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10-31 04:27 编辑 3 H, k f8 v" W4 l3 r
5 @$ U1 W/ w3 J! I/ o3 }叙“三吉堂”
; k' D9 v+ }, y 1937年,大学问家罗振玉将毕生所藏金(青铜器)文拓片汇集成书,出版了《三代吉金文存》,为金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以后金文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60年后的1997年,我对金文产生了极大极浓的兴趣,就买了一套,经常翻阅,非常喜欢。后来爱上收藏,就仿罗振玉的书名,给自己摆满藏品的起居室起了个“三吉堂”的名字,附庸风雅起来。
; Q* C: V9 p D! U7 B& l “三”,指我收藏的陶、瓷、石三个门类,陶、瓷不用解释,谁都知道是什么。而石,不是指一般的石头,也不是指雕琢过的石头,指的是刻有文字的对考史证史补史具有重要价值的石头,即墓志。
% z5 w& ~' E: ]# Q' E! D1 ] 在陶瓷方面,我的收藏,主要集中在高古阶段,即史前至隋唐的红陶、彩陶、黑陶、灰陶、画彩陶、三彩陶以及原始青瓷、东汉魏晋南北朝的青瓷及隋唐的青瓷、白瓷等。五代以后宋元明清的东西,则很少涉及。一是国家政策允许拍卖,精品往往天价,买不起。二是稟赋所限,特喜欢不成熟的东西。小鸡小鸭比母鸡大鸭子好看,小驴驹小马驹比老叫驴老母马迷人。宋代名窑珍品,明清官窑佳构,尽管精美无比,但总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来。就好像第二天一大早梳洗罢去拜舅姑的新娘,虽然很美,但她头上多了几枝假花,遮住了她水滑的青丝;脸上多了一层胭脂,遮住了她红润的面颊;身上多了一袭礼服,遮住了她婀娜的身姿。( h# d4 J& U! B O" W
/ I% e$ o# R e6 f4 E u0 D 再一点,远古、上古、高古的匠师们在神化他们手中的泥土时,有一种对皇天后土的敬畏与虔诚在心中,他们把自己的灵魂溶注了进去,使出窑的器物一个个都有了生命。当我们这些后辈一看到她们,便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冲动。 ?4 V0 P# B2 Z" I
基于这种因感动而产生的爱,我开始了寻寻觅觅、悲悲喜喜的收藏生涯。在高古领域,不像明清市场,是孤寂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产生了一大批身价百万千万亿万的富翁,这些人是中国经济领域的精英,也是中国社会继续进步的基石与发动机。但他们的审美还带有更多的利益驱动成分。他们收藏什么,不收藏什么,主要的取向是赚钱的幅度与速度。明清瓷器能拍,这对经济高速发展,财富急剧积累,巨额资金寻求利润的中国收藏市场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结果,明清瓷器屡创天价,受政策限制的高古陶瓷则如白发宫女,门可罗雀。当然,这是几年前的情况了。近年来,随着审美层次的逐步提高与明清瓷器市场的仿品泛滥以及国家政策的松动,一批有眼光的企业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还处于原始股阶段的高古陶瓷。由此高古陶瓷开始升温,其价格也以每年20%左右的幅度增加。2006年我开了个店。主要目的在交友,在开阔眼界,在寻觅我的爱,在丰富我的藏品。当然,也转让一些重复的藏品,缓解一下资金的压力。此乃所谓以藏养藏吧。. N) h; G5 \ b3 X e) G
我的理想,是收藏300件美陶,出一本《三吉堂藏陶》;300件精瓷,出一本《三吉堂藏瓷》,300方墓志,出一本《三吉堂藏石》,也算是对收藏生涯的一个交待吧。《藏陶》初稿已出,但新的美陶不时出现,因此也就老是处于一换再换的过程中,至今难以截稿。《藏瓷》就更远。《藏石》大概还得十年。初购时墓志几千到一两万一方,现在动辄数万数十万。财力所限,也只能先陶后瓷再石了。
6 p( X5 O4 S' l" Y: x S 最后说到“吉”字。罗振玉书名的意思很明白,吉金,有文字的青铜器,当然也是有价值的青铜器。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就是美的、好的东西了。: {, p; B. i0 v2 ~; L
