺乏,也是极为稀少的。因此,就中国的材料而言,莫维斯的理论仍然是适用的。
    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方面考察,由于第四纪青藏高原的隆起,在旧大陆的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天然屏障,使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又由于横亘中国南北的秦岭的上升,南方成为的别于华北的自然地理单元。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一带,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较为稳定的暖湿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以适应森林中劈砍、挖掘的各种类型的大型砍砸器、尖状器为主体的砾石石器,作为稳定的传统相对独立地发展、演变,一直持续到更新世结束乃至更晚,期间看不出来自旧大陆西侧的多少影响。中国所谓的“手斧”,主要分布在南方砾石石器文化中,华北的南部虽有少量分
布,但已属这类遗存分布的边缘地区。尽管学者们对这类石器的定名、功用乃至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有不同的看
法。但就总体而言,无视大量的作为主体特征的石器的存在,仅仅用这些极少量的两面加工石器(“手斧”)试图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无疑会遇到许多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4: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关于细石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

一、何谓“细石器”
    “细石器”,是一种采用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细小石器, 但并非所有形体较小石器均为细石器。所谓“细石器”,一般以间接打击法产生的细石核、 细石叶(一种细小石片,因其状如韭菜叶,故名)及其加工品(石刃、石镞、小型尖状器或刮削器等)为限。但严格地讲,细石核本身并不属于工具, 细石器应指的是有使用痕迹的石叶或用石叶加工而成的石器。
    <1>. 原料 用于制作细石器的原料一般均硬度较大而质地细腻, 因为只有这类原料才能剥落下细长规整的石叶来。我国发现的细石器原料主要有燧石、火石、硅质岩、 石髓、水晶、玛瑙等。
    <2>. 细石核  形体多较小,台面多经细致的修理。 我国常见的细石核有圆体和扁体两大类。圆体石核主要有棱柱状(两端均有台面,四周有剥片痕迹而呈柱状者)、锥形(一端有台面,与台面相对的一端呈尖形者,亦称“铅笔头状”)两种;扁体石核主要有楔形(台面略呈狭长三角形,一边有剥落石叶的细长疤痕, 相邻的一边经仔细修整呈刃状者)和船底形(核体窄长,一端遗有剥片痕迹、 相邻的底部经修整而似船底者)等形式。
    <3>. 细石叶  呈窄长细薄、两侧缘平行或大体平行的叶形,一般长 3 ─ 5 厘米、宽约0.5 ─ 1.0厘米、厚仅 0.2 厘米左右;其宽长比最大者接近 1/10 ,厚长比有的接近 1/20 ;台面较小,打击点和半锥体均不甚清楚,背面常有一条或两条纵向的棱脊, 断面呈梯形或三角形。
    <4>. 细石器  用石叶加工而成的石器,主要用于装备复合工具的刃部。 如截去石叶两端弯曲部分而成的长方形石刃,可镶嵌到骨、木柄的凹槽内,作为复合工具的刀、 镰等使用;用细石叶压制而成的石镞,可用于装备弓箭;此外, 还有用石叶制作的小尖状器或小型圆头刮削器(拇指盖状刮削器)等,也可能是装备在某种复合工具上使用的。

