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陶瓷业源远流长,独放异彩。距今一万余年的道县玉蟾岩陶片,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片之一。约在东汉中期湖南开始烧造青瓷。
8 a- P+ p. Z4 T$ A, Q1 q 湖南发现东汉至清瓷窑四百余处,窑烟袅袅,千年不绝。湘阴窑瓷釉色晶莹透明,雕塑栩栩如生,曾受官府青睐。尘封已久的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彩瓷的初盛,图案生动、趣意盎然的釉下彩绘是民间绘画艺术的缩影,饰以脍炙人口的诗歌、里巷皆知的俚谣警语,是商品经济下新兴市民情趣的表露,也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穿越千年时空,可遥感唐诗风靡一时的盛况。清末民初醴陵窑另辟蹊径,首创釉下五彩,产品屡获国际大奖,醴陵发展为驰名中外的瓷城。 : P% q/ h7 O3 P) Y4 g$ `
色彩斑谰的湘瓷艺术,为中国古陶瓷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展厅陈列的三大窑瓷产品,仅是冰山一角,未能充分反映湖南古代制瓷的全貌。借此彰显窑工之创意、湘瓷之神韵,才是我们的初衷。 " M; y% ~' q/ j

' `3 P, }0 W* v. M }; M白瓷豆 ————早期白瓷的典型器
( G! f' o1 y) l n0 ]3 d# @ 东汉
0 n O! c4 t; E 高10.4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0.4厘米5 T* @# X0 J9 {( U- _, h
1955年长沙丝茅冲军营出土 / w! m6 P- s2 j4 X
这件白瓷豆胎质细腻,工艺精细,釉色较白,有泪痕。据检测,釉中的含铁量在1.1~1.2%之间,被认为是早期白瓷的典型器。早期为圜底高足,上承盘体。汉字“豆”就是根据其形状制造的象形字。这件瓷豆的上部的盘演变为直腹碗状,容积大大提高。
) @- F: d% o$ K1 a- n; m* @6 n6 e* @; l& x: ?% r
作为食器的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仰韶文化中就已发现陶豆。商周以来豆用来盛装肉食,河北藁(gǎo)城台西商代105号墓,随葬陶豆留鸡骨在其盘内。殷墟出土陶豆,也盛有羊腿骨或其他兽类肢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陶豆,内盛肉类,也盛蔬菜、酸菜之类。《周礼》中将食一豆肉,饮一豆酒,视为中等人家之食。
/ X* Z' `- \1 J. f: o; ^* M% v& r. M
豆的质地有木、竹和陶制的。东汉开始出现青瓷,这件瓷豆是早期白瓷的代表器物,尤为珍贵。 9 R( I+ [) L! d1 j! ^, t
7 U0 @3 B9 n( _0 l/ o& d$ u, m7 h
青瓷印花盒 ————件隋代盛放薰香的瓷盒# S m1 F; b: c' d1 c
隋代 $ }3 }5 q( U, a* i5 A j s
高5.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2厘米( J3 ^ L* I. R' s4 V
1957年长沙南门新生砖厂出土/ }* H/ P+ ?+ @" p7 [0 A
这件盛化妆粉的瓷盒,是隋时岳州窑仿金银器造型的典型器。盖与盒身从子母口套合。盖面有三条弦纹,第一、二条弦纹之间,印半圆形组成的纹饰一周,第二、三条弦纹之间,印团花、草中纹相间组成的纹饰一周。盖壁印半圆形相连的变形莲瓣花纹。盒外壁也印团花、草叶纹相间的纹饰一周,但个体较盖面大。施褐釉,釉面光亮,概追求仿金银的效果,与同时岳州窑其他器物的釉色明显不同。 ) h, ?2 z3 C& g& A
