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16|回复: 14

【转载。陆续添加】 私立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拜陶教第一教徒藏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1 04: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10-31 04:27 编辑
% U4 Q9 l. V; n& I; C0 M# v! C' i  D3 Q3 s
叙“三吉堂”
8 A! G4 J! s, B5 J) y
    1937年,大学问家罗振玉将毕生所藏金(青铜器)文拓片汇集成书,出版了《三代吉金文存》,为金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以后金文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60年后的1997年,我对金文产生了极大极浓的兴趣,就买了一套,经常翻阅,非常喜欢。后来爱上收藏,就仿罗振玉的书名,给自己摆满藏品的起居室起了个“三吉堂”的名字,附庸风雅起来。
, ~2 `# T% o! {    “三”,指我收藏的陶、瓷、石三个门类,陶、瓷不用解释,谁都知道是什么。而石,不是指一般的石头,也不是指雕琢过的石头,指的是刻有文字的对考史证史补史具有重要价值的石头,即墓志。6 k: i( o. j+ Y& B% G/ T8 h( e
    在陶瓷方面,我的收藏,主要集中在高古阶段,即史前至隋唐的红陶、彩陶、黑陶、灰陶、画彩陶、三彩陶以及原始青瓷、东汉魏晋南北朝的青瓷及隋唐的青瓷、白瓷等。五代以后宋元明清的东西,则很少涉及。一是国家政策允许拍卖,精品往往天价,买不起。二是稟赋所限,特喜欢不成熟的东西。小鸡小鸭比母鸡大鸭子好看,小驴驹小马驹比老叫驴老母马迷人。宋代名窑珍品,明清官窑佳构,尽管精美无比,但总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来。就好像第二天一大早梳洗罢去拜舅姑的新娘,虽然很美,但她头上多了几枝假花,遮住了她水滑的青丝;脸上多了一层胭脂,遮住了她红润的面颊;身上多了一袭礼服,遮住了她婀娜的身姿。2 M3 @+ |  a# D* K3 K7 c5 A
5 n) ?7 c5 ^8 \$ i! ^" ^4 }5 P
    再一点,远古、上古、高古的匠师们在神化他们手中的泥土时,有一种对皇天后土的敬畏与虔诚在心中,他们把自己的灵魂溶注了进去,使出窑的器物一个个都有了生命。当我们这些后辈一看到她们,便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冲动。5 E& x8 g7 m7 n, b; A
    基于这种因感动而产生的爱,我开始了寻寻觅觅、悲悲喜喜的收藏生涯。在高古领域,不像明清市场,是孤寂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产生了一大批身价百万千万亿万的富翁,这些人是中国经济领域的精英,也是中国社会继续进步的基石与发动机。但他们的审美还带有更多的利益驱动成分。他们收藏什么,不收藏什么,主要的取向是赚钱的幅度与速度。明清瓷器能拍,这对经济高速发展,财富急剧积累,巨额资金寻求利润的中国收藏市场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结果,明清瓷器屡创天价,受政策限制的高古陶瓷则如白发宫女,门可罗雀。当然,这是几年前的情况了。近年来,随着审美层次的逐步提高与明清瓷器市场的仿品泛滥以及国家政策的松动,一批有眼光的企业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还处于原始股阶段的高古陶瓷。由此高古陶瓷开始升温,其价格也以每年20%左右的幅度增加。2006年我开了个店。主要目的在交友,在开阔眼界,在寻觅我的爱,在丰富我的藏品。当然,也转让一些重复的藏品,缓解一下资金的压力。此乃所谓以藏养藏吧。
. j. _& v9 h( ^8 L1 {2 z' s( a( s$ t    我的理想,是收藏300件美陶,出一本《三吉堂藏陶》;300件精瓷,出一本《三吉堂藏瓷》,300方墓志,出一本《三吉堂藏石》,也算是对收藏生涯的一个交待吧。《藏陶》初稿已出,但新的美陶不时出现,因此也就老是处于一换再换的过程中,至今难以截稿。《藏瓷》就更远。《藏石》大概还得十年。初购时墓志几千到一两万一方,现在动辄数万数十万。财力所限,也只能先陶后瓷再石了。% E9 h) X* l* I7 t7 L' c% r5 O
    最后说到“吉”字。罗振玉书名的意思很明白,吉金,有文字的青铜器,当然也是有价值的青铜器。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就是美的、好的东西了。8 y  j& G& H4 Y
    合起来,“三吉堂”,也就是说我要收藏三种各300品美的、好的、有价值的陶器、瓷器和石器,办个博物馆,让她们济济一堂,永久地美在那里,供个人、家人、友人与世人去欣赏、去享受。! q' {$ o$ d; a! @
    是为叙。
/ r8 `' ?2 [) Z

