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06|回复: 1

辽西的鱼类化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2 07: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识来源---张万连的个人网站
& F" k) S- R, e5 R: a  }: L7 G* v: o) v9 K' W
在地球的生命史上,鱼类是历史最长的脊椎动物。恐龙在地球上存在了1.6亿年,而鱼类已存在了4亿多年,现在还是地球上一个特别庞大的类群。在现生脊椎动物中,鱼类是种类最多的动物,有21700多种,是所有脊椎动物种类总和的一半还多,而数量则多得无法统计。在辽西化石发现中,发现最早和最多的也是鱼类。 5 t9 D8 I' K9 A. D1 _9 n4 K

4 M6 s9 W1 N! s1 B   戴氏狼鳍鱼 在历史上,朝阳很多地方都发现过鱼类化石。18世纪60年代,一名叫戴维的法国神父,在现在凌源市的小城子乡大新房子村一带发现了一种鱼化石,然后交给了法国的鱼类学家索瓦士研究。1880年,索瓦士把这种鱼定为鳉科属的一个新种,以戴维的姓氏建立种名。直到1901年,英国著名鱼类学家伍德华认为这是一种狼鳍鱼,把它归入了狼鳍鱼属,但保留了原来的种名,叫戴氏狼鳍鱼。0 N  M6 w. \  e% E' ~# a0 x" \

& `8 Y3 P4 y0 T; }/ o: t   狼鳍鱼,这个怪怪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 F" [3 }+ ]% D* H, |+ \1 J" M; N: D* [$ {
   狼鳍鱼的名字是德国著名解剖学家穆勒在1848年建立的,是拉丁文。古生物命名国际上通用的规则是使用拉丁文。狼鳍鱼的拉丁文名字是:Lycoptera。有人认为,其中
0 F( s1 R- c! h8 i0 W. J' I0 X$ s; C
的“lyc”源于希腊语,意译为“狼”;“pter”也源自希腊语,意思是“翼”、“翅”,在这里也可以译为“鳍”。所以在早期的文献中有人把狼鳍鱼译为“蒲翅鱼”或“狼翅鱼”。穆勒建立狼鳍鱼属的第一个种,也就是属型种,叫米氏狼鳍鱼。这种鱼最早发现在西伯利亚,后来在东亚许多地方大量出现。戴氏狼鳍鱼主要产于现在朝阳市所辖的凌源市,在凌源市几乎有化石就有戴氏狼鳍鱼,有时一块一两平方米的石板上就有几十条或几百条,最多一块大石板上达几千条。# t7 |1 X; C% E3 Z

5 Z7 F: Z0 i* T) |8 F7 e0 M   狼鳍鱼是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鱼类,广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和我
; y" p) {9 b" C6 V: @" w$ p
4 ^4 }7 I& j" u8 j" D' ~国北部水域中,为热河生物群的主要分子,它和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成为热河生物群的代表或标志物种。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了16种狼鳍鱼,在辽西除了戴氏狼鳍鱼外还有以下几种:
" I1 q+ n3 W" t0 Q
$ d4 M* r6 t5 c6 I) Y: O   室井氏狼鳍鱼 这种鱼是日本学者高井冬二在1943年以日本学者室井渡的姓氏作种名首先记述报道的。这个标本没有详细出土地点和编号,现在保存于日本东京大学地质研究所。高井冬二当时把这种鱼命名为室井氏亚洲鱼,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鱼类专家刘宪亭等才将其归入狼鳍鱼属,成为室井氏狼鳍鱼。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鱼类专家金帆等对这种鱼进行了重新修订。室井氏狼鳍鱼目前所知仅发现于义县金刚山义县组地层中。
! t; m1 E! a! e" j
+ m6 d- [- l3 _: I+ u4 `   中华狼鳍鱼 这个名字是由英国人伍德沃德在1901年建立的。这种鱼的正型标本,也就是伍德沃德研究的那件标本,是一位叫哈里贝克尔的英国人在山东莱阳附近采集的,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高井冬二曾以这种鱼为属型种建立了亚洲鱼。1963刘宪亭等认为亚洲鱼属不成立,将这种鱼又重新划入狼鳍鱼属,命名为中华狼鳍鱼。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鱼类学家张弥曼和周家健再次确立了亚洲鱼属,并推测亚洲鱼可能为骨舌鱼亚目的代表。1995年,金帆等又将这种鱼归入狼鳍鱼属。在辽西,中华狼鳍鱼主要发现于北票市的炒米甸子、黄半吉沟、四合屯和阜新市大五家子三吉窝铺。2 G) O( _4 w# ^, n$ i7 l! S
! K/ Q4 g$ k6 X. ?# K
   三棵榆树狼鳍鱼 这个名字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鱼类专家马凤珍和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区调所的工程师孙嘉儒,在1988年根据在吉林南部的通化市三棵榆树下叫桦皮甸子组地层中发现的标本建立的。当时他们将这一标本定为三棵榆树亚洲鱼。1995年金帆等将其归入狼鳍鱼。同年金帆等还把在建昌县喇嘛洞叫九佛堂组的地层中发现的一种鱼类也归入三棵榆树狼鳍鱼。$ c! {# j1 `# ]1 W; C+ l3 J
+ @) u: \5 a* ~! f
   副狼鳍鱼属未定种 1977年,张弥曼、周家健根据在浙江南部的永康、缙云等地采集到的标本建立了副狼鳍鱼属。1995年,金帆等把在辽西义县煤矿九井叫沙海组地层中发现的鱼类化石标本也归入副狼鳍鱼属。这一标本包括一个已散乱个体的身体前段及一些零散的舌颌骨、鳃盖骨和鳞片。在辽西发现的这一类鱼化石虽数量不多,保存亦欠佳,但从其保存下来的骨骼形态特征看,无疑应属副狼鳍鱼。副狼鳍鱼已知有两个种:伍氏副狼鳍鱼和张氏副狼鳍鱼,两者之间较显著的区别是张氏种较伍氏种的脊椎数目多臀鳍小。辽西发现的副狼鳍鱼属的鱼类,目前尚无头后骨骼的资料,因而无从归入上述已知种或另立一个新种,所以仍是个未定种。
. L8 J# ]$ G& g: u2 e+ X, w1 B
8 H$ O* m( Z* }, ~8 i   狼鳍鱼的多数种牙齿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为食,但中华狼鳍鱼、甘肃狼鳍鱼和室井氏狼鳍鱼的牙齿略大,可以捕食小昆虫和昆虫卵。狼鳍鱼一般保存完好,属静水环境下的原地埋藏,从化石埋藏的密集情况看,该鱼似有群游的习性。
5 n5 H' C0 D0 K6 V! b+ h  G5 R7 w& x% K" g
   鱼类由无颌到有颌,由无脊椎到有脊椎,由软骨类到真骨类,是一条由原始到进步的进化之路。狼鳍鱼属于真骨鱼类,辽西的早期真骨鱼类还有以下几种: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7: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家峡隆德鱼 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刘智成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境内的罗家峡水库附近发现了一种鱼类化石,研究后把$ T2 V0 N- w" B2 n/ U$ m/ l4 U5 G

