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27|回复: 4

著名收藏家~~私立博物馆。首都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先生逝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7 01: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10-27 01:58 编辑
# a1 g2 P! o' d5 c
. ], X9 X; v7 s1 O我国著名的古陶收藏家、诗人、书画家,首都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先生因病不幸去世,享年49岁。
, ~+ y) g2 K! f5 E' n: G1 \" Z$ V6 u
/ I+ w: G' L( I据悉,路东之先生的灵堂设在其古陶博物馆,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吊唁。路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周日(30号)上午% n8 e) G8 L6 @' s% B0 L! C
6 }9 d4 z& k7 O0 k' c
9:30分在八宝山举行

  m, V7 t' ~) t* h% i4 _3 M7 a, l- p' c% F: Z" o& h/ Q0 l0 t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01: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10-27 01:58 编辑 " K+ M9 `& H: L, M) X* e
) H6 x; E) Q0 C0 _# y4 o9 K& j
【转】路东之和一个博物馆的故事
/ @' p- t. ?$ d- D* {/ I' N) ?“但做人本身就是苦难、艰辛的,不单是做博物馆这件事。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要做些理想化的事情,艰辛是注定的” ~~~~路东之
" }% }' R- S' }8 s9 n1 o: ^. {" c) R9 }

* `9 {. T' F) v* H* J8 T/ H/ k7 ]推开北京大观园北门附近一扇虚掩的雕花木门,正忙着做瓦当拓片的工作人员抬起头来:“您是?要参观吗?” 展厅在地下室,沿着窄窄的楼梯下去,一片漆黑。工作人员打开电灯,400多平米的展厅出现在眼前。 4 c' G  N8 e; }0 b
    每参观完一组展览,工作人员就关掉这一组电灯,打开下一组。上古的陶器,秦朝的封泥,战国、秦、汉的瓦当????就在这明明灭灭的灯光里浮现,又湮没。展厅的墙壁上有书画诗文悬挂,署名都是一个人:路东之。他的身份曾经是作家、诗人、艺术家,如今,他最主要的身份是:收藏家、中国第一批私立博物馆的馆主。这里正是他的领地–––––古陶文明博物馆,全国第一座陶专题博物馆。自1996年10月30日获审批至今,路东之独自负责着这个博物馆的藏品收购、展览设计、运营等一切事务。“我们确实是中国私立博物馆中一个有着特殊意义和品格的标本,这是文博专家给出的评语。我一个读书人固执地坚持了十年,一路孤寂走来,既有常人难以领略的快乐,也有常人不堪承受的苦难和艰辛。”2008年3月14日,坐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路东之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但做人本身就是苦难、艰辛的,不单是做博物馆这件事。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要做些理想化的事情,艰辛是注定的。”路东之带着淡然的自信,缓缓说道,“而且我相信事情总有定数,从根本上我认为我的事情一定会成。”“又跳出一匹黑马” , H' |- [& O+ N' N
    上世纪末,个人收藏家逐渐增多。不少人向政府提出,能否以个人名义开办私人博物馆。 8 q4 v) O. X  Y1 b* W* W' ]/ V
    当时的文物保护法规定一切文物属于国有,个人所有的私人博物馆与政策有所冲突,各地政府都不敢先开口。在那种背景下,北京市被推上了实验前台。   Z3 f2 H- @3 @  W. f$ e% ~2 A  x
    “那时候全国都在看着我们,作为首都,任何问题我们都应该先尝试。”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超英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6 Y- c: O4 O* L* _    1993年,北京市文物局制定了《北京市博物馆登记暂行办法》,于同年12月23日以市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刘超英参与了政策出台的全过程。但由于“各方面条件仍不成熟”,暂时没有进行具体的审批工作。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忽然传出消息,要审批几家私立博物馆,并迅速接受了一些收藏人士的申请。对于政府突然加速的传言是:中国某高层领导出国访问,参观了当地几处有名的私立博物馆,大加赞赏。当对方问及这一领域的情况时,该领导与身边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回国后,遂立即责成有关部门开展私立博物馆建设。当时在收藏方面已小有名气的路东之立即整理了相关资料递交上去,却被告知“恐怕已经晚了”。 % H4 Y4 z8 i( a