3 Y* P8 C- A$ `1 n: r 香盒的出现很早,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红漆盒,内盛树脂香料。随着佛教的传入及风行,北魏时期香盒使用已很普遍,石窟中供养人往往一手捧香盒,一手拈香送向博香炉。唐法门寺地宫发现的随真身衣物帐香具类列有“香合一具,香宝子两枚”。唐宋时香盒常作为贺礼赠人,欧阳修《归田录》载:“每岁乾元节醵(jù)钱饭僧,进香合,以祝圣寿,谓之香钱。” 薰香用器汉代流行博山博及豆式香炉,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足炉,或三足或五足,下有承盘,江苏丹阳胡桥山南朝墓砖画上的仙人,便手持多足香炉,炉里轻烟冉冉升起。隋唐时香炉也多沿袭此式,香炉与香盒多同时出现,此墓中出土一件香炉,证明此盒为盛放薰香之用。 9 c7 `' g' u6 D) H
& O. N, n% X# M1 E; F+ U
最早的瓷质盒始于隋。宋时瓷质香盒、粉盒非常普及,往往标有作坊号。这件青瓷印花香盒,工艺精湛,十分难得。
: C5 c+ V3 ]9 j8 b/ q5 E, r) }0 x$ I6 T+ V' K" ^4 h

4 a0 l% o2 }" V4 n' M) G青瓷乐女俑 ————唐代私家小乐队! t1 ]4 h0 c: _* K' ]7 M' j
唐代
9 l$ X, _- t+ R$ D6 v m 通高18厘米、肩宽5厘米. z. A: f3 u; l& x& E
奏乐女俑,一组5人,皆高髻(jì),着袒胸,窄袖,百褶裙。姿容丰腴,仪志娴雅,所执乐器有拍板、拍鼓、钹、箜(kōng)篌(hóu)、箫。这种小型的乐队,在中原地区的唐代中屡有发现。岳州窑也有烧制。乐队中,有男俑,更多的是女俑。
$ ?1 D- ? }+ U; d O7 Z: m
! a' n O3 h0 c( c6 s. |% ? 中国古代,除了宫廷、宗庙和宗教寺院音乐队,唐时官府和民间富裕之家畜养舞乐伎人的风气很盛行。如白居易家就有舞乐队,他的诗中每每提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组5人奏乐木俑,是一支管弦乐队。使用的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兼奏管弦,当为室内清音。乐器中有从西域引进的箜(kōng)篌(hóu)和拍扳。 ; l* a& r1 [8 s6 M
5 b+ J' ]' K | 乐俑所执的箜篌是竖箜(kōng)篌(hóu),是唐时常用的乐器。竖箜(kōng)篌(hóu)有大小之分。女俑所执属于小箜(kōng)篌(hóu),左手托着,右手弹奏。拍板,多用檀木制作,也称檀板。唐玄宗时,黎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拍板,所以又称“绰板”。这是一种节拍乐器。演奏时,有指挥引导乐队音节合拍作用。 8 J9 x1 x5 b4 @' O, g
" T4 [' _+ f; K3 b* O$ c
唐代墓葬中常见乐舞俑出土,说明当时生活安定,音乐受到普遍爱好。所制俑物,正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 g0 z7 T6 A- N9 o, @" z! X9 c1 l
2 h5 V# T7 \& H) n# x- H褐绿彩山峦纹瓷壶 ————具有西亚文化风格的纹饰" l B8 u7 e( X( }1 n/ ^2 e
唐代
& g' m j' t! m* ?4 v5 W 高22.8厘米、口经7.8厘米
6 F; f% |6 h0 u5 e7 \ 长沙窑窑址出土 $ j9 k# v' G9 P7 J+ h
这件执壶,唇口,曲颈溜肩,腹部下重,前有管形流,后有执鋬(pàn)。施青釉偏典,所饰褐、绿联珠纹绘成的重叠山峦,璎珍形纹,是西亚文化风格的纹饰,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见证。
& m% i& K: `+ n* u2 ^8 D* q3 k) C. E1 y" Y4 c/ h) g
以圆图形相接,缀联组成多种图案,的联珠纹,南北朝时期通过中亚传入西域和我国中原地区,成为隋唐时期盛行的丝织纹样的一种流派。 9 N! `4 h6 _, ]
+ k p. K$ |6 S0 n 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殷商青铜器、六朝的石刻、陶瓷等装饰纹样中,都已出现过类似的联珠纹图案。其珠纹,同以传统的空心圆构图,排列比较分散零乱。受西亚文化影响,唐代长沙窑上的联珠纹采用西亚常见的实圆纹,所组成的图案,有圆形、 形、方形等多种几何形和弦纹。以褐彩单色为多,也有褐,绿双彩交绘。每每用在双耳罐上,出现在执壶上的联珠纹,尚不多见。
