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55|回复: 29

女娲补天仅仅是神话吗?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6 08: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娲补天
' X7 C' `! a: o央视7套正在探秘,我也来越相信真有这个人和事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2-6 09: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个链接 大家都看一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09: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管商朝之前的历史称为“传说时代”,因为没有史料记载更无出土文物证明,所以在《剑桥世界史》对中国历史的源头只承认商朝之后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对国外学者求全责备,因为在四千年前埃及的两河流域已经能够用黄金打造面具,而中国当时还处于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0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补的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6: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当时太行山一带一场陨石雨造成气候变化,白洋淀就是这样形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找来资料了2 ^5 ?/ c* [, U$ s: X9 T
女娲- 搜搜百科
+ C, T5 v. H' G- z. s% y1 {王若告诉记者,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 {6 w! p: G$ Y6 J* ~
0 |! ~" R2 i; w' X人物概要
# n$ u6 m0 r* `0 G; I# ]
& m. H+ t4 _7 D( H/ x( s女娲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今甘肃静宁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 P8 G3 d; `: s. n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氏族发源
, G' G6 a: ^, X/ \$ f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20110125154533-9859162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话人物
" {" Y; E# B% U5 }6 _8 {! }3 H9 x! y: T) I% L4 @
山东省日照市南的尧王城遗址一带有女娲补天台。; W. \/ K- Z0 |) a3 S& Z
  女娲补天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处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带。在距离日照不远的天台山极顶(现在是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补天台高耸在上,神鳌低卧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苍苍。对于故事的出处,清朝琅琊人王陨的文章里面有记载(见附件)。连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后来羲和氏族用此女娲补天台作观象台,又称观星台,现在遗迹尚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献资料 ) x$ [( v1 B# n- ~& g( O8 e" F+ R
* W" q7 t/ A9 r, ?
《山海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然吾观古往今来,能通其道之圣人者可谓廖矣。盖天路漫漫,星月渺渺,凡人不可通也。
# e3 j- Z3 G5 d: g% V: v8 ?" K( T  《左氏传》云:“陨石,星也”。陨石之与世上芸芸众生,无异于中原黄土之贱也。然其之与圣人,乃天外之来客,通天界之桥梁,达上帝之使者也。余倾毕生之财力物力,餐风露宿,跋山涉水,欲收集天下陨石于一屋。然世界之大,宇宙之广,岁月之无穷,天下陨石非人力所能穷也。收藏虽少,却每每把玩,如获至宝,如数家珍。呜呼!快哉,乐哉!
' F! m; z. g/ @) X5 V8 i7 ]9 a  岁月无情,廉颇毕竟老矣。乃将毕生之所闻、所见、所集记于此,以传后人:
& {1 K8 X2 H+ T( b  w# J  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淮南子•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 O' l0 z' U' H: t  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二十四史-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 n2 Z' l6 I$ Z  ^2 v6 K3 g7 ~
女娲新解
1 O5 P8 J/ k3 t2 m       “娲”字的读音实质上说明了女娲氏的事迹。“娲”字读音模拟的是勺子在锅底摩擦刮过时发出的“嘎嘎”声,娲读wā,嘎读gā,读音相近。娲的本字应该是“呙”。“呙”字为一种器物名称,这种器物经常被歪斜,被剐而发出“嘎嘎”声,并且与禾有关,是古代一种用来烧煮食物的“锅”。《集韵》称“呙或作鬲”。“鬲”表示古代一种炊器,类似于鼎。可见“呙、鬲”二字原本表示的是同一种器物,只是前者是从主观功用角度来描述,后者则从客观形状角度来描述。1 |/ [8 u5 k2 I8 ]0 e
  生火做饭向来是女人的事情,古人记录到女娲氏时,在“呙”字上配上一个女字符号而造出“娲”字,其实正是家庭主妇的形象。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彩陶上经常出蛙和大鲵纹图案,青蛙叫声呱呱,大鲵俗称娃娃鱼,叫声如小儿哭,其实是绘画人借以为声符。青蛙和鲵同为水陆两栖动物,多生活在水边,而用陶器烧煮食物也离不开水,把青蛙和大鲵画在加工烧煮食物的陶器上,用以表示吃饱喝足的美好愿望。+ G1 G* ^6 x) P2 ~0 L9 K% x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的陶器是在伏羲氏时代未期,古人在葫芦底部涂泥防火以便烧煮食物的过程中发明了陶器,而历史传说则暗示女娲氏时代紧接伏羲氏时代,说明女娲氏时代其实正是以陶呙或陶鬲为代表的陶器时代。
20110125154702-84120334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娲补天真相7 j) N3 U5 m# t" r6 i4 Y& O

( s9 j0 G2 K8 A( T' R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为古老的一个神话——“女娲补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呢?近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依据何在?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若柏研究员。4 v8 r; D: z  u+ v/ m
  研究发现,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
