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07|回复: 10

好文章转帖:谁是陶瓷鉴定专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3 03: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谁是陶瓷鉴定专家% P: D2 h/ `: M; a$ j# p* n. O

谁是陶瓷鉴定专家


3 \; D9 R- I( ?. m

作者:万壶堂


8 o% h2 b: k/ i3 [3 W/ S4 ]* S- ^

谁是陶瓷鉴定专家(1

$ n: o+ g* u# a* j: L


7 T! W% L4 Z  v# L8 G: {4 V' v

3 t7 g, I4 u* K0 g& s

  现在是专家满天飞的时代,是不是人就给封一个“鉴定专家”的称号,然后就开始到处为别人鉴定各种藏品,满嘴“开门”、“赝品”-------,煞有介事装模作样,借着各种媒体的帮助,这些年真的坑蒙了一大批善良的虔诚的追随者。


- |+ S% z# L! T3 G1 W+ d

  在收藏鉴定方面究竟有没有专家,许多被“专家”忽悠过的收藏者认清了“专家”的真面目之后,还有许多准备进入收藏活动的初学者都会提出一个问题“谁是鉴定专家?”

% k2 U! N5 B) H/ g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如瓷器鉴定;中国根本就没有瓷器鉴定专家,在文博系统根本就没有专业研究瓷器鉴定的专业工作者,解放后几十年瓷器主要作为地方收藏品,如景德镇,德化、磁州等瓷器著名产区有个别专业研究人员,但仅限于研究自己所在地区的瓷器,在全国各大博物馆中如故宫、沈阳、天津、上海等几大博物馆瓷器收藏只占藏品的极少部分,在九十年代以前几乎从来也没有举办过瓷器专展,即便是综合展,瓷器类展品也很少出现,古代瓷器研究在广大文博工作者的心目中几乎是零,在评职称、涨工资、提拔重用等关系人生前途问题上,研究鉴定古陶瓷的人没有什么出路,这项研究在文博系统的研究课题里属于“小儿科”级别,人数稀少的文博研究人员面对浩瀚的中国文物根本无暇顾及陶瓷鉴定这类属于“厂人”掌握的技术。


4 ]- T- B+ V$ E- s

  没有接触过博物馆工作的广大人民群众,感觉博物馆工作人员长期在博物馆工作,一定能经常接触那些馆藏的古代瓷器藏品,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改革开放以前,一个大型博物馆也不过一两百职工,中型的专业博物馆只有三四十人,一般 分为陈列部,保管部,群工部,考古队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工从事行政工作,作为博物馆领导最重要的工作是保护藏品不受损,防火、防盗以及开展群众文物收集工作。

4 d! ~. v; ?( r+ Q7 n+ S

  博物馆初建时期工作人员主要来自各个行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和极少数社会上从事古玩买卖的商业从业人员,如某著名专业博物馆在80年以前只有两名专业大学毕业生,还担负着许多日常事务工作,在改革开放以前对于馆藏瓷器;这些封资修的玩物根本没有人敢去研究,展览也极少举办,因为一旦展览会增加许多工作量,要编制展览计划,报上级批准,选择藏品,出入库交接,布置陈列,-------等繁杂的工作,不仅费力、费钱还要承担损失和丢失的风险,最可怕的是可能被扣上“用封资修历史毒害青少年”的罪名,所以那些年的展览和研究主题基本都和阶级斗争有关,如陈胜、吴广、太平天国、红巾军、义和团之类的,就是故宫博物院也有许多馆只对外国来宾开放。


) ]  B1 G6 K6 q&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03: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天外飞仙 4 i4 @+ V/ m1 t: W3 [% E
' |1 m* U$ Z  K) R2 g

2 P) ]6 J! L' R  ]/ y; Y   

谁是陶瓷鉴定专家(2

  Y! n! Y5 v- M7 S

作者:万壶堂


0 v, g% U. d. n& I" w5 c  D


; y' q( Y! G, w9 s0 S

馆藏品的断代鉴定主要源自流传有序,和文物商店专业人员的鉴定,比如某位名人捐给博物馆一批文物,除了个别珍贵物品,一般就按照捐赠人所说的年代、真伪说法入账收藏,从此以后这些器物的年代、真伪便按照账面的记载流传下去,还有各地文物商店收购的,由文物商店的师傅鉴定后,通知博物馆,如果博物馆愿意收藏,这些瓷器也就按照文物商店师傅的鉴定结果记录流传下去,因为 都是国营企业彼此之间十分信任,况且都是归文化局领导,外地文物商店也不敢做出损害自己信誉的事,收购来的文物只有这几家博物馆买主。还有一部分藏品来自考古发掘断代标准自然与发掘遗址算作同一年代。