二、中国细石器的特征与分布
    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早期, 在有些地方甚至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晚。细石器在世界范围有着相当广泛的分布, 由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地细石器的制作技术与形状不尽相同。大体说来, 世界细石器可分为两大技术系统:
    一是,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系统。主要分布于欧洲地中海周围及西亚和北非等地区。这一系统细石器的特点是:利用圆体石核剥下的窄长石叶, 加工成三角形、梯形、半月形、不规则四边形等几何形的石
刃,镶嵌在柄上作为箭、刀、 镰等复合工具使用。
    二是,以石叶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系统。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北亚及北美地区。这一系统细石器的特征是:利用扁体(楔形、船底形)或圆体(柱状、 圆锥状)石核剥落下的细长石叶,加工成长方形石刃或柳叶形、三角形石镞等,镶嵌在骨、木柄上, 作为刀、箭、镰等复合工具使用。
    中国发现的细石器属石叶细石器技术系统,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东北的一
些地方,甚至延续到历史时期。中国的细石器遗存, 主要分存在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包括黑龙江、
辽宁、吉林、内蒙、河北、河南、 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云南、广东等十多个省区。
    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辽河及西拉木伦河流域。代表性遗址地点或文化有黑龙江的呼玛十八站(旧石器晚期之未)、海拉尔市松山(中石器时代?)、昂昂溪、密山新开流等;吉林洮儿河流域诸地点;辽宁的新乐文化、辽宁西部及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富河文化诸遗址中也发现有细石器共存。
    华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桑干河流域、山西西南部、山东沂河和沭河流域及内蒙的浑善达克沙漠。代表性遗址或地点、文化有:山西阳原虎头梁、沁水下川、蒲县薛关; 河南许昌灵井(中石器时期?);山东临沂凤凰岭(20)、郯城马陵山(21)及日照、临沭诸地点(22)等;黄河流域的前仰韶时期、仰韶时期诸遗存中也有少量发现。
    西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洮河流域、渭水流域等地。 代表性地点有:陕西大荔沙苑诸地点(中石器时期?);宁夏陶乐县高仁镇;内蒙西部巴丹吉林沙漠的乌科套海;新疆哈密七角井子、吐鲁番阿斯塔那、 喀什苏坦巴克等(23);青海托托河沿、贵南拉乙亥遗址(中石器时期?);甘肃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中也有少量的细石器。
    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广东的一些地方。代表性遗址或地点有:西藏聂拉木县亚里村、申扎卢令、双湖玛尼、昌都卡若等;云南元谋大那乌、下棋柳、老鸦塘等;广东南海县西樵山等(24)。
    上述主要的细石器遗存自东北至西南略呈半月形分布。从这一地理分布上可以看出,它们绝大多数分布在沙漠、草原或高原地带, 说细石器主要是适应草原或稀树草原环境而产生和发展的,反映的应是草原地带的采集和渔猎经济。
三、关于石叶细石器技术系统的起源与传播问题
    如前所述,以石叶细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遗存,广泛分布在东亚、东北亚及北美地区,包括中国、蒙古高原、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 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国家和地区。对于这一广大区域内细石器的起源问题,国内外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主要有“华北起源说”和“东西伯利亚起源说”两种观点:

    1. 华北起源说
    中国学者多主张“华北起源说”。有的学者认为,从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演化过程来看,细石器是华北“小型石器系统”文化长期演化的结果(25)。他们认为: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华北就出现了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文化,如在桑干河流域的小长梁、东谷坨旧石器地点和北京猿人文化的石器组合中,存在着大量形式多样的小型石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许家窑遗址石器,不但显示出更为熟练的剥片技术, 石器类型更加小型多样,而且出现了原始棱柱状石核;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峙峪( 28945 ± 1370B.P )、小南海( 22150 ± 500 ─ 11000 ± 500B.P )和萨拉乌苏遗址中已可能有了间接剥片技术,显示出细石器的萌芽,特别是在峙峪遗址中, 不仅发现有细石器遗存中常见的石镞、拇指盖状刮削器等,还出土了一件原始的扇形(即楔形)石核, 被认为是华北细石器工艺技术的先驱。在稍晚的下川文化( 23900 ± 1000 ─ 16400 ± 900B.P )和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 11000 ─ 9000B.P )的石器组合中 , 已出现了以典型楔形、锥状石核及细石叶为代表的细石器。故东亚的细石器最初应起源于华北地区。
    有的学者从细石核的类型、分布、发展和变化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华北起源的可能性(26)。 他们认为:亚洲和北美细石核的主要类型是楔形和锥形石核,而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些早期遗址(如下川)的同类石核形制带有一定原始性,后期遗址(虎头梁、海拉尔等)的石核形制则较为进步,类型上有一定特化的趋势;蒙古、东西伯利亚的细石核类型和工艺与我国内蒙、东北的细石核接近,而日本、 朝鲜的细石核类型和工艺与华北黄河中游地区的细石核较为接近;从细石核的分布上可以发现其工艺和类型有两种情况:向东北亚、西北美方向显示出一种特化的趋势,略呈衰退迹象;向朝鲜、日本显示出一种发展趋势。这两种分布上的特点和趋势, 都和华北细石器传统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密切相关,说明东北亚、 西北美与华北地区在细石器传统上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关于细石器的传播,学者们认为:典型的细石器在华北出现以后,一支向东北, 从宁夏、内蒙自治区,经蒙古高原和我国东北地区传播到东西伯利亚,再进一步向东扩散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大约在距今10000年左右,东西伯利亚的细石器通过白令海峡到过北美的阿拉斯加。另一支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然后向西北经新疆的喀什扩散到中亚的乌斯秋而特高原;向西南经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到达云南和广东。