8 ^4 r9 Y" c' X                 “拜陶教”第一教徒
0 X. m% g4 g: j- T
0 W2 ~2 h" I: p: \; v7 r! m

2 Q7 J! ]7 C! V$ W7 _8 _名称:北齐青白瓷神牛/ c1 R+ O. ^% B

' \# x. O8 q  {: T8 Z4 e" D规格:高26长31厘米
% o$ i. h, \0 N& X年代:北齐(公元, x1 j- O  i8 Z/ p. S
550-577年)# r4 b: t0 C! `4 h
收藏: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
  ]/ Z" M! H  W+ ^9 Y1 v5 c! S, e- \5 Y7 H  y. v
汉初,天子不能钧驷,将相或乘牛车。此本经济凋敝,无可奈何之事。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则成为一种时髦,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为那个时代的“宝马”。是时,高官显宦,无不以骑马为耻,以乘牛车为荣。此种风尚,从这个时期墓葬出土牛车数量之多,披挂装饰之繁缛、之精美、艺术水平之高超、之空前绝后中可见一斑。需求刺激生产,此经济学亘古不变之铁律也!% I2 X# p4 ~! J5 V

" }/ I/ ?& M8 N, h
. v/ y6 H8 T; u( L
但牛车,何以能够成为那个时代之“宝马”呢?

6 l6 B* n+ K+ `! t# t/ X" p  f2 i! f* H2 j& h

: ]0 x4 z- a3 j
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一段话,给我们作出了较为完满的回答:“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以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核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步行,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促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3 b; B' r. @1 L9 X0 k6 Z% \. b6 b6 H$ I( R7 Y

. j& X2 e6 b; e2 k. }3 a+ v! l名称:唐代红陶金星龟砚
: |  M$ v  l  v5 b1 O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6 M: N4 Q% E( L% o9 I8 _; r0 W
      规格:长26厘米
* p/ }9 ?; C& _/ ?1 z' p+ V  P9 D7 x; T2 a+ S
      
- t. }1 ~! X" n) @: j4 P      物以稀为贵,此亘古不变之经济学铁律也!
* q) F+ c& z" i( o7 O, K
; p  Q! B+ D7 r$ \" V1 @      端歙名砚,中外馆藏及私家手中多有。唐代陶砚,则更为常见。但此种里外洒金之红陶龟砚,则似为仅见。因此,不少砚藏大家无不叹为观止,纷来商洽,皆欲收入囊中而后快。
$ H1 s5 t1 Q" }" o# L6 z- |7 X      此砚不仅罕见,其艺术水平也极为高超。你看它,四肢撑地,欲动未动之态毕肖;龟首侧伸,顾探警谨之神毕现。细审其颈腿肌理,皱褶之深浅、宽窄、长短,无不与肢体动势协调一致,一丝不苟,刻画入微。尤为传神者,乃眼部之刻画,眼睑双褶,球睛鼓凸,贼光逼人。所谓画龙点睛,雕刻家深得其中三味也!  U: D1 S6 t- z" E& q
      写静易,写动难,写欲动未动、警谨顾探之瞬间动态更难也!
1 C7 w6 ]9 A8 h( O0 G
( \. J3 J8 ]$ b$ E7 ^0 e+ |1 z& P

1 l- S' S* x( ~. t) |/ e- C7 v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04: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内白外茶叶末釉三足炉: {& A2 ]! A, r) u3 {! {
9 s$ `6 q: T2 b
       规格:高10口径21厘米0 h7 F' _( n5 b; p' r% m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7 G, j4 }- n! H) p9 Z" {' _6 s7 n
      
1 V9 a- c+ `, X& v8 |" E2 z* R$ ?1 e7 ]6 A, N
       从2005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对巩县白河窑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证明该窑始烧于汉,终烧于唐末。其中2号窑火膛内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北魏青瓷和白瓷,说明该窑乃中国白瓷之祖。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的记载,西安大明宫遗址亦出土有不少巩县窑白瓷,说明该窑产品在唐时具有贡瓷的地位。此外该窑还烧造三彩器,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三彩及雕塑不少即属该窑产品。其所制绞胎器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茶叶末釉也占有一定比例,品种有双龙尊及盘、碗、瓶、壶、炉、罐、钵、盂等等。0 z; H/ S' K* R1 y& \
       此炉内白外茶叶末釉,烧制难度远远大于单色釉,为巩县窑精品之一。从其壮硕饱满之神韵,线条转折之张力可知,此乃盛唐之遗物。' G( e3 {* j7 D# a, P5 D  y0 S