6 S( M  X) B( ?4 e/ [( |$ u

0 U/ i- L9 S7 [5 ^% ~( }
藏品进入博物馆仓库后,基本就算永远不见天日了,除了办展览,就再也不会去碰它,而文博工作人员除了特殊情况也没有机会再见到这些藏品,如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瓷器,从当年运走躲避战乱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两个政府70多年包装箱都从来没有开启过。

! w, m2 r8 V3 e" y* K

  一位文博工作人员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工作单位,主要是从事一些事物工作,野外发掘是非常辛苦的工作绝大多数人都想方设法脱离这一岗位,文革以后大家主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瓷器鉴定这个事和评职称没有什么关系,学历、著述、职务、工龄、人际关系才是评职称的根本条件、

5 v, y. e! N* {0 P

  鉴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属于国有的文物提供严密充足的理论依据,对于个人收藏的文物进行苛刻严密的论证,以保证国有文物的珍贵性、稀缺性,作为一个鉴定人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立场问题,国家给予你的研究条件、物质保障,你必须要为国家说话,要为本地区说话,要为博物馆说话,而且要说好话,把故事编圆了,文物的真实性无懈可击你就是成绩斐然,老挑国有文物的毛病你就是居心不良,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其实这一点网友们都有亲身体会,帖子被砸砖谁也不高兴,如果砸砖的网友是你给发工资,后果可想而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要相信良心和良知。经济利益是第一终极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03: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天外飞仙
" Y2 m# ~$ I8 g4 e7 x  b5 R& y5 \4 F' X) e- \! M

谁是陶瓷鉴定专家(3


& D# M' b. d0 n4 a

% W$ b" u) l% ~4 M

- s! m' n" x/ Q. E5 ]

作者:万壶堂

( q8 B, X" k# H  R: j$ Q
7 `' T* v+ T% c1 y! V6 d9 H

) }" A5 T9 @- V2 z/ X* R. o1 i* {

至于社会上一些自学成才的专家充其量也就是古玩店的掌眼师傅,这些年大家也都有目共睹,表演的太多了不免会露出马脚。


4 j9 b- @, L5 r6 L' C7 [$ N

  在瓷器鉴定方面短时期内还不会出现各种瓷器都明白的鉴定专家,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可以鉴定各种瓷器,那一定是准备诈骗你的钱财。陶瓷鉴定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大家基本上是从同一个起跑线上起步,由于瓷器研究的书籍、资料极少,按照1987年出版的【陶瓷专著目录汇编】记载从清代到1987年,专门介绍古陶瓷研究的书籍不过几十本,而且基本都是【陶说】、【景德镇陶录】为蓝本,以道听途说为基础添写的,由于80年代以后陶瓷的经济价值极高,又容易破损而且博物馆出入库制度非常严格繁琐,很难有人可以接触馆藏的瓷器,只有一些瓷器产地的个别研究人员可以经常接触,如刘新园、糕振西等一生不离不弃的学者对于本地产品可以说是真正的鉴定专家,但这些人由于过于专业,对其他地区的瓷器了解就相差甚远。

' C- f& M0 _* f# h+ ~4 g' C

  最主要的原因是到目前为止许多瓷器品种尚无定论,如哥窑、元青花等等许多名瓷,窑址到今天也没有找到,年代特征无法确定,因此专家也只能“拍脑袋”如甘肃塔子湾西夏瓷,1981年第一次发现,专家研讨后定为元代遗存,在后来的发掘中一直到1989年出土的瓷器上出现西夏时代的提款,才知道这些瓷器遗存是西夏时期的,如果这块写有西夏年款的瓷片到今天还没有出土,塔子湾遗存是元代的专家结论到今天也不会改变。

  k" W5 M8 K5 O& c4 O  `  L2 b' x/ C

9 i; ]4 Q; a; P$ p# D
总体来说瓷器鉴定本来就没有专家,但是因为市场需求,中国人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所以要找一些权威人士来正名,谁是权威,大家自然会想到地位,博物馆研究员自然是最权威,因为人家在博物馆工作了几十年,又有高级职称,其实研究员不是研究鉴定瓷器的,真正的专家从来不会为了一些“出场费”去昧着良心忽悠大众,即便是为国家鉴定也不断然决论,如启功先生多年来鉴定书画对于证据不是非常充足的作品,从来不下真与假的结论,只是好与坏,是否值得博物馆收藏,只有一些非专业人员借助自己曾经在文博系统工作的经历或是借助媒体的宣传到处表演,为了经济利益去满足市场需求,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一旦出现纠纷,“我不是专业人员”一句话就把法律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损失了钱财的鉴宝者拿着“擦腚纸”一样的鉴定证书大骂专家无良,其实这类事和真正的陶瓷专家没有什么关系。