合起来,“三吉堂”,也就是说我要收藏三种各300品美的、好的、有价值的陶器、瓷器和石器,办个博物馆,让她们济济一堂,永久地美在那里,供个人、家人、友人与世人去欣赏、去享受。) k# y& \" l( y# q* {( l
是为叙。
8 h0 T4 {5 R6 F) n; L! t" f8 x8 R8 f# i6 ` ~" I, E, l
“拜陶教”第一教徒" Y% n+ {6 ^3 f8 J# P* t o8 D1 t
4 N! f6 T, d- K" u

& {% i4 G2 g0 o) w: x6 @( V7 _名称:北齐青白瓷神牛; j0 H# p+ T$ q
3 f7 T0 b2 L7 U: f规格:高26长31厘米1 h$ d9 J) u- w" F' f
年代:北齐(公元
0 ]0 _' @2 {+ x: L s4 v: l1 t550-577年)
1 B, Q) a. H; z8 s) m收藏: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 e, U j3 h( K/ L
% }4 v* o8 V/ V3 ^6 k5 b- P! g汉初,天子不能钧驷,将相或乘牛车。此本经济凋敝,无可奈何之事。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则成为一种时髦,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为那个时代的“宝马”。是时,高官显宦,无不以骑马为耻,以乘牛车为荣。此种风尚,从这个时期墓葬出土牛车数量之多,披挂装饰之繁缛、之精美、艺术水平之高超、之空前绝后中可见一斑。需求刺激生产,此经济学亘古不变之铁律也!9 ~8 Q& z" B! @8 z2 u
b9 W# c- L( z; y0 f$ P# K
' x6 x' J. G! l- n) C: l$ G, E6 K
但牛车,何以能够成为那个时代之“宝马”呢?
1 }: v/ x+ t9 S- z1 a4 i6 ]
9 ]. b- N( S& f. E5 R Q) w4 g
% P- @9 D2 i ?6 B, @: K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一段话,给我们作出了较为完满的回答:“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以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核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步行,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促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Q- e" `: c0 _8 z8 I
4 B2 l f0 s: @" h0 T. l

, X9 Q/ w7 K+ t; ^7 S$ @名称:唐代红陶金星龟砚
, `4 p1 r2 f# @9 g+ }8 Z3 M: u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M5 \. L' B9 d$ V! \) _
规格:长26厘米
" S/ P& @' }9 E$ F% k- m: I* ?( V3 P: w1 i ]: c0 v) @* Q$ ]
# M1 r; k& j6 ?8 G- j0 E3 ~1 t
物以稀为贵,此亘古不变之经济学铁律也!8 h+ t9 A: I% f, n; }6 H
9 G+ y0 `- r j. e3 N
端歙名砚,中外馆藏及私家手中多有。唐代陶砚,则更为常见。但此种里外洒金之红陶龟砚,则似为仅见。因此,不少砚藏大家无不叹为观止,纷来商洽,皆欲收入囊中而后快。' E+ u ^8 ~, g
此砚不仅罕见,其艺术水平也极为高超。你看它,四肢撑地,欲动未动之态毕肖;龟首侧伸,顾探警谨之神毕现。细审其颈腿肌理,皱褶之深浅、宽窄、长短,无不与肢体动势协调一致,一丝不苟,刻画入微。尤为传神者,乃眼部之刻画,眼睑双褶,球睛鼓凸,贼光逼人。所谓画龙点睛,雕刻家深得其中三味也!9 z% g3 z& Z% D& m# h7 _; t. h
写静易,写动难,写欲动未动、警谨顾探之瞬间动态更难也!
6 ~' D$ J& C1 f4 h: }) z
$ m* p" p+ L0 W% N) h* O! ^
$ p6 K, x. C" _0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