) O- B; E5 h7 y7 W
) }9 V" v% ?" L! m% H1 k- L$ w
名称:东魏“甲骑具装”(重甲骑兵) 规格:高28长26厘米 年代:东魏(公元        年) “甲骑具装”是指人与马皆披铠甲的重骑兵,是十六国至隋代中国军队的主力。南北朝时期标准化的马铠,由六部分组成: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此外还配备有马鞍和马镫、缰绳之类,十分精细。武士铠甲由两面铠改为明光铠,骑兵的格斗兵器也由戟改为长刃的马矛----槊。到了唐代,重骑兵因机动性不强,逐渐被马不披甲的轻骑兵所取代。 这组“甲骑具装”俑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一组,具有重要的军事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北朝早期骑兵部队的编制和武器装备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当然,其对中国雕塑、服饰史等方面研究的价值,也是十分宝贵的。- S. w! r0 p, s- D1 H3 w3 O& W, N
* g/ {% Z: }8 K6 R$ u
铅釉·绿釉·银釉
, W+ Q) H! ^+ |5 l
        铅釉陶制作的成功,是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这种陶器在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出现,但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仍然极少发现。大约自汉宣帝以后,铅釉技术开始获得比较快的发展,此时关东的河南等地也有了比较多的发现。到了东汉时期,铅釉陶流行地域十分广阔,西至甘肃,北达长城地带,东到山东地面,南抵湖南,江西等地,均有出土。
* Q- P4 p' p) v" b/ z- `$ q       这种铅釉与我国早在南商时代就已发明的,以氧化钙为主要助溶剂,以氧化铁作为着色剂的青釉不同。它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大约在700°C左右即开始熔融,因此是一种低温釉。它的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愤中烧成,铜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使釉呈现黄褐和棕红色。9 A% Q; @# _/ `" n, c
        有人认为我国汉代的低温铅釉陶,是由外来的铅釉技术传入产生的。据说,“这种碱金属硅酸釉早已在埃及发明,但长期没有传到埃及国外。自从混入铅变成容易使用的釉以后,才逐渐扩及到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西域一代”。因而我国的铅釉“是在汉朝时经由西域传来的”。8 z* l, u2 m1 T. p* a% P* n
       关于我国铅釉技术的发生问题,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铅釉是我们自己独立地创造出来的”。但此说无法解释考古发现的事实(汉武帝开通西域后铅釉陶大量出现及古埃及碱金属硅酸釉早前的发明),这可能是一种“爱国主义病”的表现。什么都是我们祖先第一个怎么样、怎么样。诚然,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的创造发明自豪,但更正确的观念似乎应该是我们人类的先祖们的所有创造发明都是值得我们现在全世界的人们感到自豪的。0 J$ _: X& l( S0 [
这种低温铅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枝瑰丽的花朵。它不仅有着翡翠般美丽的绿色,而且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光彩照人。但是,在汉墓中发现的铅釉陶则纯属丧葬用的明器,至今还没有发现实用器。这可能与它的低温烧成不宜实用有关。
0 b2 E6 O2 k: ?- I" h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发现有一层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人们把它称为“银釉”。历来人们对于银釉成因的解释众说分纭。% o5 U6 o2 w8 m) i/ X) C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棺中的朱红变成水银粘着在陶器上面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铅绿釉中的铅份以金属铅的形式在釉面上析出所致。日本的盐田力雄则认为“这种釉恐怕是类似云母之物,是由于硅酸盐玻璃的釉发生了变化,而使之具有与云母相似的物理性质”。
( }5 E: I( C, _5 J1 z* \  j# M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否定了以上说法。他们提出,所谓的“银釉”,实际上是铅绿釉表面的一层透明衣。如用刀片在釉面上轻轻刮几下,就可以把这层衣刮去,衣的下面仍是铅绿釉。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一层衣呈层状结构,与云母的结构颇为相似,层次多少不一,少者仅几层,多者可达二十多层,每层的厚度仅约3微米。X射线衍射和岩相分析表明这层衣属于非晶态均质体。在化学组成方面,它含有与它的基底铅绿釉基本相同的化学元素。这层衣的温室电阻率高达10欧姆一厘米,和铅绿釉相近,但比金属铅则要高出万倍。9 w( T% e0 J% c. Y8 P( p; J
        这类银釉一般都得自潮湿的墓葬中,而在比较干燥的地方,则很少发现这类银釉制品,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和考古工作者所提供的情况分析,这层衣实际上是一层沉积物。当铅绿釉处于潮湿的环境中,由于水和大气作用,釉面受到轻微溶蚀,溶蚀下来的物质连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下,就从釉层表面和裂缝中析出。但这层沉积物与釉面的接触并不十分紧密,故水份仍能进入沉积物与釉面间的空隙,水在空隙中继续对釉面进行溶蚀,经过很长的时间后,它又重新析出一层新的沉积物。这样反复下去,层次就不断增多,当沉积物达到一定厚度时,由于光线的干涉作用,就产生银白色的光泽。3 L9 W; h3 d* V0 B% `7 j# F) _
在唐三彩及以后的铅釉器上有时也可看到这种银釉,但它产生的部位,都在铜绿釉表面,在铁黄釉和钴蓝釉的表面不会生成银釉。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铜绿釉易于受到水和大气的溶蚀,而铁黄釉和钴蓝釉则不易受到水的溶蚀;二是银釉的生成主要取决于釉而不是胎。
3 j2 z- T3 y, V+ m        铅釉技术发明和推广是汉代劳动人民对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的一个宝贵贡献。由于铅釉的折射指数比较高,高温粘度比较小,流动性比较大,熔融温度范围比较宽,溶蚀性比较强,因此可以避免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中比较常见的“桔皮”、“棕眼”等等缺陷,同时釉层中无气泡和残余晶体的存在使釉层清澈、透明,表面光滑平整,富于装饰感。我们的祖先在唐代还发现,在铅釉中加入少量的钴或含锰的矿物,还会得到蓝、紫等各种不同色调的低温釉,从而极大的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手段。后来各式各样釉上彩,正是在低温铅釉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1 Z# x% F3 l4 v7 m3 I7 Y