( @1 I) i7 \; U% _9 \" W3 v: H1 f" L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这种碟形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 u5 b5 E3 Y! Q7 L2 W  他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DTM)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 }0 c: z# m; l. R2 P# J5 |0 R# w
  依据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他们推测,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时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间。" T: x" N9 J' _- r' f# I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
4 }  {! |8 ]! y/ ?) i" Y  分析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和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 k) ^" u0 \+ q3 s$ d3 V
  王若柏告诉记者,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淮南子》和《览冥训》。这两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 ~0 P' q- M2 x% \/ z# E. ^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东汉年间,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 y1 N& g/ F- l. @9 V: X  女娲补天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研究员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m7 H) N+ e: p0 \, w
  天外来物撞击灾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其中重要的是对古气候的影响。王若柏研究员说,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了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规律,发现有多次重要的降温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的事件影响巨大。这一时间也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人使用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环境等问题时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古文化的变迁。认为在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这一事件有关。
' I" h* \6 f1 K3 U) y$ g9 l5 J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距今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了这次降温事件。9 V3 s- x9 E9 K9 {+ Y5 V
  白洋淀地区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合理的解释是这里发生了巨大的灾害。- _" U8 y; P5 i5 n- X/ D; L
  王若柏告诉记者,他的研究不仅在时间上与古环境专家们提出的全新世降温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与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不谋而合。6 m( [, Z+ m+ [
  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各种文化区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界线。但是,他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区既不是山脉纵横,也不是荒漠分布,应当是一个十分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洼淀地区,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却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考古学研究表明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龙山文化遗迹几乎是空白。实际上、《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早已经提出,“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无聚落的景象”。
8 l4 p1 n: x9 I& c+ O& M  实际上有关中华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依据历史文献《春秋》和《左传》等编绘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形势图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区,与使用前述历史地貌方法划出的撞击区完全重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这一地区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东南延长的范围。说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开发大大晚于周边地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巨大的灾害造成的地理环境恶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创伤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7 O# z4 t0 ^+ `, j9 Z+ C0 ]; f  这次灾害就是陨星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的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
: q5 G$ A3 F- h1 d  王若柏,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和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工作。
20110125154849-139715494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娲造人与母系社会, A7 K8 `  p. k: Q. c) I/ G* b
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女娲造人的神话不正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吗?女娲造人的神话,并非纯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反映。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开始处于劣势。男性对于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来得太晚。
