铚(zhì ):一种小镰刀,古时用以割禾 。《说文》:获禾短镰也。《小尔雅》:截颖谓之铚。《释名》:铚铚,断禾穗也。《诗•周颂•臣工》:奄观铚艾。5 W5 r# Y1 i. ?& z! F( I# R
, G+ w% k; |2 w$ t. N/ Z “铚”和“艾”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收获工具。有柄为艾,又作刈,即镰;大镰又称芟。无柄为铚,即后世爪镰,是由原始时代的石刀发展而来的。考古出土的青铜农器中也有镰和铚;镰是最早出现的青铜农器之一。但在夏、商、西周,尤其是夏、商,仍然大量使用石镰、石刀和蚌镰,春秋战国时石、蚌质刀镰的使用才显著衰落,但还时有发现,其中石刀是中原地区消失得最晚的一种石器。我们知道,收割用具用途较窄,使用时间较短,而需要量又很大;而且不是非用青铜不可的,在青铜还很珍贵的情况下,人们是不会大量使用它去铸造镰刀的。这就使得石质刀镰在相当时期内仍能广泛使用,而且使用期延续很长。(引自李根蟠的论文:青铜农具与耒耜——“虞、夏、商、西周、春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