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2 07: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家峡隆德鱼 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刘智成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境内的罗家峡水库附近发现了一种鱼类化石,研究后把1 r7 d, {7 ^, l+ }: i
, y9 w2 o- O4 b. f4 [7 B
它命名为罗家峡隆德鱼。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金帆、周忠和、张江永发现辽西的义县、朝阳和黑山等地的九佛堂组地层中也有这种鱼。隆德鱼体呈纺锤形,全长可达232毫米。
+ B B& y O6 M' p. n- A
f g: f& ?2 z' m" P2 S. f F 长头吉南鱼 1988年,马凤珍、孙家儒根据在吉林南部通化发现的一种鱼类化石标本,建立了吉南鱼属。1963年刘宪亭等曾把在辽西九佛堂组地层中发现的一种鱼类命名为“长头狼鳍鱼”,1994年,张江永进一步研究后将其修订为“长头吉南鱼”。1995年,金帆等又提出,应该把在辽西发现的“常氏鱼”、“辽西鱼”和脆弱狼鳍鱼等都归入吉南鱼类。所以,吉南鱼是辽西一种比较多见的早期鱼类。( h* b" N* h9 b& y+ t: a7 V( X% F
, D& y- f. h$ v/ c
辽西还有一类比较原始的早期软骨硬鳞鱼类,就是鲟类。
1 P, T# H4 S+ x% Z- Z+ `
& k; ~' P" E$ B) e# a% R 一提到鲟,人们很快会想到我国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等,它们被称为“活化石”。这种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鱣”、“鲔”、“鱏”。还有人认为鲟是龙的原形。鲟类化石最早发现于英国和德国的早侏罗世地层中,距今1.8亿年。辽西的鲟鱼化石主要发现于早白垩世地层中,距今1.25亿——1.2亿年。辽西的鲟类化石包括北票鲟、燕鲟和原白鲟。% C, l" G8 w4 A9 [& K; @8 Y5 o& `! X
5 H0 m6 M% l: _
潘氏北票鲟 1962年,辽宁煤田地质局的两个年轻技术员常征路和李润,从辽宁省的北票步行到义县横穿一个地质剖面,也就是徒步地质考察。当他们走到北票县上园公社的尖山沟时已经暮色苍茫。突然,常征路发现山下的小河里有一条黑糊糊的鱼在潺潺的流水中似动非动。李润有个绰号叫“二哥”。常征路说“二哥,你看河里有条鱼!咱俩抓住它找个地方煎煎吃。”可当他们到河里去抓时,一摸硬邦邦的,原来是石头。作为地质工作者他们马上意识到这是化石,于是嘁哧咔嚓就把这块化石砸了下来。当时,辽宁煤田地质局研究所有个工程师叫潘广,常征路就把这块化石送给了潘广。潘广后来又送给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鱼类专家刘宪亭。1965年,刘宪亭报道了这一研究发现,把这种鱼命名为潘氏北票鲟,把种名赠给了潘广,而以化石产地作为这种鱼的属名。这是中国鲟类化石研究的开始。
/ \4 n c- u( M& ^0 N, E! U! ]! @2 e4 L* k1 L2 i
丰宁北票鲟 1983年,中国地质科学院562队的研究人员白勇军,把在河北丰宁发现的北票鲟一类的化石,命名为丰宁北票鲟。
1 H& B$ \; [! F: r5 s4 W
# n d! j/ h- R. h; L) z% L" w 洪氏辽鲟 1995年,中国地质博物馆鱼类专家卢立伍和昆虫专家任东在北票海房沟采集化石时,任东发现了一种鱼类化石。这种鱼个体较小,最大不超过20厘米。经卢立伍研究发现,这种鱼很多特征和北票鲟科鱼类相似。所以卢立伍把这种鱼归入北票鲟科,建立一个新的属种,叫“洪氏辽鲟”。属名“辽鲟”是因为化石发现于辽宁;种名“洪氏”是献给对海房沟地区化石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我国昆虫学家洪友崇。这种化石是在中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距今有1.6亿多年,所以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鲟类化石。
. g) ^1 _ b: O/ t5 ]; h/ g( |0 H/ h+ W; L
刘氏原白鲟 1994年,卢立伍根据在辽西凌源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一件鱼类头骨和后来凌源市化石收藏者蔡洪涛送给他的保存较好的鱼类化石标本,建立了“刘氏原白鲟”新的属种。属名“原白鲟”是因为这种鱼和现生的白鲟很相似而某些特征又较现生白鲟原始;种名“刘氏”是献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鱼类专家刘宪亭。. l9 @3 M/ ]7 n% i8 D8 l, q6 y, i; m
% r/ f( x" r( B/ {
刘氏原白鲟全长可达1米以上,最小的个体全长约100毫米。从原白鲟的骨骼发育状况看,它在匙吻鲟科已知属种中可能是个体最小的种类。原白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匙吻鲟科化石,该科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长的吻部及一系列纵向分布的吻骨片,群众俗称“尖嘴”。这种鱼全身分布有齿状鳞片。
8 [( |7 N% A* X/ D+ g5 [8 [, N5 j& U: P4 J
长背鳍燕鲟 1995年,金帆等根据在河北丰宁森吉图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鱼类化石,建立了新属种鱼类——长背鳍燕鲟。属名“燕鲟”是因为化石的产地为战国时燕地;种名“长背鳍”是因为这种鱼最突出的特征是其背鳍特别长,几乎达到身体全长的三分之一。燕鲟的体型似纺锤形,但身体背缘较平直。这种鱼全长可达一米,最小的个体全长约200毫米。由于骨骼骨化程度较高,且未发现区别幼体和成体的标志(如成熟卵),目前难以推测燕鲟的成体大小以及个体可能达到的最大长度。后来发现,在辽西凌源等地的义县组地层中也有长背鳍燕鲟。8 ]5 c$ ?, ?6 W9 D+ ~, b& m9 S
9 @$ i: W+ t( W3 ?5 n
辽西的早期鱼类中,还有一种进化程度介于进步的真骨鱼类和较原始的软骨硬鳞鱼类之间的鱼类,叫中华弓鳍鱼。0 }) r" D* y$ _8 {" V! |: C8 U
0 r. T( O7 F4 _8 q! @0 h8 C
师氏中华弓鳍鱼 1923年,我国学者谭锡畴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我国山东蒙阴采集到一种鱼类标本。1935年瑞典学者史天秀根据这种标本建立了师氏中华弓鳍鱼新属种,其中“弓鳍”是因其背鳍呈弯弓形而称之。中华弓鳍鱼在辽西的义县和朝阳的义县组、九佛堂组地层中有大量发现,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安徽和浙江也有发现,而且均产于淡水沉积物中。由于中华弓鳍鱼的广泛分布,证明当时上述各地区的水系有一定的联系。中华弓鳍鱼与现生的弓鳍鱼十分相似,但比弓鳍鱼略为原始。现生的弓鳍鱼类仅存一属一种,即弓鳍鱼,分布于北美东部的淡水流域中,称为“活化石”。它们生活在清澈、滞静、富含植物的低地淡水水域中,耐高温,可在水面吞咽空气,甚至可以夏眠。弓鳍鱼的牙齿粗壮而锐利,是贪婪的捕食者,长到10厘米左右开始捕食鱼类,也吃昆虫、昆虫卵和浮游生物,成年个体还捕食蟹、虾等。中华弓鳍鱼和现生弓鳍鱼具有相同的牙齿,其食物结构也应相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