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彩鉴定的要点 ! z/ F9 H4 ^4 M. P. g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高仿品。
2 x& v+ `% `" V三彩是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博物馆、艺术馆、社会个人收藏家总是重金收购,作为艺术瑰宝收藏。而以制作假古董发财致富的人,自然把仿唐三彩作为生财之道,生产出各种形象和规格的三彩。一般粗制滥造和新手作的赝品很容易鉴定,而有几十年制作经验的高手,特别是那些工艺技术力量很强的三彩陶厂精心仿制的作品 判断起来很难。如何判定呢。
6 f. t# p3 W! W6 x: Y. g一 造型- E) l# I* B) [$ z
) I. M" E$ f4 u, `& G5 A# V% ]体会三彩的时代氛围 三彩是雕塑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产物。大唐盛世国运昌盛,文化教育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三彩各种形象的器物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以内在劲而发外在的形,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加上斑灿绚丽的彩釉,使三彩的雕塑不同凡响。各种雕塑因时代审美观点影响,做出来的俑~马~罐等器物都有丰满健壮圆润华丽的特点。假三彩制造者首先是没有这样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大唐盛世的时代气氛,他们根本就无法塑出那个时代艺术形象。他们只能照考古发掘品,博物馆陈列品和出版物上的形象模仿。,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 R% i, @/ {3 q二 胎釉 制作唐三彩的原料是北方次生高岭土,即坩子土,一般说来,加工并不精细,胎泥颗粒并不均匀,有的还相当粗。以900度以上的温度烧胎体,施釉以后, 以低于此温度来烧釉。。多为陶胎,其胎质白中闪黄,或呈粉红色,比较粗松;而仿品多为瓷胎,细腻致密,或用石膏加水泥,洁白或稍灰。详细地说:从出土情况看,河南洛阳巩县窑三彩真品多为白色陶胎,胎质较细腻、疏松、白中泛红,属藕粉胎。另一种胎质坚硬,白中泛青,听之声音清亮,属钢胎。用放大镜观察真品陶片可看到胎质中含有少量黑色杂质沙粒。还有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呈现中度粉红状。如用毛刷清洗脏土后,真品露胎部分会出现很多沙质小坑。而仿品胎质细腻洁白或者发灰,硬度大,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唐三彩釉色浓艳瑰丽,釉汁流淌自然,浸润交融。釉面光泽柔和莹润,精光内蕴,玻璃质感不强,没有耀眼夺目的光泽。釉面开片细小均匀,仔细观察会发现开片的两头往上翘,给人一种欲剥离的感觉。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在色彩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魅力,由于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釉质的自然流淌,相互渗化,色彩自然融合,花纹流畅,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艺品。简单的说,小局部的釉色有少许变化,如流釉,流釉让唐三彩更加绚丽。3 B2 A; q. M1 H' M3 d$ U2 k
三 出土痕迹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唐三彩俑人的头发、眉毛、眼睛、髭须和巾帽、口唇和面颊都是后挂彩,即俑人烧好后,再在俑人的头部用黑彩描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和巾帽,用朱红彩描画口唇和面颊,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明显的变淡变薄,且渗入胎骨。* }. B4 O2 j+ }9 z* t% \; l
四 辨别真假的几个重点:1
) g* C7 U3 r8 u釉面无蝇翅“包浆”,釉面干涩没有油润感。5 h, }7 w8 S% Y# ] b+ m, t
2
' I2 G( h6 r0 G. S0 ~0 u7 |1 \胎体发白硬度大,模制注浆明显。6 E: J2 r Q2 g9 x1 h- l2 t; D
3+ h4 a0 W5 Y3 c; E: {/ h, w1 b! S A& S
釉面积釉处有堆积感,而真品基本没有堆积感。
0 n* E* Y+ e+ O, J42 O7 B' h. A9 H' f1 L- ~5 A& d' d Z
出土痕迹不明显,土一般轻浮在器物表面。真品三彩器身的土附着力强,层次很感明显。7 }0 B$ Y5 B5 d, s0 L E$ U
3 u O) C- \/ | M5 `
% R7 ~4 {* j, t9 Q唐三彩仿品的这些仿制特征,具体到某件器物上,不可能同时鲜明地表现出来,建议大家多参观博物馆,多接触,多看。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观摩,通过对比分析,抓住其漏洞,辩其真伪。总之,伪品无论制作的怎样精细,怎样逼真,都会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我们留下辩伪的突破口。, q# m7 E0 E% d: @2 b
釉面真假对比图
; s% x3 M1 Q1 p8 R0 l( f
. C5 ?: p0 w- g2 X% \3 [. O. g N 9 K. S" j+ l; y- r, S, |
. e5 P1 j8 |, d6 }
* y: F E, f! e& Y, o* `

4 h0 K' f) Y# x; d% y! `1 J 2 V6 d( G1 k/ |- G
* B8 a, O2 f+ t# h
胎质与釉面流淌痕迹对比
' a5 e4 ~# ?0 V* U3 {- [
) O3 e- b6 d0 h7 I0 T5 P! H1 U0 p
P/ J9 [4 u) L! S * i; s, O4 G% ^3 \8 `
/ [7 x E0 b6 k
藏品欣赏
+ G; D/ C2 e% P, Y# P
8 R y% } v8 U7 ~ c3 ^" | ) r1 a B5 l& f% L
% m7 Q& V) B9 H" S: H H# l

' ?) B) b. x3 S1 x!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