1 e4 f3 k2 B3 P5 @9 Z1 u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件高40厘米的灵宝型汉绿釉盘口辅首壶,国际拍卖成交价已达六七千美元。国内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推进,经济日益繁荣,社会日益稳定,藏民日益增多,这类高古陶瓷的市价也水涨船高,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稳步攀升。2001年一件品相较好高45厘米左右的汉绿釉盘口辅首壶,市价不过五六千元人民币。今年初没有两万元左右已拿不到手。升值潜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而且随着国家文物政策的逐渐松动,拍卖高古陶瓷的公司日益曾多,不难断言:汉绿釉这类高古陶瓷市价急速升温的现实必将很快出现。5 V! w6 T: ~& ?
        商海弄潮,市场最青睐的是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骄子!
) F2 |) }$ p- q) T; h
- F+ D5 T/ w7 x! Y
  o6 a: S/ D  m! |- C
       明清诚可贵,宋元价更高。
# e& f! V7 g2 T% @# @# \; D       若为高古故,二者皆可抛。0 ^6 N) B5 A7 y7 \
                                                              2006年4月8日
4 J! X* [% O, L; [) _1 u
! k8 Q8 Z' v* 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04: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西晋青瓷虎子' ^- S) n/ A; s: I0 E; P
5 h% Y1 t) a% y
        规格:长24高18厘米3 y+ o& V# i6 r: n
        年代:西晋(公元265--316年)/ I6 T3 \" d0 _. K" S( w$ B* f/ P9 x6 k
: ?% f2 |5 b. }  J( {: U2 e
# |5 z2 q9 y  K2 i* |7 r1 I+ M
        关于虎子的起源,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陈芬《芸窗私志》:客问瑶卿曰:“溺器而曰虎子,何也?”答曰:“神鸟之山,去中国二十五万里,有兽焉,名麟主,服众兽而却邪。此兽欲溺,则虎伏地仰首,麟主于是垂其背而溺其口。故中国制溺器名虎子也。”
, u& j! A0 G% K1 |' Y/ M( l       由此可见,使用虎子乃有自高身份(麟主),却邪避灾的含义。试想,虎乃百兽之王,尚且还要为麟主张口接溺,如此,自己用象形虎子小便,岂非麟主级别之猛人耶?牛鬼蛇神,还不闻风丧胆,退避三舍乎?任何器物之起源,皆先意识后物质。虎子之起源自然也不会例外。