; N/ S- v4 f( m+ \2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03: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外飞仙 于 2011-2-23 03:55 编辑
" V, h8 c3 _. v, g0 _$ }% ^
3 P' t2 D4 n+ A; F. G回复 3# 天外飞仙
+ j1 {/ ^: D8 T  z9 E9 |
; E9 }) D' B9 L" b  W% d3 M# d: G* b$ [% j# B/ ]
    对鉴定专家的鉴定:, z# y2 x2 |, R. Y
+ e  L# D& I" w+ I- `& J- p

. c. L9 W$ _% O3 l, L   作者:yanflee   - d7 _3 C$ A  o
有时候,不同专家对同样一件藏品会持有完全不同的意见,并且这些专家都极负盛名,这是怎么回事呢?# e. g7 k% ]# w# Q! l7 Z/ p
社会上评价著名专家的看法通常是:张三看不准,李四年龄大了,王五被人收买了等等。其实这些说法是缺乏依据的,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专家,就贬低他一下,出出
7 k( Q& t, l% @9 a* I( D! Q- n. n气。著名专家之所以成名,一定有其公认的成就和品格,怎么可能轻易出现这些情况?张三看不准,他们看了几万件瓷器了,偏偏看你的藏品时就出误差?李四年龄大了,2005年补充新成员以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中,年龄70岁的都属于小字辈了,当年轻的专家们鉴定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通常要这些老专家一槌定音,国家是傻瓜?王五被人收买了,你去收买一次专家试试,就那么几万、几十万的小钱能够收买专家?' _. ?" _' t2 M& L5 S9 O
不过专家因为学术背景不同,确实带有一些鉴定上的倾向性。我们在这里略做分析:
* W0 g7 m# g+ q$ p$ w1、学院派专家+ G+ H# \6 E% Z
学院派专家是对故宫等大型博物馆专家的统称。他们的鉴定知识是根据大型博物馆的藏品形成的。他们的任务是剔除赝品。正是这种学术背景,他们一旦发现自己不熟悉的藏品特征时,就非常警觉,如果非要他们当场给出结论,结论基本上是赝品或者高仿品。4 X2 I5 F9 o; c' _0 k
学院派专家鉴定结论为真时,基本上为真;鉴定结论为假时,未必是假。有些收藏者几百元收得一件藏品,学院派专家鉴定为高仿品,收藏者很不高兴,就抱怨他看不准。其实,收藏者对这样的结论应该很高兴才对,几百元的一件“高仿品”,多么高的评价啊,假的也值钱啊。