$ P5 N2 S$ w! q  D; \7 v- j: j  但是,父系社会的确立,主要并不是因为男性终于认识了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为当物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在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的公社生活中,土地、房屋、森林、水源等生活、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食品、衣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实行公有、分配制。而在此同时,外出作战、渔猎、放牧的男性,则率先开始了诸如弓箭、鱼叉、抛石索、独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劳动工具的私有化进程,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过程中,开始了对牲畜等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
" F$ g" W6 ^! @8 x8 m  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有点太大公无私。男性在私有制建立初期所具有的历史有利条件,以及男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天生体能优势,使得男性很快成为新的社会主角。人类历史之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进程,乃是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向以物资生产为其主导的物缘社会的转变。此一转变一旦完成,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便不再是血缘情结,而转变成为物缘情结以至金钱情结。物缘关系即物质的依赖关系,成为此时人类社会群体的主要人际关系。物缘关系即物质的依赖关系,成为此时人类社会结构的主要功能要素。在此“物缘时代之父系社会”中,即使是“血缘关系”,也逐渐由女性为中心转变成为以男性为中心。, \: O# E7 ?- ~5 A& r. x6 t
  出土的文物说明,在突出女性性征的女神塑像之后,世界各地都开始制造突出男性性征的男神塑像。女性生殖器崇拜向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转变,以及产翁制(一种在孩子出生之后,立即让母亲离开,而让父亲上床怀抱婴儿,卧床坐月子的风俗)的发生,都说明:在物缘时代,女性不仅没有掌握物质生产的控制权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产的主导地位。
, N/ K: s* |) B# \" i  女性因之而由女神沦落为女奴,甚至沦落为神女即妓女。黄帝曾向之问道的素女一类人物,成为男性发泄性欲的工具。所有这些女性性地位的低落,其实不过是一种非本质的表象。就其实质而言,女性性地位的低落,主要是因为她们没有掌握物资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所有权、生产控制权以及产品分配权。即使是在物缘社会之中,一旦女性由于某种历史的机缘掌握了这些权利,她们的性奴役状态就会顷刻瓦解,她们的性关系地位就会随之提高。武则天的故事,可以使我们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 Y6 C8 B. H( T7 u) \8 j
  近代一些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所以把目光注视着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正是基于对此实质的深切认识。以此视角观察,所谓女权主义,仍未超出物缘时代的局限。正如女人不会永远保守女神的地位一样,女人也不会永远甘心女奴或神女的地位。9 q5 y+ E; P' l  z
  随着信缘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真正开始成为女人。在这个全新的信缘时代,男性、女性已经无须白白耗费精力再去争执人口生产的牛耳。7 d1 B+ o0 O; e( |6 R7 X
  男女两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然造物而形成的体能差异,也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无足轻重。
8 Z) ^4 E9 Y3 _- n5 w/ _  当今时代,信息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此领域之中,就其自然本性而言的男性、女性,都不再具有天生的优势。在超越两性差别之信息生产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开始分有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尚未完全由男女两性均分。不仅如此,超越两性差别之资讯的优势,正在成为拥有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控制物资生产和商品分配的重要条件。/ k, h6 t; V& o2 @5 u3 k
  在这个以信缘关系即信息的依赖关系为人类社会群体主要人际关系、人类社会结构主要功能要素的全新的信缘时代,女性和男性的畸形发展(诸如神女和面首、吃青春饭之类)正在逐渐失去实际的意义;从而,女性和男性的本真状态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示和显现。- U- y# e( ?0 x# o% h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男女两性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和谐的互补关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信息生产这三种社会生产,不断地变换着主导与被控的地位;随着三种社会生产之主导与被控地位的变换,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变换。女性因此,由血缘时代之女神,到物缘时代之女奴,再到信缘时代之真正的女人,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生成。女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女奴的时代,正在一去不再复返; 女人的时代,业已揭开历史帷幕。6 j& o; ^# e6 J5 ?' @' g+ ~& w
  这将是真正女人诞生的时代。   
20110125154924-127140401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人物
& N% ~5 s: f7 n: o! h1 X( n: i+ ?+ u5 Q( a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m5 p( J& v1 |, m
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 f6 A  }# M5 ^  o$ y; ]) N