9 q% x' {8 R- D8 }

4 D4 V  o+ g' t2 j: [' |9 k9 h5 l' w/ o        虎子的用途有两说,东汉郑玄谓:“亵器、清器,虎子之属。”这就是说虎子这种容器,既可作便溺之器,又可作盥洗之器(如匜)。现代考古资料表明,此说甚确。
4 `+ d# j5 c  R4 T3 y1 |" `4 U
/ {, B# j; j8 P" H, x名称:东晋德清窑龙鋬鸡首壶- P+ j9 u7 i- O$ O) V, w
       年代:东晋(公元317--420年)
8 q' L# r) Y$ r9 ?! u       规格:高 22厘米
  F0 |, D# T; x       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是以烧制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三国+ F- l6 I4 }$ f  Z7 s
西晋的鸡首壶,是在罐和盘口壶的肩部对称的装鸡首和鸡尾,另两面装双系或四
7 B8 o7 z0 U" A% o: i# \7 t( H' E系,所以叫鸡首壶或鸡首罐。除装鸡首外,还有装虎头、牛头和羊头的。羊头壶
3 a0 @3 j) Z4 X6 S- O, l
* V/ W2 r' @  C# ~, L/ m
在东晋还继续生产,但鸡首罐不见了,全部在盘口壶上装鸡首。这时的鸡首壶器- b' Z5 _9 L4 i- y7 G6 l
形高大,鸡冠加高,鸡头下有颈,鸡尾改成圆股形把手,上与盘口粘接,下端装3 N! |: ]( ~6 T( s5 w9 k
在肩部,方便使用,鸡嘴以圆嘴为主,尖嘴少见。德清窑还生产一种双鸡头和双/ J+ N' M: u; V+ Z3 R+ \
股鋬的鸡首壶,别具风味。南北朝鸡首壶的颈加高腹变深,器形修长。同时从东
8 _) a9 C3 Z. [晋开始在一部分鸡首壶的把手上端雕塑龙头。* h0 l2 l( U0 X0 z4 P; ?* A
      关于鸡首壶的用途,意见不一,有酒器、茶具、贮盛器说,也有认为是宗教+ t( H5 i7 B8 S* ~5 c4 E) I

- _. |$ \) |0 ^仪器和明器说等。
/ K* l8 z4 G+ i( K! J, K2 |      从南京东晋墓所出的一个鸡首壶的底部刻有“罂主姓黄名齐之”可知,鸡首5 J" k- a$ G  }3 X# \# d/ U+ _+ }
壶在当时称“罂”。

% G1 a' [! j8 {, T$ b. o; c/ S# _
唐代巩县窑白瓷钵% S) d5 y# \. ]4 l9 `0 o: @
4 I4 H& o# ?9 \& ?

$ P: j6 x2 ^+ j- E7 d名称:西周原始青瓷四系弦纹盖罍
9 t8 \: F' t0 ?; W/ z  n      规格:高30腹围73厘米 ! T" _! E1 i% U7 v& A
      年代:西周(前1122--前771年)3 e3 |# a" N" ^* Q
     % Z$ ^. s* s5 L4 s( S1 n
               此罍之形制,仿商周青铜礼器而为之。盖为倒扣之豆,一物两用,盖盛之功能兼具。盖沿等距饰三乳突。平口微侈,折肩,深腹斜收,喇叭型足。肩部左右对称置四系并二乳突,另饰弦纹两组。胎色灰白。内外满施青灰色釉,釉色晶莹,盖部呈橘皮状。* [% L* |2 A# v+ |8 o# i1 S
      关于中国的瓷器起源,目考古发掘所获资料说明,在夏代二里头遗址就已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盉的残片。到商代早期,从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出土的完整的原始瓷尊,可以说明,此时的瓷器已达到了比较高的制作水平。中国的瓷器从先商起步,至东汉晚期,经过1800年左右的岁月,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原始阶段,离开母腹,呱呱坠地。, e+ f5 ?* E8 {5 x7 x; S; o
    瓷器与原始瓷器的主要区别有二:一是瓷器的胎土与釉料淘洗得更细,杂质更少,尤其是铁的含量更低而原始瓷器胎釉的淘洗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精细的程度,因而当含铁量高于1%时,便呈青黄、青绿、青灰色。高于2%时,便呈红褐色,高于3%时,便呈黑色,在1%一下,烧成后呈白色。而是烧成温度,都在1200度以上,完全烧结,基本不再吸水。
, `; F1 m4 T6 V

% X4 G/ T8 A2 p# ?% z唐代巩县窑黑褐釉扁圆腹执壶* E2 E* e* z( o: n* a4 U1 n

! T- a6 A( c/ W+ s& @) O5 L% e  I# W%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08: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300方墓志,研究价值非常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1: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南残雪 于 2011-10-31 11:09 编辑 ( m5 d, s3 R/ z% u; y& w8 a1 W+ X

# @6 t; _3 }/ X好文.金版有志向.有研究精神的务实收藏家.有胆有识佩服!:祝你年曰完成心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1: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7: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南残雪 发表于 2011-10-31 11:09 - i' S# @0 [  [2 h2 f7 y4 d, }% z& i
好文.金版有志向.有研究精神的务实收藏家.有胆有识佩服!:祝你年曰完成心愿!

