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陶器作伪的方法 
9 n2 `* }+ z" `9 X3 H, k5 z3 m  C* P 
  鉴定古陶器,对古陶器的伪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难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过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视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弃废。有识之士,也仅仅选择一些完整之器或奇异之器来保存。由于无利可图,故在1840年以前几乎无人伪制。鸦片战争后,来中国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艺术上欣赏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价值日渐增高,贩卖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渐多起来。当时的考古事业不甚发展,出土物极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货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伪造古陶的匠人也就应运而生。其作伪的手法有如下几种:8 f% ^* Y# z% E& I  h 
 
* T* j0 A4 d3 O  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锈 
$ b- h' B& J% B: {" b: \" B+ T' k 
6 s" ]; {6 t9 W' g$ @8 @" V  作伪者首先选择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见品或珍贵品,或“熟坑”中的稀见品,用与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晒干后入窑焙烧。烧成之后以竹签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锈。3 X( g3 h% _% Y$ P3 @1 @ 
, u3 g, q8 L, N 
  2.把残器修补后再作旧处理 
6 X4 g3 ]2 G. L& R8 V. ]+ p 
5 \% Z, w) e) m% R  将一件支离破碎的陶器,修补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窑作旧处理。5 V2 }" n, \; C. f& b 
 
4 `* k" {) V9 S  3.依样仿制- @/ F1 K( ^- D) b5 k3 z# {2 k7 x9 s 
 
3 H4 `' k; v% e/ S2 L* B  按照史书记载的尺寸,或依图片进行仿制。 
! M# R# G5 F6 L2 R* y( ^2 a. u. p8 `; c6 M& n- @  r 
  以上三种作伪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锈,如果把伪造好的东西直接埋入土中,让它自然生锈当然好,但熊掌难熟,没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两种加速土锈生长的办法:一是把硫酸钾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则生锈的速度快。此种伪作,一旦用开水冲之,腥臊臭气马上扑鼻而来。二是把伪作的陶器刷一层极稀的龙须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来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环几次,即与墓中挖出来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认。 
: P* V7 s: V- P0 r) b5 c8 v* @4 g0 W% Y* @ 
  总的说来,陶器制作的历史长,但方法简单,价值高的陶器少,伪作的东西也不多。现把几种比较有价值的古陶器鉴定方法介绍于后,以供同行爱好者参考。关于古陶器的鉴定问题,限于资料不足,只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南北朝为止。- u& S# j% m# o3 I/ f' w 
 
& I- v3 y' r# K2 v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e' C; j: S; |+ _0 o; l3 v 
 
8 \9 b* H& j. ]# _/ N3 S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4 P6 P" F; ]; `8 Z, y 
) t. F$ `9 h* C. m/ _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v% b7 O8 v' i% Y) t# w/ R 
7 X' ~9 k% o7 \2 V( m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u3 }  r/ p6 v: z$ N 
 
- Q- p7 _' r! N( @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U& V: e7 ^2 |) C 
. O) _3 M6 W* R; ^0 v$ [' z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h& [- B% o. X8 J' H' O7 H  e 
 
! F" ~+ G! R  I& H& x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