    “当时大家都在争谁是被批准的第一家。”路东之说。先后递交申请的有六七家,其中包括如今在《百家讲坛》大受欢迎的收藏家马未都。 0 M+ I% X3 w- A' g) N) o" B; p
    “后来文物局为了平衡,一下批了四家,就说都叫第一批,别争第一家了。”路东之回忆说。
2 J1 Y. T) P2 C0 ~, M7 A    北京市文物局于1996年10月31日批准成立了四家私立博物馆,分别为: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画家夫妇何扬、吴茜的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北京遗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馆。这一天,正巧是路东之35岁生日。“那天特别激动,虽然早就知道被批准是一定的。”
  `" t$ K" [. B! F: V! d  r    企业家退出了,书生被迫挑起所有担子
/ T7 n. l7 A$ u* ]2 I" t6 {    1997年6月15日,古陶文明博物馆正式开馆。当天有任继愈、王蒙、李学勤、唐达成、吕济民、李伯谦等文博大家到场庆贺,气氛热烈。 2 q6 d. l! n( {) \6 \0 y
    只有路东之和他的工作人员清楚,在获得审批到开馆这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多少风波与艰难。
+ D2 @( e) F$ r1 y7 X  W    建馆初期,曾有企业家想与他合作,许愿说负责一切办馆所需资金,路东之专管博物馆馆务。对方设想进行资本运作。 2 V3 j' f. O0 Z6 R; A
    “这想法似乎高明却也太过理想与超前,在12年前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路东之说。很快,企业家退出了,路东之被迫一个人挑起所有担子。 / B+ G: t1 {$ G
    “那段时间逼着我动用了各种资源。”路东之卖书、卖画,卖瓦当拓片,断断续续凑出一笔笔钱。
" P1 W$ m' R* l  B# _7 U    承租并装修近400平方米的展厅和添置五间办公室的设备,已经用光了他筹备的全部现金。而下一步将2000件文物安全地从几个地方运来博物馆入库,再从中选出600件,设计展陈方案直至完成布展,同时还要设计印刷门票、请柬、馆徽、简介、信封、信纸????还要培训馆员、讲解员、还要随时应付各界来访者。这一切不要说钱,单是工作量,按行家的说法是:够一个30人的班子干上四个月。而当时这一切都压在了手下只有五六个人,而且“又一次花光了钱”的书生路东之身上。最艰难时,副馆长兰翔,仗义地拿出仅有的10万块钱,解了交足21万元房租的燃眉之急。
/ b" u- b/ k2 e% c    距开馆一个月了,设计又出了问题。原本路东之出几万元请来做馆徽、宣传册、请柬、门票等设计的一位知名设计师,因为接到别的“大活儿”而弃约。路东之一怒之下决定全都自己来,一个礼拜时间连轴转,在一个从事广告设计的朋友的配合下做了出来。“开馆的时候,至少有十个人问我是请哪个设计师设计的。”路东之至今仍非常得意自己设计的馆徽。
! d( V: [- E2 Q& P  A    6月15日的开馆日期已经确定。突然,路东之接到一个消息:香港回归之前一个月内不能举行任何重大活动,包括开张仪式。所有人都认为这下没戏了,路东之却执拗地给北京市领导写信、闯进区领导的办公室陈述,讲自己已经发了请帖给诸多知名学者、境内外媒体、大使馆人员,若不如期举行,会造成更坏的影响。最终宣武区区长直接出面,跟公安局协调,古陶文明博物馆得以顺利开张。开馆当天,嘉宾和媒体都颇为惊讶,藏品的完整系列、展览的科学布置、办馆的现代理念,令人难以相信出自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之手。
# @* `, _$ P2 |/ z+ j    “我对博物馆的理解是:应该有恰到好处的定位,确立一个合适的专题,在一定限度内恰好能实现它;还有就是对社会的公益性服务。”路东之说。关于后者,古陶文明博物馆一开始就允许观众随意拍照,有研究者、学生想索取更多的研究资料,他们也尽力提供。给我一个机会,给我一点儿钱,给我一块空间吧 8 D( E5 `6 o8 k( J  w& o
    其实路东之很早就想创立博物馆。
6 c# V7 `) J4 V2 d9 O    1995年,因为秦封泥课题研究,他和当时供职西北大学的周晓陆先生成为至交。他把“博物馆梦想”向周晓陆合盘托出:“您可以将我所有的藏品视作我们共同的,甚至就是您自己的来思考、谋划、使用,请帮我实现这个梦想。”1996年4月,在周晓陆的倡议和策划下,拟将路东之藏品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在人大创办“东方文明博物馆”。 ; f5 y7 I1 E% P4 P' s2 S
    后得到消息,对方的说法是:这个路先生太年轻了,要是位老先生就好了。再说了,他哪天一不高兴,东西搬走了,我们怎么办?