2 J% L9 {$ C( I7 N8 V感谢西兄一贯的支持和关注,待兄有闲暇时,光临柳州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7: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闲居主人 发表于 2011-10-31 11:56

8 o4 H8 t# |: K% O6 _谢也闲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9: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口俗 发表于 2011-10-31 17:14 6 G8 m+ I1 G) {8 Y" i
感谢西兄一贯的支持和关注,待兄有闲暇时,光临柳州多指教
% Z6 ~3 I* D, `8 y( `
好阿.有机会定拜访.参观其馆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20: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南残雪 发表于 2011-10-31 19:45
4 h% f: t7 j( `% h* B$ }; a$ f5 p好阿.有机会定拜访.参观其馆藏.
# ?( s  T, r0 E
呵呵现在您不能来哦,东东都放仓库。找不到馆址。资金也有限,等真成馆了,您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20: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10-31 20:12 编辑
, y# @# K+ H/ W$ C  z$ e" e. Y& \! E  ~2 |2 q2 l
唐巩县窑白瓷粉盒
/ A: P+ h# a8 V, ]
- p2 @' a5 _/ ]* Q7 O' _5 a名称:西汉原始瓷盖瓿! T; w: L, o, w( ~; ^8 y
       规格:高37腹围120厘米  a2 J0 }4 R. l  F6 a: J
       年代:西汉(前206--8年)
+ o4 @4 A9 W1 ~, B9 [     
0 H# v& Z; L- l  ?: ]$ v/ T               此瓿(音不)仿青铜礼器,为西汉礼器四组合(鼎、方、豆、瓿或壶)之一种。早期瓿之兽面双耳高于瓿口,底有三扁足,中期三足消失,晚期瓿耳降至肩部。
" @% ^" G( F9 {* @" g     中国的瓷器从先商起步,至东汉晚期,历经1800余年的漫长岁月,终于走完了他的原始阶段,离开母腹,呱呱坠地。9 d7 {+ d" r* O* h9 ~/ J- l1 Q
     瓷器与原始瓷器的主要区别有二:一是瓷器的胎土与釉料淘洗得更细,杂质更少,尤其是铁的含量更低。而原始瓷器胎釉的淘洗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精细的程度,因而当含铁量高于1%时,便呈青黄、青绿、青灰色。高于2%时,便呈红褐色,高于3%时,便呈黑色。低于1%时,便呈白色。二是烧成温度,都在1200度以上,完全烧结,基本不再吸水。
7 o/ z" Z1 F) u2 S8 T1 v5 e

0 V9 G! m! V2 L6 g1 i汉绿(银)釉灵宝形狗% T$ @: s. x( o) \

4 x* v9 k: w# _北朝黄褐釉12杯盘- u( c+ b3 J* i

; h& F/ n8 K% M$ H: z$ y名称:大汶口文化黄陶鸮形鬶8 Y/ x  H# K" b2 t. ~9 ^
    规格:高26厘米: `& L) f5 e  j( W' U
    年代:大汶口文化 距今(6300—4500年)$ E: g) ^+ O' N' ]' a" a7 _
    收藏:郑州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
: D  a* ?$ l% a9 D8 S    简评:鬹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实用美观的烧水、温酒器具。东夷人视鸟为交通天神的圣灵并将其作为图腾来崇拜。因此也就常把自己日常喝水饮酒的鬹做成了各种禽鸟的形象。这些鬹,有的似展翅翱翔的飞鸟,有的似昂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优美,魅力独具。故而常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等地区都发现了类似的器物。
2 ~  q( y. O4 m) b: ?    这件黄陶鸮形鬹不同于现有著录与各地馆藏,它不作展翅飞翔或引颈高歌状,而呈卧姿猫头鹰(鸮)形。十分独特,颇为罕见,堪称孤品。
: G& v4 n( E  i9 F& l4 L) N3 z
) B& R0 j7 u5 s" D5 Z9 u
汉黄釉“福寿俸禄”盘口瓶2 Q( p2 [2 L8 o; _9 r3 i. V4 e
3 K8 K6 X% Q: y$ x
汉红釉盔形器
' P4 q1 _1 n  D4 {# r+ x
  t: |3 X0 {% _# e( W  _汉灰陶神兽7 g' W7 J& r3 b$ H7 |$ v
' B6 |! e* M, H% }
汉灰陶祥瑞纹盘口瓶.
5 F8 }3 A3 I9 }+ v- }, ^# U" P
  o; I# l/ W, T! [+ |6 b  @汉绿(银)盘口铺兽瓶.
7 ?2 W2 J6 K# K$ k5 ]. u# m* a: R% t* C; j+ D/ ?
汉绿釉扁圆腹盘口铺首瓶
7 K) H) U& J' K  f: T& m
& t/ `' n. ?7 c( N* R* E4 P名称:汉绿釉丰产祈祷仪式留真----舂米性交俑
- g1 i* G' Y& I  w% q8 M1 x! }