9 u: q0 F* ?& {4 }' v0 J8 s( _《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8 V. f' f, q2 D- M  D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 d! ]$ ]) q( _4 [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 M: F4 h( c* G2 @" H, L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7 h: B3 U- Q" O$ R- l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1 p. n3 V+ B* b4 S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 l4 g6 ]- M- Y, B' o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2 D% p+ A  s: ?9 Q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1 K, m, Y. S3 D0 h$ o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0 ?; o" v0 h3 W4 E4 y* ?" f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太行山与女娲
! i7 {7 ]# T( i/ c$ C       千百年来,有关女娲“炼石补天”和“兄妹成婚”等神话传说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对于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人们只是局限于欣赏、陶醉或玩味、品评,并没有什么人去认真地追究和严肃地思考这些传说故事的产生原因和来龙去脉。“神话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女娲、伏牺“兄妹成婚”故事所说的“昆仑山”,实际上就是指西北地区“昆仑山”余脉延伸所致的山西太行山地区。 & M5 k- X- G' c6 ]
  然而,至今鲜为人知的是:太行山除了又名“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别名。与几千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男性“天子”相比,女娲所享受的这一殊荣,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绝无仅有。 据南宋罗泌《路史》载:“‘女娲’又曰‘皇母’。注‘太行’一日‘皇母山’,亦曰‘女娲山’。”又崔伯易《感山赋序》曰: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娲”。又据《泽州府志》卷六“山川”: “阳城县·莽山:县东南四十里。谓汉光武追王莽至此。俗称‘王莽山’……田氏曰:《水经注》沁水以西为王屋山,则此山即王屋。崔伯易《感山赋》云:一日‘皇母’。云女娲于此炼石补天。按:今(河南)济源有‘女娲山’,一日‘女山’,古老言为‘皇母山’,地界相接。” 6 v2 A+ _5 [# N7 T9 E# K" a. k
  据以上记载可见:以“女娲山”命名太行山的唯一重要原因,是在距今八九千年的远古时期,人类儿女在遭受了严重的洪水和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后,在太行山地区进行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抗灾救灾活动,拯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古代山西“土瘠民淳,俭而好礼。不经之祀,绝而弗尚”。(元朝宋翼《新修成汤东庙记》,泽州府志卷45)根据古代《礼记》“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抗大甾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的礼制原则,太行山地区人民不仅在当年女娲所经行和活动过的地方修建庙堂、行宫以供祭祀,而且把她居住、活动过的“太形山”改易命名为“女娲山”、“皇母山”,可见女娲在这里所享受的尊重之隆和规格之高。据《列子·汤问》记载:“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这则记载所说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情况,在山西晋东南太行山地区很多地方都可以亲眼看到。不少山脉断层纹理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降低状态。这种地质结构,只能是远古时期地球大陆板块互相冲撞,造成边缘断裂、抬升所形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渗杂、混和着中华民族祖先对远古人类灾难历史的久远记忆。 9 Y0 j4 i7 ]  h
  位于壶关县陵川县之间太行大峡谷以南的娲皇岭,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女娲活动遗迹,这座山岭高耸人云,气势磅礴,由西向东,匍匐延伸,长达数十公里。汽车在沿着山脊延伸的林虑公路上驰骋行驶,仿佛飞驰于九霄云天,心旌摇荡,恍若天神。山岭中段有娲皇庙一所,在原来正殿的西墙镌有石碑一块,记载着这座庙宇的古老历史。遗憾的是,由于曾经用石灰水粉刷过碑面,导致碑文字迹漫漶,未能拓制成拓片以供研究。以笔者之见,这座娲皇岭和娲皇庙,都是当年女娲巡行太行山时的经行之处;娲皇岭的名字与太行山别名“女娲山”、“皇母山”存在着直接关系。( f3 o) O( t: |! P# |. R
  另据方志记载,在属于太行山边缘地区的河北涉县索堡村唐王山、涉城镇北岗村、城关镇河南店、张家庄云头山、河南省林县以及淇县灵山等地,都有女娲遗迹分布。其中涉县娲皇宫依唐王山山势而建,雕梁画栋,楼阁雄伟,云雾缭绕,形势巍峨,是国内现存女娲遗迹中最为美丽、辉煌的纪念性建筑。据记载,其创建时间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以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河南省淇县灵山娲皇庙,乃是与《封神演义》所写“商纣王淫诗戏女娲”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古老、重修建筑,其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其意义和价值也十分重要。从以上遗迹的分布和命名情况看,涉县娲皇宫和淇县娲皇庙都属于当年女娲巡行太行山地区时的经行(行宫)、停留(祠庙)之处。
20110125154959-1333429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女娲生存、活动的重要舞台是在北方山西,而不是在古代中国境内的其他任何地方?这首先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山西的地理、自然、气候、环境等条件有关:由于山西有“山河环护”,具备保证古代人类居住、生存必需的安全性、封闭性、隐秘性、防御性和生存资源性,所以古代山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生存居住的天然温床和摇篮;据考古发现:山西芮城风陵渡有旧石器时期距今100多万年的西侯渡遗址和距今六七十万年的合河遗址,山西襄汾县有距今二三十万年至5万年的丁村遗址,山西省沁水县有中石器时期距今1万多年前的下川遗址,山西吉县有距今1万年左右的柿子滩遗址……以上根系久远、接连不断的考古发现链条,为女娲文化产生、出现于山西境内,提供了生动有力的文化背景和确凿无疑的历史证据。 " F  x8 ]9 F( ~% q- _( o* j
  黄土高原山西境内存在大量女娲遗迹的重要事实,也为黄河中游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科学判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现代人类相比,远古人类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了解、应变、防御能力十分低下,除了令他们防不胜防、谈虎色变的洪水、猛兽以外,人类生存必需的食物来源和生产工具、防御工具的寻求、选择,以及年复一年、循环交替的酷暑、严寒,都令他们应对不暇、苦心焦虑,黄土高原山西地区与一望无际、旷野千里、藏身无所、求食无源和盛夏暑热难耐、严冬季节无处藏身的华北东南平原地区相比,兼有高山、丘陵、盆地、平原,河流、湖泊和气候温和、林木茂盛,可渔可猎、食物多源、栖身方便、防御多策等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民族自下而上活动的首选之所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诞生和发源之地。
