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89|回复: 0

贾又福回忆恩师宗其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8 16: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又福 画大画的小矮人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朱玲 - H! U) C9 s( {7 W( w" f+ ^* ^

! K3 _. B6 w7 ?: ~/ h
/ G$ }) L; d5 d5 q
4 b/ B# G! f. G: L4 _
6 Q8 f6 [9 `& r# t  H3 _大化流行   “以石观化”,探求山水画哲学———
1 S0 w0 G! j1 x2 r) t1 }# {* ?- u
6 V) D% F4 U- K4 ~! b  日本美术界曾如此记录:1988年,美术评论家河北伦明一行在北京上海,鉴赏了中国美术史上各类名作佳作,印象最深者,还数贾又福——因为其作品,无不充满了“质朴而温暖的情怀以及理想的审美观”。% {" C! @6 _( j' o% G+ f

3 n9 \9 S8 k# G6 X8 C  贾又福,有评论称之为“当今中国山水画坛,最有成就、最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画家”,因其“寓哲于画”的“大悟、大仁、大智、大真”等特质。/ w6 s- p! ]& M- E5 A1 d

2 @9 E; _, y- A2 l; d" X  6月9日下午,贾又福从艺五十周年画展《无声的呼唤》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他的作品,是继李可染“李家山水”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被美术界命名为“贾氏山水”。) `& O& ~- E; ~& g
; \4 e2 m( M. O2 B6 [
  ■宗其香:跟别人一样,要你干什么?& q2 t5 g$ v" J2 q: ~% R

7 C, Z1 o8 M. @) y" {) K  贾又福自喻“蜗牛”,“艰难爬行了五十载”,留下的仅仅是“一条细线”。0 H0 p7 A6 K7 H' V8 S

- s/ L/ z( R2 x, Z# e  说起自己从艺之路,贾又福称,无处不是荆丛,亦无时不可能走向另一岔道口。; G; }! Q4 h0 v# [5 _+ n! I) @

6 X5 \; P4 k5 O5 s( J# Q( j  1942年,贾又福生于河北肃宁一普通农家,门第无书香。“母亲姓左,她就只会写一个‘左’字。”2 V9 {) _9 z% _% T

2 b  }7 f3 ^$ E+ P  童年爱涂鸦的他,被老师发现有绘画天赋,源于一次家访。“家里都是小人。”而天分得以“开掘”,源于“一根油条”。“乡下教学条件很有限。一个老师,体育、音乐什么都教,唱什么歌都一个调。有一次,乡里要举办画画比赛,每个学校都得有人参加,老师找了我。我害羞,怕人多,不想去。为了说服我,老师还给买了油条。吃油条了,就去了。”6 l: N6 R- ]: f) l- S7 l" |

7 m' R6 `- j# Q  那次比赛,因油条参赛的贾又福得奖了。得了铅笔、笔记本一堆奖品,画作还被挂在外面“搞展览”。“走在路上,别人说,‘这小家伙会画画’、‘画马的家伙’。”“出人头地”的感觉,让他越画越起劲。“赶集时,人家父亲给孩子买烧饼;我父亲给我买年画,让比着画。”; q8 `& Q6 R2 z
& M+ d& K8 G+ F* b5 n2 J# S5 D
  上高中,贾又福遇见了生命中第一位“美术专业人士”。“他是初中部老师,老艺专毕业生。高中部本没美术课,但我往返宿舍、教室时,经过他家,看到窗户上挂着画。我便给他看了我画的公鸡、鸭子等。”- U2 ~+ L2 R3 u( ^

" _  |0 T$ @7 [0 u  老师答应教贾又福,要他“下晚自习后去,甭让别人知道”,因为“不务正业,想‘成名成家’,是‘白专道路’,要挨批评的”。“有一天,我临摹了徐悲鸿四匹马,得意忘形,就贴在靠边的墙上,被老师发现了。”
  S0 \5 a" |* A6 A* G$ a& e$ U
" e% q* Q' ^0 P8 k7 b  s+ V7 r" o  大学填报志愿时,贾又福填报了中央美术学院。那一届报考艺术的校友中,他是唯一拿到录取通知的。“总算可以名正言顺地画画了。”
0 L( y5 R: y0 E
: K: c7 V, }1 z  1960年,贾又福走进美院,就读于中国画系,三年级选修山水画科。1 F& j; F! o" c: C
3 ?( M$ w# g( l
  美院五年,他是班里最勤奋的学生。“学校给发糖票,一个月二两,值两毛钱。我从没买过一块糖,全拿去换了纸笔画画。”徐悲鸿钟爱的弟子宗其香曾问他:“贾又福,每次到教室都看见你画画,怎么不知道累呀?”课余,贾又福也不歇着,总忙于求教李苦禅、叶浅予、宗其香、李可染等先生。“有的老师家,每周至少去两次。”(贾又福大学三年级,1962年夏进入山水科宗其香工作室,他的导师是宗其香,这三年中只有课余时间才能去李可染家求教。)
% ~! i* M8 o, ]1 b5 ?/ y& @
* }' }) R& T& [$ w: B) m2 l  当时他所有的“用功”,都是“比照着画”。有段时间,他痴迷好用黑色的李可染。一次写生课上,面对窗外枝繁叶茂的梧桐,贾又福画得正酣。突然,身旁响起山水科主任宗其香的声音:“:“你看那树是黑的吗?你总是戴有色眼镜看东西,画什么对象都是一片黑,画什么都像李可染没有自己的感受,自然界那么多丰富的颜色你视而不见,丝毫没有自已的感受,长久下去就养成不良习惯,画什么都会老一套了。”! t. t% E/ c7 P+ T2 |, `
9 K/ C) I, ^- J4 b0 ^+ j
- D8 j& C- y9 ?( s& ^2 F
  创作课总结时,宗其香直言不讳:“贾又福画什么都没有自己的感受,太木了,扎一锥子不流黄水。用功值得表扬,但不能死用功,不能一头只扎到技术上。笔墨功夫再好没感受,画不出好画来。”" e/ K, i1 i# N2 N- s