- v' {2 h$ ~8 @# a# m1 {' w& l/ l) a    规格:长22厘米4 [6 p2 N+ d4 S$ @0 C
    年代:东汉(前206--公元220年), N# f$ j% u  w3 f. A6 V
   
/ Q( F6 n, U- U  x/ m, G4 O2 R! d; }4 D             孔老夫子曰:“食色,性也!圣人顺之而不易。”
+ `( A) O% X6 ?: D0 A! p       看看咱汉代的老祖宗是怎样表现人性的吧:舂米,食也;交合,性也。  ~' |1 D9 N% K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 n0 v$ k/ i9 i* j4 |0 L' w       汉代社会是很开放的啊!
0 X) U) d" W5 q4 n# q' F       大师作品,能使瞬间永恒。你看,好像二位在交流:上曰:“咋样?”。下曰:“嗯----”!! g. `: M+ M' }3 J/ B, w8 w6 c
       其实,还有第二种可能,这个舂米性交陶塑俑,是先民对自己“丰产(人和食物)祈祷”活动的追忆。舂米获食,性交得子。这可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两大问题啊!# ^; B9 T- C; U# k  i4 w% i

! l$ h4 v6 @! H5 s3 O. S       因此,在当时,这肯定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事情,是与今天的所谓“黄色”不沾边的。
8 F) i1 n0 J0 m- N  z3 d" d
, {0 a$ Q/ \  q" O( d% }7 y

# j+ r& |" Q8 `* z' j3 h' H+ K4 \- f- Q$ P6 L" }' w* V

" J! Q7 W% Q5 X  j4 y
8 p2 z  W1 _% {2 y3 x/ }6 v
6 D) ]+ P2 z4 o
1 I5 O2 g  Y7 d! r4 K3 [/ j1 Z* B' L9 |7 z$ ~+ A
0 X& U8 O$ {1 p4 g) g

6 a( T0 V3 r3 b4 R: a5 l% @& R( [) s- |9 }* |! X

: \. B: S# Q0 X7 Z# c: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11-5 09:56 编辑 - s* ~0 j7 G  o! J: q# e6 u

% z6 s: e0 O( Q% F名称:绿釉浮雕螭龙博山炉5 O- _% H; Q9 }; c
       规格:高28厘米4 Z+ h# g. p) G0 R
       年代:汉(前206--公元220年)* `. x$ L1 C1 m# f: s
      
  v( r. O! |# \' j4 ]/ O      “博山炉”出现于西汉中期,流行于西汉后期与东汉,汉后少见。其材质有陶(含釉陶)和青铜,不见其它材质。其名称始见于六朝时成书的《西京杂记》。这种器物的流行,是与公元前二世纪“方仙道”(追求长生不死,也追求死后成仙的初期道教)的流行过程一致的。7 p( y5 E( L# w1 p2 F
    中国美术史在汉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创造了一大批与神仙信仰有关的象征符号,包括仙人、仙山、仙境、仙草、仙兽等等。这与“方仙道”流行的关系相当密切的。仙山形象大致可分为东海仙山和西方昆仑两大系统。博山炉,则属于东海仙山系统。这种博山炉的下部,表现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部表现奇峰耸立的仙山与缭绕的云雾。山上龙腾、虎跃、马奔、熊走、狗窜、豹扑、羊叫、鹿鸣、猴戏、凤翔、雁飞、人猎,生机勃勃,生动的反映了当时方士对海上仙山胜境的幻想。《史记》所记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曰:“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博山炉的底部为水盘,其整体造型象征出没于海中的仙山幻境,即是对当时具有“方仙道”信仰人士渴望死后成仙心理的一种表现。
# A( z* {; F7 A