/ p' b# f9 J% s% w+ @  近20多年来,在南方和北方不少地方,陆续发现了不少古代文化遗址,有人就提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是多元、多中心态势。这种看法甚为幼稚。因为这些发现都是零零散散、相对孤立,既不成阵势、更不成链条,也没有像女娲这样杰出、著名的母系部族领袖人物,更没有建树起如同女娲一样的巨大历史功绩,所以这些考古发现报道只具有哗众取宠、取悦一时的新闻价值,绝对不能动摇和降低黄土高原山西大地天然造就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领先地位和中心作用。 5 v. U" ^9 M/ M: {1 _5 g5 j- L4 M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在山西太行山区众多活动遗迹的存在,和有关女娲“炼石补天”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充分证明女娲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已经具备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带领民众抵御自然灾害和克服自然灾难的伟大勇气、精神和高度智慧、能力;意味着处于中石器时代后期的母系部族社会,已经进入到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黎明时期。随着疑古派的民族虚无主义邪说在史学界被日渐扫清;以及对女娲神话传说的科学诠释和“炼石补天”、“女娲行迹”等史实的真相大白,女娲身为中华民族伟大母亲的崇高地位将会被日益确定;她对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进步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将流芳万古、永垂史册。
20110125155050-31521934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南女娲山——女娲传说的极好印证: [6 n8 r9 G- F# @; ]! s- v! A' N

" r+ {- ~' B4 u4 Y, X9 K 陕南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娲山,古称中皇山,异峰独秀,因后有女娲宫而得名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纷繁。
# J. D" Q3 f$ X  r  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良国的封地;周初,良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良,平利仍属良国统治。五代·杜光庭《录异记》是最早记载女娲庙在平利的史料。房州即今毗邻平利的湖北房县,西晋时平利属房州管辖,“上庸界”即现平利,故女娲庙在平利的历史由来久远。
& _; C9 V: x- ?  唐李冗《独异记》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的记载与当地百姓“滚磨为婚”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女娲山东北方向不远处,现有一条山沟名叫“磨沟”,此沟因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婚”的传说而得名至今。 " z) V" D! [/ K6 R
  《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斩鳌足撑天倾”的所谓“天柱”折断后,天空就会坍塌下来,女娲于是“斩鳌足撑天倾”,用“柱子”将苍天撑住。后来,女娲在南山采五色石炼之再“修天补洞”,并用金钉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在安康东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天柱山”,据传此山乃鳌足演化而来。
; i9 Y( S0 c/ F. r0 N% X. y4 T  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娲山。女娲山地处秦岭南端、大巴山北麓,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为兵家必取之地。从女娲阻止炎黄之战的地理位置上看,黄帝居于渭北黄龙,炎帝居于鄂西神农架,女娲所在二者间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娲山。
4 i/ D- |0 x5 ~3 h  女娲庙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头山”。据当地百姓讲,当时女娲在炼石之成后,奋力举石补天,第一脚踏力过猛,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故得名“偏头山”,相传山上曾留下女娲的脚印。此山现为女娲山乡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责任林山,传说中的脚印已被垦荒植树。女娲第二脚踏向中皇山,将该山山头西侧夷为平地,后在平地上建起现在的女娲庙,中皇山因庙而又得名为女娲山。 - c  X- ~/ b0 i7 {  W
  女娲庙坐落在女娲山乡七里村。据当地百姓介绍,解放初期的女娲庙十分庞大壮观,在平利堪称第一寺庙,有四扇大门,房宇百余间,殿堂三层,故又称“三台寺”;庙内住僧人二三十余、居士若干。但在历经了战乱、土改、“文革”等重重劫难后,现仅存一间正殿和“平心门”的残墙断壁。
( b. \, o0 Y  j4 N' p  就女娲庙保存完好时的壮观景象,笔者特地分别采访了何家沟村85岁高龄的王道芳老人、何家沟村最有文化的长者现年74岁的退休教师张友中和女娲庙现惟一的守庙人46岁的何中山,他们都讲述了从自己记事起印象中的女娲庙。
20110125155158-4954162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17: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文化* y. i$ P/ S/ c0 T. V) H

* M0 h2 a. O3 b( w: X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B3 ^3 a. U: R2 ^8 h
女娲归属- s8 j/ }0 K: _* y5 e/ v6 R
       1.陕西平利县:多部史书中记录的女娲的故里,生态县。当地也保留大量关于女娲的传说和足迹,有女娲山和女娲庙。出士了大量的远古时期的陶片。" `$ K/ l; K9 g. w1 |
  2.河北省涉县:宣传起步早。
* }9 w% J6 D$ z& F0 M9 W  X9 C% r  3.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与平凉市静宁县的交接处既(陇西成纪):传统说法上的“女娲故里”1 [" A6 C) _0 o8 \4 f
  4.山西晋城泽州:宣传较弱,建有“华夏女娲文化园”! u5 ?- m+ |2 r7 c: Y
  5.河南周口西华:有个女娲捏土造人的女娲城    女娲的地位1 |) E) [# T) Y3 W  r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书(伪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20110125155315-86875925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5-10 18:34 , Processed in 0.0626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