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感悟: # F, C; U$ {5 H+ x; w8 ]3 d7 [
什么是盘呢?盘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玩,其动作是用手握玉反复揉与搓。盘玉是让失去玉性的玉恢复原有的玉性,玉性恢复期时间的长短要根据盘玉之人把玉系挂在身上和上手把玩的时间长短来确定。我们把随身系挂古玉(贴皮肤为佳)的称为缓盘,把古玉用动植物(兽畜皮毛、鬃毛以及荞麦皮、小米等)来盘或者用手把玩称为急盘。 2 @+ e: a) a- _$ j' i; d9 H
7 }. `! F% E y$ L" |9 l; }4 X; ]) C, u
在古玉行里常常听人说,生坑玉(未盘的出土玉)是不能上手来盘的,原因是怕盘过之后买家不敢认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拿传世古玉来说,它虽没有受过沁但仍然有包浆。生坑出土的古玉,如果受沁高乃至失去玉性,则无包浆可言;有玉性才能看见包浆与玻璃光。所以,如果生坑玉不盘的话,这种特征是显现不出来的。 / u* h+ w {$ _4 u6 h
. a0 v- w& \. f8 ]. A3 t. P* I
另外,缓盘生坑古玉,其恢复玉性硬度的过程远远大于磨损古玉玉表线纹的过程。古玉细线痕是永久盘磨不掉的,再加上古代先人的鬼斧神功以及各个年代不同砣具的砣痕,这是任何人也不能凭借恢复玉性的强弱发生断代失误的。
5 x: h, s; w' e1 B% R ! u+ Z; H% c0 t" I3 u
至于沁,有侵人之意。无论是先天受沁或者后天受沁,经过盘玉,所受之沁都可盘出。先天受沁,也就是玉料所带的棉状物和玉质常见的碳星(行里称墨星或墨点)等会通过盘玉盘出。有色玉种的颜色也会被盘掉,先变色浅而逐渐返白,其原因是玉质结构中所含金属长期受体热的影响而膨胀,从而导致有色玉变色。这些有色玉,常见玉色有含氧化亚铁的绿色、含氧化铁的黄色或黑褐色、含石墨的纯黑色等等。因受热而变色的还有玉质中所含的非金属物质,例如硅、石墨和绿廉石等。白玉是不含杂质的,所以历朝历代的君王推崇白玉为尊。 3 @( h z: X+ q5 f4 f& N2 ~/ A
3 \% _5 E) L5 |
白玉还会根据盘玉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而改变颜色。例如有人患肝、胃、心、肾病等,其所佩白玉便有返青、返黄、返灰、返绿等颜色,但摘下放一段时间又会变回原来的白色。这种现象说起来很玄,但实际上很正常。因为当一块没有杂质的白玉与不同的人体接触,其最终所呈现的颜色差别很大。这是人体体表、体液所含不同物质与其发生反应而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5 I! q& `4 b3 x
( T0 p8 K! s" Q: y- L5 {4 m- p0 L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盘玉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玉能焕发古韵,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但受沁的古玉就不同了。受沁古玉大多干涩,失去玉性,石性显露而失去玉的美感。宏观地讲,玉是半透明的,不透明的是石。古玉受沁或风化成石那是假象,经过长时间的盘玩,它就能重返玉性。就仿佛是古玉也在睡觉,一觉醒来,发现玉的主人的服饰、相貌和语言都改变了。
; C, j7 X* L* H% R( a4 ^" r4 K* A! j' t
脱胎古玉 # E( `3 x+ I; @0 C1 A% U+ j( R* Q
最后说一下脱胎古玉。脱胎就是行里所说的玉盘熟了,通俗点说,也就是玉中的玉棉盘尽了。无论是新玉还是古玉,只要是有玉性存在的玉,经过长时间的玉不离手,一辈人的时间方可盘脱胎。相对而言,薄型玉器远远快于圆雕型玉器。在这里,首先要提到战国、汉代玉器。宋至清人把玩、收藏战国、汉代玉器居多,其原因是商周古玉相比战国、汉代古玉要少。再有,战国、汉代时期无论是玉种、玉性和做工都胜于商周。所以,清以后我们能见到战国、汉代的脱胎玉,古玉行里称“水果糖”,就好像是口中所含的水果糖又从嘴里拿出一样,其晶莹剔透、不含一丝绺絮,是玉中的极品。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