- [/ x! D% K6 C' l' n* n3 j它命名为罗家峡隆德鱼。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金帆、周忠和、张江永发现辽西的义县、朝阳和黑山等地的九佛堂组地层中也有这种鱼。隆德鱼体呈纺锤形,全长可达232毫米。
4 M$ A- W! H( u7 r8 x! t! o) Y$ E6 E! c/ y$ M" o
   长头吉南鱼 1988年,马凤珍、孙家儒根据在吉林南部通化发现的一种鱼类化石标本,建立了吉南鱼属。1963年刘宪亭等曾把在辽西九佛堂组地层中发现的一种鱼类命名为“长头狼鳍鱼”,1994年,张江永进一步研究后将其修订为“长头吉南鱼”。1995年,金帆等又提出,应该把在辽西发现的“常氏鱼”、“辽西鱼”和脆弱狼鳍鱼等都归入吉南鱼类。所以,吉南鱼是辽西一种比较多见的早期鱼类。
9 k1 {, B. u! Q7 `7 y8 ?" G$ h/ P- t. u) g6 J/ v  c
   辽西还有一类比较原始的早期软骨硬鳞鱼类,就是鲟类。
+ b  h/ `2 P# [& A$ l; t) x$ w
9 L; e7 F& F% Z  P9 r3 |* \   一提到鲟,人们很快会想到我国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等,它们被称为“活化石”。这种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鱣”、“鲔”、“鱏”。还有人认为鲟是龙的原形。鲟类化石最早发现于英国和德国的早侏罗世地层中,距今1.8亿年。辽西的鲟鱼化石主要发现于早白垩世地层中,距今1.25亿——1.2亿年。辽西的鲟类化石包括北票鲟、燕鲟和原白鲟。
- u. B2 l! N3 `0 x8 ]( r- z3 l" n/ `- p7 z" d/ j0 h* o( b. ]7 Y
   潘氏北票鲟 1962年,辽宁煤田地质局的两个年轻技术员常征路和李润,从辽宁省的北票步行到义县横穿一个地质剖面,也就是徒步地质考察。当他们走到北票县上园公社的尖山沟时已经暮色苍茫。突然,常征路发现山下的小河里有一条黑糊糊的鱼在潺潺的流水中似动非动。李润有个绰号叫“二哥”。常征路说“二哥,你看河里有条鱼!咱俩抓住它找个地方煎煎吃。”可当他们到河里去抓时,一摸硬邦邦的,原来是石头。作为地质工作者他们马上意识到这是化石,于是嘁哧咔嚓就把这块化石砸了下来。当时,辽宁煤田地质局研究所有个工程师叫潘广,常征路就把这块化石送给了潘广。潘广后来又送给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鱼类专家刘宪亭。1965年,刘宪亭报道了这一研究发现,把这种鱼命名为潘氏北票鲟,把种名赠给了潘广,而以化石产地作为这种鱼的属名。这是中国鲟类化石研究的开始。
) O/ K5 M- {5 P+ `4 x4 q
: C5 @/ X/ q* V7 Y3 |* S' n   丰宁北票鲟 1983年,中国地质科学院562队的研究人员白勇军,把在河北丰宁发现的北票鲟一类的化石,命名为丰宁北票鲟。/ t4 W+ e6 w! O/ k' [' O