: K4 Z# \: X, }( I$ D/ ?( D# `# a" F) o8 _! M
唐朝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后,社会经济繁荣,西亚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土,逐渐融入唐朝文化。长沙窑瓷中丰富的异域文化,促进儒家、佛教、伊斯兰教文化三者相融共处。这件执壶上的联珠纹,可以看成是西亚文化被中土文化吸收,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后,创造出新颖的图案。 ' B6 k( @( o- l8 z9 ?$ t* S; L. |
青釉褐绿彩飞凤瓷壶" G/ G* s I2 v G1 _ U
————唐釉下彩绘的精品之作
- _, K. K( z' X' p( n' e 唐代& K8 \4 m& z3 l! `1 A& g; K) ?0 `
高23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2.3厘米' f m5 r8 |* B3 ~! w
1983年窑址出土 ; \( x. y2 o3 [: i8 P
长沙窑以釉下彩绘见长。这件瓷壶飞凤色彩鲜艳,神态生动,是釉下彩绘精品。龙凤均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动物,是吉祥的象征。凤又多寓意女性,唐朝女性几度预政,对凤尤为信奉。武则天当政后便将权力最重的中书、门下省改为凤阁鸾台。唐代为皇陵看风水时,“見到金粟山崗有龙盘凤翥(zhù)(翥,即向上飞之意)之势”便认为是理想的墓地。唐诗歌中描写飞凤的诗文也很多。壶上的图案画成飞凤正是一种时尚。 2 U3 G: R' W3 S) T7 r5 c
5 F* q( F# x3 _ 从凤鸟的图案看,长沙窑瓷的描绘手法、用色都已逐渐规范化。图案以线描为主,一般用褐彩铁线勾画轮廓,线条细若游丝,然刚劲有力,以表现动物的肌肉、筋骨、眼、嘴、羽,以及植物的叶脉,山石纹理和人物的衣褶等,再以绿色柔线渲染,使图案变得鲜活起来。褐、绿两种色彩的搭配恰到好处,表明长沙窑工匠的绘画技巧非常娴熟,并且影响到后世瓷器装饰艺术与文人绘画的结合。 0 u5 s) @0 Q! } ~8 \1 Z. v5 e
青釉褐绿彩“竹林七贤”诗文瓷罐# E2 e+ l1 Q, }% T4 l# x2 h
————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唐代彩罐
+ r) I# ^; ^! }+ x9 c5 G) H+ _ 唐代( | y T) A8 M2 p. n8 ]6 \
高17.5厘米
0 P2 z9 Q1 r: W4 A 1983年长沙窑址出土
) c0 }2 z3 o$ u6 } 4 M, \4 C0 W3 [1 p( q1 X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反映唐代酒文化的酒壶
& x) }. o( l, L# P) n 唐代
: A5 w) J. S- }4 Q5 R' p 高19厘米* q- P. _/ ?3 p2 U$ `. @
1983年窑址出土
' z8 L- Q; X2 X) C4 Y 执壶,斟酒之用。以诗歌为饰是长沙窑装饰的重要特征,这件壶的诗文爽口、书道遒劲。壶为瓜棱形腹,粗颈短流,背部装有一执手。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诗文一首:“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诗为《全唐诗》卷八五二张氲(yūn)《醉吟三首》之一。张氲为晋州人,学道不娶,武后及玄宗时屡召不赴。尝寓李峤家十余年,栖息洪崖古坛,自号洪崖子。
* [0 _' V3 \! I
