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内白外茶叶末釉三足炉
: K( {% k% |+ V& s% `7 y3 F0 s6 R( t$ N: U
规格:高10口径21厘米
* q2 R0 T- z9 v2 E0 \) }. f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 c3 p6 B8 E, U' I - |# C! e8 _* M; y3 x j
, s8 Q [% Z; b9 ]3 ^. d 从2005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对巩县白河窑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证明该窑始烧于汉,终烧于唐末。其中2号窑火膛内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北魏青瓷和白瓷,说明该窑乃中国白瓷之祖。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的记载,西安大明宫遗址亦出土有不少巩县窑白瓷,说明该窑产品在唐时具有贡瓷的地位。此外该窑还烧造三彩器,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三彩及雕塑不少即属该窑产品。其所制绞胎器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茶叶末釉也占有一定比例,品种有双龙尊及盘、碗、瓶、壶、炉、罐、钵、盂等等。
9 q, k9 c% c9 R# j 此炉内白外茶叶末釉,烧制难度远远大于单色釉,为巩县窑精品之一。从其壮硕饱满之神韵,线条转折之张力可知,此乃盛唐之遗物。
) _! i7 L% W6 O* H3 M3 F# M+ N6 g" J* j- h) V7 d% `

" _; ?* i3 u5 V& v( g名称:东魏“甲骑具装”(重甲骑兵) 规格:高28长26厘米 年代:东魏(公元 年) “甲骑具装”是指人与马皆披铠甲的重骑兵,是十六国至隋代中国军队的主力。南北朝时期标准化的马铠,由六部分组成: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此外还配备有马鞍和马镫、缰绳之类,十分精细。武士铠甲由两面铠改为明光铠,骑兵的格斗兵器也由戟改为长刃的马矛----槊。到了唐代,重骑兵因机动性不强,逐渐被马不披甲的轻骑兵所取代。 这组“甲骑具装”俑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一组,具有重要的军事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北朝早期骑兵部队的编制和武器装备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当然,其对中国雕塑、服饰史等方面研究的价值,也是十分宝贵的。
4 _4 p% V2 L6 v9 T4 F+ h 5 v' k, n2 H$ E* | m/ s
铅釉·绿釉·银釉
7 q% \6 q' ?+ {+ |, s( ? 铅釉陶制作的成功,是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这种陶器在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出现,但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仍然极少发现。大约自汉宣帝以后,铅釉技术开始获得比较快的发展,此时关东的河南等地也有了比较多的发现。到了东汉时期,铅釉陶流行地域十分广阔,西至甘肃,北达长城地带,东到山东地面,南抵湖南,江西等地,均有出土。! H/ D0 N, b! x3 @) ^1 l
这种铅釉与我国早在南商时代就已发明的,以氧化钙为主要助溶剂,以氧化铁作为着色剂的青釉不同。它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大约在700°C左右即开始熔融,因此是一种低温釉。它的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愤中烧成,铜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使釉呈现黄褐和棕红色。
A: M4 n8 W! U, V% j( f* z8 m 有人认为我国汉代的低温铅釉陶,是由外来的铅釉技术传入产生的。据说,“这种碱金属硅酸釉早已在埃及发明,但长期没有传到埃及国外。自从混入铅变成容易使用的釉以后,才逐渐扩及到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西域一代”。因而我国的铅釉“是在汉朝时经由西域传来的”。
' \* M- j+ V3 F0 Z 关于我国铅釉技术的发生问题,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铅釉是我们自己独立地创造出来的”。但此说无法解释考古发现的事实(汉武帝开通西域后铅釉陶大量出现及古埃及碱金属硅酸釉早前的发明),这可能是一种“爱国主义病”的表现。什么都是我们祖先第一个怎么样、怎么样。诚然,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的创造发明自豪,但更正确的观念似乎应该是我们人类的先祖们的所有创造发明都是值得我们现在全世界的人们感到自豪的。
8 Q; ^5 f. ` H# ^; o这种低温铅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枝瑰丽的花朵。它不仅有着翡翠般美丽的绿色,而且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光彩照人。但是,在汉墓中发现的铅釉陶则纯属丧葬用的明器,至今还没有发现实用器。这可能与它的低温烧成不宜实用有关。
