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拜陶教第一教徒 于 2011-7-23 08:58 编辑
- E: c9 [# u- [ G) j
8 L. b5 p; b: ~2 R. I/ X中国的石狮子 ----天降福禄 辟除凶邪
# p8 X% T; y- n# d D: O; ^) g
1 {+ |" N( b4 ~' l% G: n
9 ?# V( N( @0 }9 g2 I4 v) z 在我国,从古至今,与狮子有关的雕塑与舞狮民俗,始终是非常流行的。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譬如宗庙、祠堂、陵墓、官衙、机关、学校、寺庙、宫观、宾馆、商店、博物馆、高宅深院等等的大门口,一般都会放置一对石狮子。年节庆典,舞狮,也是常有的节目。即使在国外,凡是有华侨聚居的唐人街,也几乎都有节庆之日舞狮子的习俗。因此,大多数人都自然地认为,这是咱们地地道道的习俗,甚至以为狮子也是咱中国固有的动物。其实,狮子乃是外来的动物,舞狮也非中土所固有。, h+ J! d, |; X* Y
1 f: ]) r8 ]" q8 e( T9 g7 ^0 l; u
狮子与老虎,虽然同属大型猫科动物,但它们的生态分布却互不相淆。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其分布区在地中海南岸,延伸于伊朗高原和印度西部,最北可达阿富汗。而老虎的分布,则是以中国为中心,北可达到俄国的远东地区,南可达到苏门答腊,西南可达西藏和印度半岛的东部和南部,最西可达格鲁吉亚。
" T1 w7 z, y2 Y* g" A1 J' e: C
+ G- c& i( R! ~+ k 狮子这种动物,中国人最早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最早提到狮子的先秦历史神话文献是《穆天子传》。这是西晋武帝太康二年今河南汲县魏襄王墓被盗时得到的一部古书。周穆王(公元前947—928年)曾西击犬戎,东征徐戎。此书的内容,就是演述他到西域游行、拜会西王母的故事。其中便提到这种相貌与老虎相似,但据说更为凶猛,能吃掉老虎和豹子的动物,当时叫“狻猊”。另外还有一种很古老,专讲古代训诂和名物知识的典籍,即《尔雅》。它也提到过这种叫“狻猊”的动物,说它是一种短毛的老虎。有明确记载的狮子进入中国的时间,是章和元年(公元87年)见《汉书·西域传》和《后汉书·章帝纪》。地域是月氏、安息等西域国家,特别是乌弋山离,即与老虎分布区最接近的阿富汗地区。其位置正当丝绸之路的南道出口,是狮子进口中国的必经之路。$ `3 ], q4 e% y' v8 p( a2 z$ |
; f3 U& Y, S7 _0 _2 U 当时,中国人感于狮子的威猛,还特意给它起了个中国自己的名字,叫“天禄(天降福禄)”和“辟邪(辟除凶邪)”。由此命名,我们不难看出,狮子的进入,对中国人的震撼和刺激,当是非常大的。因此,中国人对狮子的艺术化处理,一开始,就走了一条反常规的路子。即不是先写实,后夸张变形;而恰恰相反,是先夸张变形,后写实,再世俗化的中国式狮子的创作路子。这条路子历时2500年左右,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 Z7 V8 {, g0 w& L- ^: F( z
第一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期(或称狮虎合体的翼兽神化期)9 C0 I/ O/ F3 s% C
- G; L o; I/ E1 J
战国时期,中国人很少见过狮子,大多数只是听说过,而且认为是一种比老虎和豹子更厉害的动物。“短毛老虎”,便是那时的人们对狮子形象的认识。因此,在塑造它时,便自然以老虎为原型进行塑造了。而老虎被神化的形象,在当时就是虎身添翼。这样,狮子的形象,也自然就是翼虎加狮首了。这种有翼的狮首虎身神兽,名为“天禄、辟邪”。自战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地位十分突出,一直高度流行。其出土地点很多,今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都有发现。但时代较早的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即与西域相通的今甘陕晋冀四省。战国时期的天禄辟邪,材质主要是青铜。秦汉以降,金、玉、陶、石并用,尤以陵前大型纪念性石刻的体量高大、身躯伸张、气势魁伟而撼人心魄,具有空前绝后的艺术魅力。& Q' E! H! T6 l. R2 L6 k1 u
图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铜鸟首兽尊/ H1 u6 |$ k# A7 W1 E6 _
图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有翼神兽6 j( M4 ]2 k6 {: S& p- Q: E/ H
图三:西汉的翼兽器座(陶)
! O# o4 O6 @. D$ T4 W图四:西汉的狮首虎身翼兽(玉)7 g" K1 W# K1 x+ t2 t/ C
图五:东汉的狮首虎身翼兽器座$ L/ h9 [% z3 S% W4 a% \
图六:东汉神道石刻天禄辟邪(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 |+ y; v0 n" f. r
图七:东汉神道石刻天禄辟邪(陕西咸阳西郊出土)
, R5 Z1 _; l G6 L图八:南朝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西侧天禄辟邪36页