8 n4 ~1 ^# B  F' _    时至今日,路东之提起这件往事又是苦笑又是心酸。“从那时起,我就放弃了与国有学术机构合作的想法。” / n# P3 R" W* G2 j
    1996年春天,中国印刷博物馆创办之初,曾向路东之借展一部分彩陶,并特邀他举办 “路东之收藏瓦当封泥特展”。让他哭笑不得的是,馆方花很多钱复制了若干像秧歌队用鼓的“石鼓”,上面刻了模仿拙劣的石鼓文,他坚决阻拦说:“这不行,要贻笑天下的!”馆方将信将疑:“是吗?要不再请别的专家看看。”请来了史树青先生(当代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先生看了很生气地说:“这太丢人了,赶紧收起来!”看着他们忙成一团而不得要领,看着偌大一座建筑,路东之默默地走向一个角落,想哭。就是那一天,就在那个角落,路东之默默地祈祷和发誓:给我一个机会,给我一点儿钱,给我一块空间吧!有生之年,我一定要亲手建立一座博物馆!一年之后,他的梦想实现了。
4 {+ E- D! [  F  十年,还只是一段小小的行程 3 Z! M6 X9 ]6 l6 m; |+ M
    如今,路东之每年要交18万元房租,并支付水电、工作人员工资、藏品获取和保管等各种费用,全部倚仗他个人的其他收入,比如他书画作品卖出的钱、稿费,以及他做的原拓本书、他的设计等艺术劳动。门票定价20元,“比起博物馆的投入来说,远远不够。”路东之说,“除去团队,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十几人,好的时候全年参观人数也不过约万余人次。”经常有人见了他问:“生意好吗?”或“干这玩意儿行吗?”在大部分人的意识里,他这档事还是个买卖,而且可以随时转行关张,尤其是当人们知道他赔钱的时候。“我把最大的力量都放在扩充收藏上,开馆10年后,收藏体系有了足以欣慰的扩充与完善。毕竟,藏品才是一个博物馆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一直没有停止发展。”路东之说。这十多年,更多的私立博物馆在中国涌现出来,陆续遭遇到路东之曾经遇到的问题:合作失败、资金不足、经营不专业、观众人数少、持续发展问题。他们也在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磕磕绊绊向前迈进。2007年6月24日,古陶文明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纪念特展《古陶文明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路东之在《古陶文明展》前言中写道:“十年,这个漫长的一瞬!对于茫茫宇宙,十年不过一瞬;对于个体生命,十年已是漫长的岁月;而对于‘博物馆’,对于本馆创办之初所设定的理想,十年,还只是一段小小的行程。远道修修,前路漫漫,我们依然处在开始。”
  ?! A- k7 A, H  V0 \& }0 P1 R; O, A1 }

3 u# E/ B7 |' H) U. w.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02: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10-27 02:02 编辑 # i8 j' A; v3 C* ^/ Z# G- s

) C) r: f1 R8 C5 ?: _, L- O0 Q早就久闻先生大名,先生为我国私立博物馆的开创者,敬佩先生的开创精神,仰慕先生的学识!!祝先生一路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03: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马未都
* ~* X# @9 x3 V6 E2 e
1 d. D: [& p( w4 _, O( ~+ [第七百五十篇•路东之(2011-10-26 09:57:18)
. b1 q0 C) r4 e/ ^' Q/ s标签: 东之白水古陶文明博物馆鲁桓世界青年文学杂谈 分类: 2011年