& Z# E+ ~3 h* o5 N4 Z  x( K: t) Z4 o' F. |   洪氏辽鲟 1995年,中国地质博物馆鱼类专家卢立伍和昆虫专家任东在北票海房沟采集化石时,任东发现了一种鱼类化石。这种鱼个体较小,最大不超过20厘米。经卢立伍研究发现,这种鱼很多特征和北票鲟科鱼类相似。所以卢立伍把这种鱼归入北票鲟科,建立一个新的属种,叫“洪氏辽鲟”。属名“辽鲟”是因为化石发现于辽宁;种名“洪氏”是献给对海房沟地区化石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我国昆虫学家洪友崇。这种化石是在中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距今有1.6亿多年,所以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鲟类化石。
2 W( k+ ~" M2 Y+ i: d0 C) F0 u9 |0 ~) F9 u
   刘氏原白鲟 1994年,卢立伍根据在辽西凌源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一件鱼类头骨和后来凌源市化石收藏者蔡洪涛送给他的保存较好的鱼类化石标本,建立了“刘氏原白鲟”新的属种。属名“原白鲟”是因为这种鱼和现生的白鲟很相似而某些特征又较现生白鲟原始;种名“刘氏”是献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鱼类专家刘宪亭。; d2 w/ R& x5 \6 L% \7 y/ ?

, N$ X/ Y) S& L9 B; `刘氏原白鲟全长可达1米以上,最小的个体全长约100毫米。从原白鲟的骨骼发育状况看,它在匙吻鲟科已知属种中可能是个体最小的种类。原白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匙吻鲟科化石,该科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长的吻部及一系列纵向分布的吻骨片,群众俗称“尖嘴”。这种鱼全身分布有齿状鳞片。
8 x5 |  b, \5 R7 l+ o: i  F! U) }0 d, P/ _& m- p: n
   长背鳍燕鲟 1995年,金帆等根据在河北丰宁森吉图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鱼类化石,建立了新属种鱼类——长背鳍燕鲟。属名“燕鲟”是因为化石的产地为战国时燕地;种名“长背鳍”是因为这种鱼最突出的特征是其背鳍特别长,几乎达到身体全长的三分之一。燕鲟的体型似纺锤形,但身体背缘较平直。这种鱼全长可达一米,最小的个体全长约200毫米。由于骨骼骨化程度较高,且未发现区别幼体和成体的标志(如成熟卵),目前难以推测燕鲟的成体大小以及个体可能达到的最大长度。后来发现,在辽西凌源等地的义县组地层中也有长背鳍燕鲟。& g/ U9 \4 w5 E' Q' |
1 Y% Y  ]6 `" n+ q4 `
   辽西的早期鱼类中,还有一种进化程度介于进步的真骨鱼类和较原始的软骨硬鳞鱼类之间的鱼类,叫中华弓鳍鱼。
3 I+ ~& j1 @0 d" t% U, ~3 w- f' z/ ^% V! L4 m% F- G) Z- p
   师氏中华弓鳍鱼 1923年,我国学者谭锡畴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我国山东蒙阴采集到一种鱼类标本。1935年瑞典学者史天秀根据这种标本建立了师氏中华弓鳍鱼新属种,其中“弓鳍”是因其背鳍呈弯弓形而称之。中华弓鳍鱼在辽西的义县和朝阳的义县组、九佛堂组地层中有大量发现,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安徽和浙江也有发现,而且均产于淡水沉积物中。由于中华弓鳍鱼的广泛分布,证明当时上述各地区的水系有一定的联系。中华弓鳍鱼与现生的弓鳍鱼十分相似,但比弓鳍鱼略为原始。现生的弓鳍鱼类仅存一属一种,即弓鳍鱼,分布于北美东部的淡水流域中,称为“活化石”。它们生活在清澈、滞静、富含植物的低地淡水水域中,耐高温,可在水面吞咽空气,甚至可以夏眠。弓鳍鱼的牙齿粗壮而锐利,是贪婪的捕食者,长到10厘米左右开始捕食鱼类,也吃昆虫、昆虫卵和浮游生物,成年个体还捕食蟹、虾等。中华弓鳍鱼和现生弓鳍鱼具有相同的牙齿,其食物结构也应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5-3 06:15 , Processed in 0.1490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