6 s* v$ l: P" F图九:南朝梁文帝北侧石刻天禄71页 D# a7 L1 R7 \$ D* W, T
图十:梁吴平忠王墓石刻辟邪117页 Q/ J( l) f4 t6 |! `, u( j
第二期:隋唐五代宋元期(或称佛教影响下的写实性狮化期)" s+ y* ?0 W. Z1 p! J. i( v
, F& [; b+ X5 V6 h
说其写实,当然是相对的。艺术的流变,从来就没有过能够截然分期的东西。中国的石狮创作,在东汉既有比较写实的东西。如东汉四川雅安点将台出土的辟邪插座,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石狮。就是比较典型的写实作品。& L" J4 O) a: l+ U0 a7 T$ C
图十一:东汉四川雅安点将台石狮
7 C1 l5 x2 }, X; [ N) {图十二: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石狮
3 f, u) \8 O& U! _. \7 r- J# y. {4 B, h- W R+ i# x" u# `
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传播融合,到隋唐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极其广泛而深入。佛教故事讲:佛陀骑着白象,由狮子开道,降生于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吉祥天地之间。并且他一落地便开口作狮子吼:“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佛教故事还说,佛所坐为狮子座,佛所卧为狮子榻,佛为人中狮子。《佛说太子瑞应经》谓:“佛初出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侍到门前,故狮子乃为护法者”。由此可见,狮子在佛教中的地位,在深受佛教影响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会对石狮的艺术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点,一方面表现在石狮子的创作数量上,几乎到了随处可见的程度。一方面表现在写实性的表现手法上。从而使石狮子的创作走出了“神化”的历史,开创了重写实、重结构、重气韵的“狮化”创作新局面。这种新型狮子的形体神韵特征,从如下数图中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感受。# p3 ~) I! N9 ?% W6 w$ f
图十三:隋河南洛阳含嘉殿石狮
. X8 q9 j( g, \9 h: [6 K M2 k4 ]5 S图十四:唐陕西咸阳顺陵石狮9 a! { D) E( \9 D% S
图十五:唐陕西咸阳乾陵石狮+ q5 o9 S, B0 y5 c2 K. c+ k( O
图十六:北宋河南巩义永定陵石狮
0 w9 q* ` j1 J% O7 i! p图十七:北宋河南巩义永裕陵石狮2 d: H( J. q. h9 l
+ s7 e& W# s4 p$ }2 r( q 第三期:明清民国至目前期(或称装饰繁缛的“宠物狗化”期)
" U+ }6 t2 m: o- L
) k: w9 a2 M: F/ E 中国人的精神结构,是儒道释三位一体的混合。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渴望、喜欢结局大团圆的自慰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切本来恶的、凶的、令人畏惧的、能给人造成伤害的东西,都会被逐渐改造成善的、温顺的、愿意亲近的、想象中能给人带来福音的艺术品。让她们充塞于自己的周围,以便对恶的东西眼不见心不乱。从而乐而忘忧地渡过自己的一生。这正是中国的石狮子最终被宠物狗化的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原因。这个“宠物狗化”的过程,我们从东汉四川(图11)山东(图12)的两例石狮子上已经看到了端倪。后经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这种“宠物狗化”的过程便彻底完成了。下举几例,以见一斑。
* e- p3 L0 G& A" P2 t* Z2 F图十八:四川绵竹蒋婉墓门狮
/ J9 s4 A5 e( N4 K3 | j3 h* E图十九:河南洛阳潞泽会馆门狮7 v; `3 w9 j8 d5 |6 V; W
图二十:北京日坛门狮6 L1 R& a+ l4 j/ }4 F8 Y4 e
三吉堂也藏有两对石狮,一对为南北朝时期的,一对为唐代的。请欣赏。9 g. K, S! \4 r/ h
图二十一:南北朝石狮4 u; R( y9 u+ X* a
图二十二:唐代石狮! x. G% B, K! z; I5 t7 q/ t6 T
“拜陶教”第一教徒于三吉堂
$ Q9 t7 ?4 U( I4 ^+ i 2008年10月18日
; u" `2 ~3 t! N$ q7 Q Q补注:《中原文物》1992年第4期郭太松《浅谈古代狮子造型艺术》,《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苏建《洛阳新获石辟邪的造型艺术与汉代石辟邪的分期》可供参考。
7 G' d$ T* w- A2 k8 o$ ~. U2010年1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