, u! z2 M% \, x' |了一会儿,喝了一杯白水。东之尽管与我很熟,尽管才华横溢,但他每次见面总会闪现他惯有的羞色,他只看你第一眼,第二眼就看着远方,没有远方也看着远方,几句清晰的表达中一定会夹着一句含混的自语。人生不知身后事啊,如我知他今天就匆匆远行,一定拉上他吃个饭,喝个酒,道个别。 东之英年早逝,差一岁才到半百。我以为我有与他的合影,在家中翻了半天却没找到,这让我呆坐了许久,人生就是这样,朋友之间再熟也要珍惜,随手拍个照可能就是终生的留念。 东之西行,一路珍重! 2011.10.25夜
' p0 x( G% H$ S6 Y2 Y少安兄久未联系,突然来电,劈头就告知东之去世噩耗,我一阵心悸,匆匆挂掉电话。人到中年,朋友之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有了消息往往多是坏消息。人生过半,虽说信息沟通便利了许多,但也不如年轻时腿的勤快,那时朋友想见,往往不做沟通就骑车前往,撞锁就骂两句。! x$ r8 n* T" K* z  u

6 n5 O- d3 C% J, {/ R任凭犬子酣睡,妻子呵欠连天。一次深夜过半,我提醒他说“天下雨了”,委婉逐客,东之却以嫣然一笑对之,然后继续叨叨他心中的梦。 东之心中有一个梦,叫做“可能”,他用“可能”解释着他自己的行为,我和他在15年前一同获批准建立博物馆,一拨四人,只有我俩坚持至今。东之由于喜爱书法篆刻的缘故,他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多是瓦当封泥甲骨碑拓之类高古艺术,这让他如痴如醉,但却让多数观众如雾如云,但他却热爱这份孤独,忍受长久的寂寞。这一现状,正应了他早年矫情的诗句:有一种苦难是选择。 东之说,我将在我的博物馆里把我的精神领域的一切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我的“可能”境界。他说他将来要成立“可能基金会”,成立“可能研究所”,他送我的作品集可能更能说明他的理想,书名叫做《可能——一个孤独者的诗歌远行》。 东之不打招呼匆匆走了,朋友们再也看不到他的新诗了,一个内心充满激情诗人总是让别人揪心。我竭力回忆着与东之的最后一面,在一个清冷的小拍预展上,我们不期而遇,那天大家都行色匆匆,但我们仍坐下聊! O9 ^$ z, o0 u* R1 C8 ~
我与路东之相识于1984年,那一年我就职的《青年文学》受团中央的委托,为次年的国际青年年征文,题目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那时正是文学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的投稿每天都以麻袋计,我们要在这堆积如山的稿件中筛选,东之的《鲁桓世界》脱颖而出,为征文三个一等奖之一,那一年,东之22岁,我29岁。
+ L: k8 J' C: K  j7 j& z% C9 |" B7 }- W- @9 Z$ R! b5 V9 R
东之表面平和,内心却桀骜不驯。自恃才高八斗,故常对世界嗤之以鼻。他自幼习书法,喜篆刻,长于诗文,二十几岁时已如唐宋老翁,逢年过节,或遇感慨,他必作诗发与友人,自称路子。东之的诗我是极爱读的,真实不虚,拳拳之心火热,殷殷之情染人。正是这个路子,让人忆起他时却净是迂腐之举,记得二十年前,他在我家一坐便是深夜,对窄仄空间深然不觉,任凭犬子酣睡,妻子呵欠连天。一次深夜过半,我提醒他说“天下雨了”,委婉逐客,东之却以嫣然一笑对之,然后继续叨叨他心中的梦。3 v7 `9 h4 l9 V0 I
7 F7 P; r0 ]7 `0 m) I: ~
东之心中有一个梦,叫做“可能”,他用“可能”解释着他自己的行为,我和他在15年前一同获批准建立博物馆,一拨四人,只有我俩坚持至今。东之由于喜爱书法篆刻的缘故,他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多是瓦当封泥甲骨碑拓之类高古艺术,这让他如痴如醉,但却让多数观众如雾如云,但他却热爱这份孤独,忍受长久的寂寞。这一现状,正应了他早年矫情的诗句:有一种苦难是选择。9 b# Y/ ]$ i% ^5 B1 r( ^
: q1 h$ U- }1 [% o. E& Z