7 e; E! g0 j# {" w; Z* n0 Y1 E2、考古派专家" A. i; d; \0 C; T/ k8 H
考古派专家是对各个文物考古研究所,各大博物馆从事田野考古的专家的统称。他们的任务之一是通过考古发现有确切纪年铭文或者纪年墓葬的文物,从而提供断代器,以补充目前鉴定知识的不足。这些专家也就是社会上俗称的挖窑址的和挖墓的专家。正是这种学术背景,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没有看见过的文物,就比较兴奋,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新窑址或者新墓葬的线索。& ?0 a: z' q8 w8 x' q( \
考古派专家鉴定结论为假时,基本上为假,鉴定结论为真时,未必为真。有些收藏者几百元收得一件藏品,考古派专家鉴定为真,学院派专家却鉴定为高仿品,收藏者就手足无措了,不知道听谁更好。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鉴定结论,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上,获得这种鉴定结论的藏品升值潜力最大。那些学院派专家鉴定为真的藏品,实际上是没有升值潜力的,卖者不是傻子,既然为真,就应该卖个大价钱;买者也不是傻子,既然要买就应该有升值空间,于是就变成买卖双方的心理博弈。而那些结论不一致的藏品却不然,收藏者心里发虚,对价格的期望不那么高;而买者具有赌的心理,一旦赌对,升值空间巨大,这种情况下反而好卖。最近拍卖市场上出现一批价格在100-300万元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成交率很高,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况。
+ C- L/ Q8 C6 y
3、科技专家0 J, W& a" a5 [8 O# o! Y
   科技鉴定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学科,正处在起步阶段。科技鉴定是田野考古的延伸,是力图找到那些断代器物的物理化学特征。科技鉴定的基础是样本数量以及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处在起步阶段的知识还不太完备,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
4 R, S, m# p; n2 t; T   科技鉴定鉴定结论为真时,基本上为真;鉴定结论为假时,未必是假。目前,有些收藏者比较迷信科技鉴定,这实际上将失去许多文物的收藏机会。
2 [5 k4 O: c7 n; ?0 _8 f4 c4、古玩“行帮”专家
7 n+ w3 R: }/ A( r3 T  c古玩“行帮”专家是著名考古专家张英提出来的新名词,主要指拍卖公司的专家以及古玩店的专家。张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席话:“中国古陶瓷界有件人人皆知的事情。1926年曾有一位山西籍青年,今已不知姓名,作事家教。一日,于北京智化寺老僧手中购得青花瓷器“五供”,其中包括一对书写“至正十一年”铭文的青花龙纹象耳大瓶。他几经 研 究,因 瓶 颈 明 明 白 白 题有元代纪年款识,故确认元代有青花器无疑。只惜不明人间之世故,亦不知古玩“行帮”恶势力之强大,更不懂自身之人微言轻,当他将“至正十一年”铭青花龙纹象耳大瓶抱到琉璃厂“窜货场”示众于古董商中,却被“行里人”斥为“赝品”。因为当时诸多国人,对大漠蒙古族那段历史仍在耿耿于怀,虽说在明初洪武二十年,松江人曹昭撰《格古要论》一书,已明确元朝“有青花者”之叙述,但亦绝不承认元代能烧制青花。骄傲与偏见使这对瑰宝通过南方古董商吴来熙转手,轻易被一国外人廉价购去,收藏于英国伦敦大学博物馆中(现藏于英国戴维德基金会)。外国人正是用它充当标准器,认真与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相类比,将部分混迹于明代的元青花分离出来,向全世界公布,中国元代窑工不仅能烧制青花,且还精美隽绝。这时国人方恍然大悟,商贾之话不可全信矣。” 张英老先生的耿直脾气在陶瓷学术圈里是出了名的,在公开会议场合上,经常“口无遮拦”,言辞犀利,但又言之有据。
; `% K* }# @8 d3 \我不知道今天古玩“行帮”有没有恶势力,但是他们的谨慎态度,我却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是商贾,必定与钱无怨,尽可能减少风险的立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人认为,古玩“行帮”收购文物的机会远远大于普通收藏者,例如著名的翰海公司收货地点就在北京琉璃厂,他们自己能够收到东西,为什么还要收你的东西?所以,他们断定为假的东西未必为假。也有人认为,拍卖会上赝品泛滥,可见古玩“行帮”眼力之差,他们断定为真的东西未必为真。我还没有做“对拍卖公司鉴定”这项基础工作,并不知道这些观点的对错。
# ]* L; i; J  }" N2 g* x* J* `5 z3 {
5、仿古大师
) @2 o% _! k- e' L$ L6 g( s) s仿古大师对现代仿品的鉴定水平极高,几乎没有任何一类专家能够与他们相比。他们深知道古代真品中,那些地方现在完全不能仿,现代仿品中,那些地方容易露出破绽。但是,人各有志,他们并不想趟目前古玩鉴定行业的混水。曾经有一件藏品送给叶佩兰看,叶佩兰说是现代高仿品,再送给该行最高仿制水平的专家看,专家说现代人不可能仿制出来。谁对谁错,无法知道,因为有人怀疑该仿品完全有可能就是该专家做的,他与收藏者勾结想卖个好价钱。中国近代古瓷鉴定界,首推孙瀛洲,故宫这批著名专家基本上都是他的徒子徒孙。而孙瀛洲在民国时期,就是著名的仿古大师。如果仿古大师中,有人能够像孙瀛洲那样,不再从事高仿,转行做鉴定,那么他们的鉴定水平肯定要高于现在的学院派专家。
4 m: g- _+ B. d5 ?6、盗墓者
6 n4 \4 \1 t4 i9 Q* [' G盗墓者的鉴定水平极高。某个国家级媒体的记者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他假装古玩收藏者找到盗墓者收购文物,条件是先要测试盗墓者的眼力。其测试方法是在17只高仿品中混进3只真品瓷器,要求盗墓者不能看款、不能看底,找出那些真品。接连试验了十几位自称是挖坑的人,结果令人惊讶。能够挑出真品的人,准确率为100%;不能挑出真品的人,准确率为0%。这就是说,这些人中,有些真的是盗墓者,有些不是。盗墓者骄傲地夸耀:我爬进爬出的坑已经有数百个了,那些坑全部有墓碑,我怎么会不知道东西的年代呢?/ v. X( k: B+ ]8 A8 X0 g8 A1 I) a* W
要找到盗墓者其实是很难的,他们行无定所,约定地点通常在某个小饭店,分开以后再也联系不上,连向公安局举报的时间都没有。再加上很多赝品贩卖者混迹其中,也号称盗墓者,几百元贩卖一件赝品并不犯罪,吹牛也不犯法,所以事前举报,公安局并不重视。盗墓者的鉴定水平虽高,但是他们毕竟是地下工作者,其结论几乎没有意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3 05: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好文章!要多看几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3 08: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状真实的反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3 10: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7 07: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7 07: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7 11: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写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8 21: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地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6-16 14:14 , Processed in 0.1047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