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沉积岩地区的地质旅行9 X/ D0 H5 T: D- w1 X$ y
一、地层是研究地质学的基础9 P' u1 v4 Z1 ?: V+ O2 E% B: ?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论,主要是研究地壳部分。而地壳则由各种岩石组成。所以,研究地质学的第一个对象,就必须跟岩石打交道。( o( F4 I( h- I& [' e5 ~0 J) C! J
比如我们在研究各种矿产资源跟某些地质情况发生哪些关系时,先得把赋存矿产的岩石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而且还需要进一步说明这许多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建立它们的纵剖面;同时,还要将与此相关而出露各地的岩层作同类同期的对比和归纳,即建立横剖面。; u' C5 \, c- C
由此看来,如果把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关系确立起来,那么,研究地质学的基础也可以说奠定了。比如要阐明某地地质构造的变动情况,研究某种矿产的形成年代及其展布情况,某地的沧海桑田的变迁等等,都有所依据了。: l# Q% ]7 Z. |% v! x- n" I
何谓地层?就广义的概念来说,地层不仅包括沉积岩层,而且应该包括由火成岩、变质岩所组成的岩层。不过,作为赋有相对年代次序的地层来说,沉积岩是主要的。火成岩与变质岩的年代的确定还得依靠与其相邻的沉积岩层的年代作间接的推断。由此可见,沉积岩层在地层领域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0 ?' M2 j @ {4 z$ i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地质旅行时对沉积岩层的注意,特别重要。作为基础地质的调查或研究,首先就得选择在沉积岩发育的地区开始,这是十分自然的事。具体地说,任何地质图、地质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的编制以及任何野外地质研究都是首先在查明当地沉积岩层的地质年代、性质、成因和产状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至于沉积矿产的普查,诸如石油、煤炭、水泥原料、陶瓷原料、建筑材料等等,更离不开沉积岩。因此,明确沉积岩区的地质旅行任务,是极为重要的。
5 M8 L j8 q' Y2 y- e+ d, G* ` 二、研究沉积岩的基本要求. q1 M& S `* K! M' ~, H
(1 )沉积岩系的岩层层序:沉积岩既然是成层的,各层形成的次序必然有先后关系,因此先得清理其层序。
8 e" w" G2 p0 e9 m7 q# n- F5 Q 层序的先后关系,在岩层没有发生剧烈变动的情形下,凡位于下面的先形成,位于上面的后形成,即服从“下早上晚”的地层层序律。按照这条定律,水平岩层,倾角不大的单向倾斜岩层,很容易划分出上下层序(图4.1 )。但是,当地层直立、或者因构造剧烈变动使岩层上下关系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又怎样判别其层序呢?这里,就需要运用一些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了。大致有以下常用的几项:; g# ^7 @9 W; y) P& J$ ^
①序粒层理 又称粒级层理,或递变层。每一单层的沉积岩层,由底到顶,沉积过程中的颗粒大小,总是由粗逐渐变细,例如由粗砂质递变为细砂质,甚至到泥质。而相邻的两粒级层之间,由于下层的顶面常受到冲刷,因而在粒度上或成分上,显示出截然突变。根据粒级层的这种下粗上细的递变特征,可以识别其顶底关系,恢复地层的原先面貌(图4.2 )。
8 {0 @3 A+ x. q0 j% } ②交错层理 它是在一个单层中出现与主层理呈斜交的层纹构造,此层纹在顶部与主层理呈大角度斜交;其底部的层纹则收敛变缓,与主层理以小角度相切。因此,根据其“顶部角大,底部角小”的原则辨识地层之顶底(图4.3 )。