任凭犬子酣睡,妻子呵欠连天。一次深夜过半,我提醒他说“天下雨了”,委婉逐客,东之却以嫣然一笑对之,然后继续叨叨他心中的梦。 东之心中有一个梦,叫做“可能”,他用“可能”解释着他自己的行为,我和他在15年前一同获批准建立博物馆,一拨四人,只有我俩坚持至今。东之由于喜爱书法篆刻的缘故,他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多是瓦当封泥甲骨碑拓之类高古艺术,这让他如痴如醉,但却让多数观众如雾如云,但他却热爱这份孤独,忍受长久的寂寞。这一现状,正应了他早年矫情的诗句:有一种苦难是选择。 东之说,我将在我的博物馆里把我的精神领域的一切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我的“可能”境界。他说他将来要成立“可能基金会”,成立“可能研究所”,他送我的作品集可能更能说明他的理想,书名叫做《可能——一个孤独者的诗歌远行》。 东之不打招呼匆匆走了,朋友们再也看不到他的新诗了,一个内心充满激情诗人总是让别人揪心。我竭力回忆着与东之的最后一面,在一个清冷的小拍预展上,我们不期而遇,那天大家都行色匆匆,但我们仍坐下聊' @" ]3 K+ e8 ?4 f: J. o! N4 v" }
东之说,我将在我的博物馆里把我的精神领域的一切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我的“可能”境界。他说他将来要成立“可能基金会”,成立“可能研究所”,他送我的作品集可能更能说明他的理想,书名叫做《可能——一个孤独者的诗歌远行》。
! B; S$ F; O0 e5 K5 s: `7 U" F- Z) D6 ]+ A6 I  F. l# H, J
东之不打招呼匆匆走了,朋友们再也看不到他的新诗了,一个内心充满激情诗人总是让别人揪心。我竭力回忆着与东之的最后一面,在一个清冷的小拍预展上,我们不期而遇,那天大家都行色匆匆,但我们仍坐下聊了一会儿,喝了一杯白水。东之尽管与我很熟,尽管才华横溢,但他每次见面总会闪现他惯有的羞色,他只看你第一眼,第二眼就看着远方,没有远方也看着远方,几句清晰的表达中一定会夹着一句含混的自语。人生不知身后事啊,如我知他今天就匆匆远行,一定拉上他吃个饭,喝个酒,道个别。8 K  w9 _% e3 b/ U

& D+ I) M0 i; F: ]3 N东之英年早逝,差一岁才到半百。我以为我有与他的合影,在家中翻了半天却没找到,这让我呆坐了许久,人生就是这样,朋友之间再熟也要珍惜,随手拍个照可能就是终生的留念。, Q; W0 q; [) K" q2 e  X. H' O; x$ m

! w" E! h8 J  G9 N了一会儿,喝了一杯白水。东之尽管与我很熟,尽管才华横溢,但他每次见面总会闪现他惯有的羞色,他只看你第一眼,第二眼就看着远方,没有远方也看着远方,几句清晰的表达中一定会夹着一句含混的自语。人生不知身后事啊,如我知他今天就匆匆远行,一定拉上他吃个饭,喝个酒,道个别。 东之英年早逝,差一岁才到半百。我以为我有与他的合影,在家中翻了半天却没找到,这让我呆坐了许久,人生就是这样,朋友之间再熟也要珍惜,随手拍个照可能就是终生的留念。 东之西行,一路珍重! 2011.10.25夜4 P# J. ?# l7 f1 I7 G+ S0 |
东之西行,一路珍重!3 y* ]/ }: c0 `3 g0 c4 M, y) O
+ Q. T) c: j4 `# _$ g  k; ~* q
2011.10.25夜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4769e0102dufk.html) - 第七百五十篇•路东之_马未都_新浪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1: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你的藏品多么的丰富,生命才是你最值的收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7-20 04:23 , Processed in 0.20025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