4 J' w$ U# {% e% |$ ?" y! l, a3 C 这是一首酒诗,唐代的酒有水果酒及粮食酒两大类。北方胡人经营的多为葡萄酿的果酒,南方则流行粮食酿的春酒,寒冬酿造,春天饮故名。《传》:春酒,冻醪(láo)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láo),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唐国史补》载当时名酒中就有“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等春酒。长沙窑执壶有书“美春酒”、“陈家美春酒”者,表明其功用为酒壶。“雌声吐款要,酒壶缀羊腔”(韩愈《病中赠张十八》)。“柳影含云幕,江波近酒壶”(杜甫《江亭送眉州辛别驾升之(得芜字)》)。但这种壶有时也作茶壶之用。据统计长沙窑的诗歌已发现过百首,绝大多数书于这种瓜棱壶,反映唐代文人好酒、茶成风,同时也说明茶酒与文化、瓷艺的结合。换言之,是茶酒上升到文化的体现。 # O' W: H( I9 t! R/ F
( z6 B4 X9 T$ ~, C
长沙窑题诗在《全唐诗》及诗补中载有10余首,其中有王梵志、韦承庆(或曰杨师道、于季子所作)、张氲(yūn)、高适、刘长卿、朱彬、贾岛、白居易等诗人作品,说明长沙窑瓷的题诗应是有来历的,题诗者手里应有唐诗抄本,只是有些未被《全唐诗》收录而失传。白居易的诗当时就被人抄录,“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变酒茗者”。同一首诗出现于多件瓷壶,而个别字却有差异,可能是因各作坊题诗者的抄本因展转传抄所致。/ c" m, l2 I: D9 K/ E( T

9 q) h% Z- e- Z; P. S& F0 l6 S# [0 k6 u酱釉双鱼瓷壶(榼)
3 t% w" ~# N" Z: f ————唐代的一种轻便酒壶. V3 U" k) q- e/ [9 U1 Q* U
唐代
9 `! m% n/ F* D% Y 高25.5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13.8厘米
$ W5 f3 g( \3 k7 v# e! p9 T# M 1978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 z) e* K+ K, f
& @7 N8 a0 c( p$ c7 v" ]釉下彩狐狸鹅群瓷瓶 清宣统, t* d9 S/ Z; b0 f; O
高52.2口径16.5底径19厘米
: T! K3 |# _" o9 { 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藏 3 R( H0 D6 n: E
陈设用器。此瓶造型秀美,画面生动,又有制作单位、时间的标准款识,是醴陵窑湖南瓷业公司早期细瓷的精品。瓶直口,溜肩,腹部微张至近底时斜收,大圈足,线条柔美。施醴陵窑釉下彩瓷常见微微泛青的白釉,腹部以灰黑彩描绘狐狸窥视鹅群了情景,一群鹅在河边的草丛觅食,一只狐狸正虎视眈眈,欲穿过篱笆捕捉,受到惊吓的鹅急冲下河。画面虽没有施釉下五彩,但使有的墨彩因有多种色彩,使出了国画中“墨分五彩”的技法,达到了多彩的效果。描绘精细入微,神态栩栩如生。底书“大清宣统元年(1909年)湖南瓷业公司”款。 % ]6 m4 `# n& q/ `# l9 M6 p" F# d
! D/ G, L! T6 f$ i9 T 狐狸与鹅群是中外童话乐于表现的题材,著名《格林童话》中就有经典名篇《狐狸和鹅群》,说明一只狐狸在草地上遇到一群很肥的鹅,欲美餐一顿,无奈之下,鹅提出让其祈祷完了再吃他们,狐狸觉得煮熟的鸭子不会飞,便答应了鹅的请求,可“可是事到如今,它们还在不歇气地祈祷着呢”。在中国古代也有鹅与狐狸斗智的故事,唐代杜甫在《舟前小鹅儿》中曾写到“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但瓷瓶上的画面,似是根据儿歌中的绕口令而绘制的,即“东边一条河,西边一群鹅,鹅儿鹅儿唱着歌,一只狐狸来追鹅,鹅飞鹅跑跳下河”,诗中所述与画面完全相符。
' O3 k1 C2 {: J5 V( C
0 A0 I; X' z* ]" T “湖南瓷业公司”是清末民初洋务派人物、湘西凤凰人氏熊希龄从日本考察后于1906年创办的,旨在振兴民族工业,是湖南最早的近代企业之一,公司创烧的釉下五彩曾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醴陵瓷也因此驰名中外,其瓷业兴旺也一度超过景德镇。然因经营不善,公司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最后倒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