    2. 东西伯利亚起源说
   前苏联和日本的一些学者则根据西伯利亚的发现,多主张“东西伯利亚起源说”。在西到叶尼塞河流域和贝加尔湖、东达太平洋沿岸、南至黑龙江的东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分布着十分丰富的、以楔形石核等为代表的细石器遗存,特别是在阿尔丹河流域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近年来有许多重要发现,如在阿尔丹河        流域的埃加茨遗址和乌斯奇 . 米里遗址,至少在 25000 ─ 20000 年前,已出现了典型的楔形石核,捷尔夫奈 . 特罗依茨卡亚遗址更早到 26000 ± 200B.P ;在贝加尔湖附近的依格奇斯基 . 劳古Ⅰ遗址中,细石核的出现也早可到 23700 ± 100B.P 。据此,他们认为(27):楔形石核最早出现于西伯利亚的阿尔丹河流域,之后向贝加尔湖及黑龙江流域扩散,再进一步分布到东亚各地和北美的阿拉斯加;其中,有一支经俄罗斯的萨哈林岛,传到日本的北海道。
  总之,关于东亚、东北亚细石器的起源问题,是一个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要研究课题,而问题的最终解决,一方面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另一方面需要各国考古学家紧密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4: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关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技术系统研究

    自 1920 年在甘肃庆阳首次发现旧石器以来的 70 多年中,中国旧石器考古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步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中国旧石器文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使我们有可能就中国旧石器文化的总体特征作进一步的探索。一般说来,石器作为开发环境的工具,同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可利用的资源密切相关,而不同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导致不同的经济类型的产生。故石器的制作技术、形体大小及类别方面的差异,往往是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类型的反映。大体说来,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中国旧石器文化可分为两大主要技术系统,即北方地区的石片石器 ─ 刮削器系统和南方地区的砾石石器 ─ 砍砸器系统:
一、北方的石片石器——刮削器系统

    1. 北方地区的环境特征与文化分布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地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这一文化区域华北区为中心,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和内蒙古南部、陕西、山西、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山东等省区。华北区地处中纬地带、暖温带区域,气候温和半湿润,更新世时大部分地方的植被属疏林草原或灌丛草原。更新世时,几次全球性的气候剧烈变化,对这一地区影响较大,特别是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的巨大影响,加速了黄土堆积和植被草原化过程。与人类共生的动物主要是马、牛、羊、鹿等草原性动物。
    依据考古发现和自然环境特征,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桑干河流域、周口店地区、晋豫陕交界地带、渭水流域等个区域内。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在河北、山西北部的桑干河流域就孕育出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要特征的小长梁文化;北京猿人文化也以中小型石器为主。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许家窑文化,中小型石器占了绝大多数。一般认为,以刮削器和小尖状器为主的小型石片石器系统文化,主要是一种适应草原或以草原环境为主的文化类型。刮削器和小尖状器等轻型工具主要用于切割和刮削等,反映的是草原环境下的采集与狩猎活动,其中狩猎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石片石器 —— 刮削器系统的石器文化,应主要是在适应草原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 反映的应是草原环境的采集与狩猎经济。

    2. 石片石器 ─ 刮削器系统基本特征
    这一系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石片和用石片制作的石片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重要比例,石核和砾石石器相对较少;各种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石器的基本类型是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其中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也具有重要地位,砍砸器数量较少。如在泥河湾盆地的东谷坨地点中,刮削器占 86.5% ,尖状器 11% ,砍砸器仅占 2% 。小长梁遗址中,刮削器占 62% ,尖状器 11.7% ,雕刻器 8.8% ,钻具 8.8% ,砍砸器仅占 2.9%(28)。北京猿人的石器中,石片石器占石器总数的 71.53 %;在各类石器中,刮削器最多,占 75 %,尖状器次之,占 14 %,砍砸器仅占 5.4 %。在许家窑遗址中,经统计的包括石核、石片在内的 389 件石制品中,石片占 37.79 %,刮削器占 38.56 %,尖状器占 4.11 %,砍砸器仅仅占 0.26 %。一方面, 这一系统的石器文化从早到晚是连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石器在基本特征大体一致的前提下,既随着时间的推移, 石器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类型由简单向复杂、由粗糙向精细演化,最终演化出细石器并过渡到新石器时代。