' y" j3 g2 ^8 q. B: u0 B1 R. F' O; o
( q6 _5 e5 Y" c4 n/ ~1 A
6 P8 G$ B# P/ s3 B6 w名称:汉绿釉官营模制陶灶' ?7 H& O: V* A- Y: {; {* T% o7 {
年代:汉(前206--公元220年)
, V3 g2 W$ w& e" h规格;长32宽29厘米
- ^( E5 X" p2 c1 t! c$ z, x1 |
       武帝时,为筹集抗击匈奴的经费,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四十个郡设四十九个大铁官,管理铁器的生产和专卖事宜,此政断断续续实行了二百多年。这些官营机构,还从事陶器的生产与经营。从本馆所藏与此绿釉灶一模一样的另一陶灶上,印有“弘一一石”铭文可知,这种灶,为弘农郡大铁官所属工厂生产的明器。
9 X' M1 A0 n/ _. C) T& ~; {! g( B0 ?" r
    此灶整体及烹饪的肉食、炊具全是一模脱出。灶面置大小釜各一,烟囱一。肉食盘中置猪、鸭、鹅、鱼及钩、刀之类,余处布漏盆、竹筐、釜圈、通条、葫芦瓢,还有盛作料的小壶等。灶面边周及灶门边周饰菱格纹。汉代崇尚厚葬,寄哀思,慰亡灵,制造者在灶边有限空间里所表现出的物质生活内容,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可见其设计上的巧妙。
& i9 E& R# _$ g5 p7 a

" j8 B7 o: U4 X4 ]" E名称:汉绿釉盘口铺首瓶(灵宝型)0 g+ i* S. ~- @* s) P
         年代:汉(前206--公元220年)* J* |. }2 V9 q2 Z9 e  p! ]# V6 K
         规格:高 50腹围120厘米/ v( q$ b2 _* T8 J* l5 t" @" `3 V
  
) L2 U3 U1 E* d! {; j; V6 I6 L: ^        在中国陶瓷史上,汉代才出现的那片绿!
& H/ g0 ]. L- c( T( {" b+ l6 g% B        这个问题,您想过没有?. x$ t) D. Y, M( r2 x# @) k) [
        在汉绿釉出现之前,我们中国陶瓷史上的颜色,是只有红陶的红色,黑陶的黑色,灰陶的灰色、白陶的白色、黄陶的黄色,以及青瓷的青色,而那满眼的、代表着生命与希望的、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那派葱翠的绿色,却是从来没有被创造出来过的。
2 {3 h# Z; O  T0 \9 i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 L+ \6 P, ^$ |* ?" h: i  c       而汉绿釉的横空出世,就彻底地结束了这个近万年没有绿色的历史!
7 j7 J. F- g" z" q7 Y# M' |3 Q       汉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以铅为助熔剂,在八九百度左右的氧化焰中烧制而成的,它首先出现于关中地区武帝后期的墓葬中,由于其娇嫩欲滴的翠绿色迷人的装饰效果的巨大吸引力,遂使其迅速地向关东的河洛地区发展,至东汉时,更是进一步扩大到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等广大地区。
' z- R" I7 V. \, L2 {

0 C7 F) t  `8 J& i7 Z. ?8 u
3 F' x/ w  n) \; @) ^; C& l* m汉绿釉阙(楼)形烟囱灶高25长31宽29厘米7 A/ x9 y2 O5 Y% d9 ?# Y1 b7 Q

0 i) r2 |8 k2 L. U, M: f+ x汉绿釉洛宁形盘口铺兽瓶* U9 a0 T7 Z0 n, t) w* Y
9 ]/ ]! u, U1 ~( \$ g; I
8 G3 L8 M8 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绿釉美人瓶
3 [0 V* _5 `6 `* v- p
) B) `8 i3 {4 a; p# t5 }: L汉绿釉熊柱高灯,附论秦汉明器多熊之原因 + `  ]# ?/ k" N7 E0 Z4 ]

' n$ b* ^5 N3 o$ ]3 @0 b       春战秦汉之器,如鼎、奁、灯、仓之属,足多为熊。直观感觉,当取其力大无比之意。然熊在古人心中,其冬眠习性亦如“鸣蝉”,具有死而复生之神性,这可能也是墓葬明器用熊之故。另有一说,也有一定道理,这就是熊乃猛兽,在古人眼里自然也就具有驱鬼避邪之神力。此说之依据,源于大傩中驱鬼除凶的“方相氏”,“方相氏”之原型,即熊。
$ O3 t( F( Q- H" D" X& O      古代美术(艺术),皆实用理性之产物,不是宗教目的,即为政治目的,断无“为艺术而艺术”之创作。此灯为柱之熊,当为宗教目的而设。余如鼎、奁、仓、楼之熊,亦当如是观之。
7 I) w4 Y! F  |4 q- m5 ]; B                                                         2010年7月25日识于三吉堂
6 z' q0 A$ ]3 k& H' l, O+ i
2 u( K4 X% L3 \$ ^. p% x
  L; D4 e' P% n8 ?4 w8 m/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5 18: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藏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5 21: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羡慕,每件都是精品,版主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7-20 04:28 , Processed in 0.0777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