! l: n5 Q) o0 d* n3 C- x$ r  宗老师一席话,解开了束缚贾又福的“第一根绳子”。: r" T# \2 `/ B4 ]
4 P. v/ i' @, W/ P# J+ A; b
  “这句话我受用终生。日后,我不再把别人的眼睛当成自己的眼睛,一看对象、大自然,人也好,马上想到,要求有自己的看法。这是艺术家最根本的素质。跟别人一样,要你干什么?”9 q9 s7 e$ v% N0 m

3 Q" u- R5 x! v+ ^4 g2 C  ■四寸小本随身带,生活处处都可爱
# {: v7 J" H3 D; k& p7 ?, o; c. B$ ~5 m1 e9 x- e
  贾又福的学生王四海告诉记者,许多画山水的,都因为太苦坚持不下来。但贾又福说,对一个画家而言,苦是最不足道的。
! O4 C& h6 @* s" n8 R# u0 q, w+ L" l# u" g
  大学毕业后,贾又福先被分配至中央戏剧学院,教舞台美术;1977年底,又调回中央美院。无论身处何处,他总是随身携带巴掌大的小本,几十年如一日,以便随时记下所感所悟,或来上一幅哪怕不足十厘米的小图。他1984年用过的小本封皮上,是一首小诗:“四寸小本随身带,生活处处都可爱;别怕零碎别嫌少,点点滴滴厚起来。”(速写小本是宗其香要求每个山水科学生要随身带,随时画身边常见物,加強捕捉能力。)- n( @. ]: T: O4 W
3 a' |# a& l+ L7 X/ r) m# j
  “文革”期间,他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溜进画室,先开窗,后从画室外锁门,再从窗户跳进画室,拉上窗帘,秘密地画上一阵。对自己所爱之物,贾又福永远不会“因为它的‘缺点’而不爱它”。
, u+ ?: C% Q* ?/ {% S) h! U. ~7 W! U0 m5 v/ E
  1964年至1997年,贾又福的足迹,覆盖了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四省市23县境内的太行山。
( d/ Y4 n: o3 V# d5 i7 B, o" M; V9 U$ _' }1 F, I* w* j
  初识太行,他还是一名学生。“1964年,大学毕业写生。长那么大,我第一次到这样好的地方。这山,其雄伟不可一世,其平易近人犹可亲的长辈。我们白天上山放牛,在那里画菜地、画篱笆墙,晚上和老乡孩子睡在一个炕上。”1964年9月24日,实习结束前一天,贾又福就在日记上写,肯定还会再来太行。) z+ W; H. N% d& _* j) ~+ q- \
+ |- j0 I/ Z% M7 E. m
  1979年正月十五,鞭炮声中,贾又福拟定了一项自我实践的“五年计划”——关乎他已到过数次的太行。他计划长期深入太行山,终生以之为题材,探索山水画的新突破。此前曾有人建议,画山水不必太早固定地方,应先跑跑名山大川。但贾又福想,“我等愚钝”,当以十倍努力,深入一地,打一眼井。“先深入它二十年再说。”自此,贾家墙上,多了一行毛笔字——“决心已定,择一而从,许之终生,得天独厚,志在必成”。
5 }' w8 K+ v% d1 X8 d/ J
/ x4 M; O  F2 D  他的笔下,先是山乡风情,继而“宏伟气魄”,再“精神开掘”;此外,还有“反刍、提炼”期。“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我今天的追求,是最初想不到的。时间往前走,人对时事、历史、人生的看法会逐步深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意识到,在山水画上要有突破性进展,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思辨的学习。# \9 l1 f5 s9 L, U0 X( ]* m6 z0 v* X
) Z/ c4 }: ~6 E0 }& j
  1998年,贾又福明确提出,自己的艺术发端,是“以石观化”。这是对“山水画不能有什么忧患意识”之论的驳斥,强调了哲学于艺术的重要性。“借助寓灵魂之石,与社会、历史、人生、万物的发展联系起来。一个‘化’字,把众多流美的价值关联一起,给人以启迪。”
7 |. ^1 P1 J, I9 G, {# B- @8 x# s) L& u5 r3 |9 |, E+ Z) W, s
# h7 q1 v) I* Y- t. I$ b8 [
# [. h7 {. o& \! I' O
  ]$ p1 d" h* j  W
  m- B1 ^6 m2 B- r) ]5 e

/ K1 c& m- t+ h: c" q7 Y6 B4 Z: ]' q1 k; T
7 _, T, |: J$ ]- S: V+ e

! }- U1 |6 y  A1 \' P1 V% X  R- s0 O  W* `& M1 x; U1 b! j, C

# D9 n/ m$ \9 U: H/ x4 ?) v; o4 u! m1 T: r- k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11-2 04:16 , Processed in 0.1147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