    3. 文化区系的研究
    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差异,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华北北部和南部的旧石器文化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地域性差别。如晋、豫、陕交界地区同桑干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就有明显的不同。似乎可细分为两个不同的文化区系(29):
    一是以山西和河北北部的桑干河流域为中心,北京周口店等地的华北北部文化区。这一文化区地处暖温带的北部,气候相对干凉,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从更新世早期开始,就孕育出以小型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旧石器文化。代表性文化遗存有河北桑干河流域的阳原马圈沟(30)、小长梁、东谷坨、飞梁(31)、许家坡(32)、岑家湾(33)旧石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文化、周口店第 15 地点、阳高许家窑遗址、朔县峙峪遗址和阳原虎头梁遗址等。中更新世晚期以后,其影响可波及到东北南部的辽宁营口金牛山、喀左鸽子洞等。石器的特点是:打片以砸击法为显著特色, 锤击法也是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少见碰砧法,石片多形体较小,石片角也较小,大多数在 90 °─ 110 °之间;石器以中、小型者居多,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等。同其它文化区相比也存在显著的区别,如刮削器占绝对优势,小型尖状器亦居于重要地位,并有一定数量的雕刻器,砍砸器的数量较少,缺乏三棱大尖状器等。
    二是以晋、豫、陕交界地区为中心包括汾河中、下游等地区在内的华北南部文化区。 这一文化区地处暖温带的南部的河谷和丘陵地带,气候相对暖湿,自然植被中森林具多。又此区地处中国南、北两大文化区的交界地带,受南方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多。从旧石器时代初期开始,就形成了以大型石器为特色的旧石器文化体系。代表性文化遗存有山西芮城西侯度和匼河,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陈家窝和锡水洞、潼关张家湾和卧龙铺石器,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中期)、垣曲南海峪、平陆庙后、万荣西马鞍梁、侯马南梁(中期),河南三门峡水沟和兴会沟、陕县张家湾、灵宝谢家坡等,遗址或石器地点总数约在 100 处以上。石器的特点是:打片多用碰砧法,石片多较粗大,石片角也较大,一般在 115 °─ 120 °之间;器形较为简单而形体相对较大,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同华北北部文化区相比确有较大的差别,如石器的器型一般较大, 砍砸器的比例较高,三棱大尖状器器形特殊,基本不见雕刻器等,较早阶段有少量的砾石石器等。特别是砾石石器的存在,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秦岭南、北两侧有着一定程度较多的交流与联系。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文化区及其特征,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早、 中期是比较明显的。分布于不同区域的这两个文化系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整个华北地区的气候逐渐向干凉的方向发展,植被也逐渐草原化。在这种环境气候的影响下,小型石器系统文化逐渐向南扩散,并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两种类型的旧石器文化渐趋统一而向细小化发展,使得文化样相更趋复杂, 最终演化出典型的细石器。
二、南方的砾石石器——砍砸器系统

    1. 环境特征与文化分布
    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南部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考古发现与古生物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更新世时期,与人类化石伴生的动物化石种类,以喜温暧、习惯于栖息于森林的动物为主,并以“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最具代表性。反映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环境是,多森林、多水流、兼有草原的自然景观,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华南地区不仅发现有丰富的古猿化石, 而且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依据环境和人类文化特征,南方旧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岭南及云贵地区等。
    古环境研究表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一带,更新世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里,多为暖湿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森林广布,植被繁盛。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大量的砍伐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旧石器时代,主要流行用于劈砍、砸击、挖掘的大型砍砸器和大尖状器等粗大砾石石器,小型工具少见或不见。这类以重型工具为主的文化,反映的是一种森林环境的采集狩猎经济,其中森林采集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砾石石器 ─ 砍砸器系统的石器文化,应是适应森林环境而产生和发展的,反映的应是森林环境下的采集与狩猎经济。
    2. 砾石石器 ─ 砍砸器系统基本特征
    这一系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用砾石和石核制作的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占主要成分,石片石器相对较少;各类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许多石器不经修理一次成形;在石器组合中以砍砸器占主要成分,其次是尖状器,刮削器较少。近年来发现的湖南沅水( yuan, 元音)、澧( li, 礼音)水流域旧石器地点群,广西百色旧石器地点群,陕西汉水上游梁山旧石器地点群,安徽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等石器均具有共同特征。如以砾石石器为主;各类石器中砍砸器数量最多(陕西南郑龙岗寺 41.7 %,安徽水阳江 30 %,湖南沅水 60 %),刮削器很少;工具的总体特征是大而厚重。南方地区至今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细石器遗存。

    3. 文化区系的研究
    南方地区不同地方的旧石器文化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如西南云贵高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观音洞文化中,石片石器和中、小型石器所占比例较多,刮削器数量较多。旧石器时代晚期(贵州普定穿洞和兴义猫猫洞等),流行“锐棱砸击法”剥片和反向加工(由背面向劈裂面打击)技术。这种技术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贵州水城硝灰洞石器中,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发展起来,一直流行到新石器时代乃至更晚(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遗存中有大量锐棱砸击石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的旧石器文化中,以砾石、小石块或石核为原料加工的各类石器较多。如四川富林的石器中,用小石块或小石核制作的石器占石器总数的 56 %。在有些石器组合中,砍砸器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如 四川铜梁的石器组合中,砍砸器所占比例达 33 %。石器工业的主体面貌与云贵高原者相去甚远,而与南方的砾石石器系统文化较为接近。
    上述中国两大技术系统的旧石文化,在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主体和基本格局; 从而表现出环境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和不同自然环境差异造成的文化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8: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9: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萨满


    {:3_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3 09: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器知识相当丰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7 08: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配上图片效果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1: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配上图片效果会更好。。。
高地 发表于 2010-4-27 08:04



    转的书籍内容,没有照片,自己也懒得找了。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6-19 01:42 , Processed in 0.15384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