6 w) M6 G8 f X# l1 O7 n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发现有一层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人们把它称为“银釉”。历来人们对于银釉成因的解释众说分纭。1 J- c: q$ F3 U7 i% Q' K6 t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棺中的朱红变成水银粘着在陶器上面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铅绿釉中的铅份以金属铅的形式在釉面上析出所致。日本的盐田力雄则认为“这种釉恐怕是类似云母之物,是由于硅酸盐玻璃的釉发生了变化,而使之具有与云母相似的物理性质”。
# O2 v2 }; U% s' k9 _6 j! F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否定了以上说法。他们提出,所谓的“银釉”,实际上是铅绿釉表面的一层透明衣。如用刀片在釉面上轻轻刮几下,就可以把这层衣刮去,衣的下面仍是铅绿釉。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一层衣呈层状结构,与云母的结构颇为相似,层次多少不一,少者仅几层,多者可达二十多层,每层的厚度仅约3微米。X射线衍射和岩相分析表明这层衣属于非晶态均质体。在化学组成方面,它含有与它的基底铅绿釉基本相同的化学元素。这层衣的温室电阻率高达10欧姆一厘米,和铅绿釉相近,但比金属铅则要高出万倍。
* Q$ B# e) ]3 F8 T2 ` X: y 这类银釉一般都得自潮湿的墓葬中,而在比较干燥的地方,则很少发现这类银釉制品,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和考古工作者所提供的情况分析,这层衣实际上是一层沉积物。当铅绿釉处于潮湿的环境中,由于水和大气作用,釉面受到轻微溶蚀,溶蚀下来的物质连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下,就从釉层表面和裂缝中析出。但这层沉积物与釉面的接触并不十分紧密,故水份仍能进入沉积物与釉面间的空隙,水在空隙中继续对釉面进行溶蚀,经过很长的时间后,它又重新析出一层新的沉积物。这样反复下去,层次就不断增多,当沉积物达到一定厚度时,由于光线的干涉作用,就产生银白色的光泽。
; s" s z$ i% Y0 ^) ~在唐三彩及以后的铅釉器上有时也可看到这种银釉,但它产生的部位,都在铜绿釉表面,在铁黄釉和钴蓝釉的表面不会生成银釉。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铜绿釉易于受到水和大气的溶蚀,而铁黄釉和钴蓝釉则不易受到水的溶蚀;二是银釉的生成主要取决于釉而不是胎。
$ ^# W8 [ I+ }3 d2 R 铅釉技术发明和推广是汉代劳动人民对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的一个宝贵贡献。由于铅釉的折射指数比较高,高温粘度比较小,流动性比较大,熔融温度范围比较宽,溶蚀性比较强,因此可以避免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中比较常见的“桔皮”、“棕眼”等等缺陷,同时釉层中无气泡和残余晶体的存在使釉层清澈、透明,表面光滑平整,富于装饰感。我们的祖先在唐代还发现,在铅釉中加入少量的钴或含锰的矿物,还会得到蓝、紫等各种不同色调的低温釉,从而极大的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手段。后来各式各样釉上彩,正是在低温铅釉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k2 S( w3 e4 i0 R% l* R1 _
8 w3 y& @, I( J X- T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件高40厘米的灵宝型汉绿釉盘口辅首壶,国际拍卖成交价已达六七千美元。国内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推进,经济日益繁荣,社会日益稳定,藏民日益增多,这类高古陶瓷的市价也水涨船高,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稳步攀升。2001年一件品相较好高45厘米左右的汉绿釉盘口辅首壶,市价不过五六千元人民币。今年初没有两万元左右已拿不到手。升值潜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而且随着国家文物政策的逐渐松动,拍卖高古陶瓷的公司日益曾多,不难断言:汉绿釉这类高古陶瓷市价急速升温的现实必将很快出现。/ n8 e: u% t) l
商海弄潮,市场最青睐的是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骄子!
5 F5 q6 P2 F, w* Z
. t3 v3 e P$ L$ ?5 Z5 A- X. G8 T+ U+ K, F
明清诚可贵,宋元价更高。
. @+ Q. l# C! Z; C1 }: F 若为高古故,二者皆可抛。
1 r+ n8 k, u" r6 s- x4 H 2006年4月8日
( n+ X2 p/ r$ s, w7 P2 h, |
, P4 T# b4 l2 V9 |- Y, S-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