Y! }( U. W0 ?+ l ③波痕 我们在海滩、湖滨、江边的沙滩或泥质沙滩上经常看到水波涤荡留下的起伏痕迹。当其埋藏成岩以后,在岩层的顶面上也能留存此种特征,一旦暴露地面,即见尖棱突起的波峰和圆弧下凹的波谷间换组成的图案。如其尖棱朝上,即指示岩层顶部所在。波痕常见于砂岩、粉砂岩、泥岩中(图4.4 )。
, ^1 @* c' P* p7 W; R8 u4 \. i ④泥裂 又称干裂。我们在一些干旱的水田表面曾经看到过,就是那些不规则的多边形裂块,尤其可注意的是这些裂缝与地面垂直,裂隙作楔状,上宽下窄。地层中的某些岩层也有这种干裂现象保存,它们成为岩层时,缝隙则被泥沙充填,充填物的形态也作楔形,据这些特征,可以辨认其顶底关系(图4.5 )。
/ }% j# I4 \8 V8 F, E* ~3 _: J ⑤雨痕与冰雹痕 当沉积物半干而尚未固结时,如遇暴雨或冰雹的猛烈打击,即在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面留下圆形或椭圆形的凹坑,待沉积物固结为岩层后,此类凹坑即留下痕迹,借此可以辨认地层的顶底(图4.6 )。/ o6 Z% h2 K$ g( n' M- Z
⑥冲刷面 当岩层沉积后,有时露出水面,或在水下被水流冲刷,使其层面上造成凹凸不平的不规则面,其上再沉积的岩层往往显示出序粒层理。据此可辨认地层的顶底。/ D0 _. V3 ^4 I8 @2 t1 q. ~
⑦化石的生长和保存状况 若干固着生长的动植物,如树木、珊瑚之类,向上生长,主干与地层层面垂直,顶底位置也与岩层的顶底一致。大部分叠层石的生长方向也与层面垂直,其层纹的凸起部分总是朝向层面的顶部。软体动物的贝壳,往往以其凸面朝上是最稳定的埋藏状态,借此也可识别地层的顶底关系(图4.7 )。+ _! u, I* E v( w0 l. H' {) @
(2 )各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在确定沉积岩系各地层层序的同时,还应确定其相对地质年代,可为本区建立系统的地层表作准备(图4.8 )。这项最关键的工作就是采集化石,借此鉴定地质年代。当然,化石的保存不可能每一地层都能发现,因此,有经验的地质工作者,要善于找寻化石的埋藏地。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以下几种情况容易获得化石,应注意发掘:
' Z! B1 f* @# r6 I ①当你打下一块新鲜的碎屑状结构的石灰岩层破碎面,用放大镜细看,这些碎屑往往是由大量的古代生物的残骸组成,有时也能见到某些个体细小而比较完整的形体混杂其中(图4.9 )。
. P4 a0 S; o* Q/ `4 o5 _2 ]- @( w( G ②岩石性质发生改变的层位上,因为岩性(如成分、颜色、组织结构等)的改变,也就意味着沉积环境的改变,在此情景下,生物极易造成大批死亡,因而化石也就比较集中。
; D- A6 _ l: `' r, d7 Y' K. O ③若干泥质灰岩或泥灰岩层的结核内,也往往包裹着化石。因为含结核的岩层一般形成于浅水动荡的环境中,生物死亡以后,在水波搅动的情况下,使生物遗体周围的泥质凝聚汇集起来,终于胶结成结核,所以在野外遇到此种岩层的结核,可及时打开获得形态比较完整的化石。例如在浙江、江西一带上奥陶统黄泥岗组内的泥灰质结核团块内,常能找到相当美丽的三叶虫化石。
0 v) d) y1 O( Y! ^: K) R- i$ L% b ④深色的灰岩或页岩中也往往有较多的化石埋藏。因为深色的岩层反映出其成岩的沉积环境富含有机质,各类生物最喜欢来此聚居生活,一旦环境突变,生物无法适应,集群死亡,就成为丰富的化石群落而埋藏于此。
F3 ], i+ H+ @3 L- s 反过来,根据我们的野外工作经验,在下列几种岩层内很少发现化石,或保存不佳。
, ?: n8 T/ S! p, n; \ ①红色粗砂岩或砾岩层,岩石多在气候干燥环境里形成,那里缺少生物,化石自然贫乏。即使偶而保存化石,由于岩石粗糙,化石上微细的特征(比如叶脉、壳外纹饰)无法烙印保存下来。所以,往往能见到一些化石的迹象,却很难鉴定其属种名称了。5 j t/ B3 Z- \4 ?, I% G3 y
②厚层、致密、岩性均匀的坚硬砂质岩石也缺乏化石。因为这类岩石的形成环境是处于长期缺少有机质的情况,生物也就很少了。; q+ j7 f$ j' w u2 Z
③质地匀称、岩性一致的厚度很大的石灰岩层,或很薄的石灰岩层中也缺乏化石保存,这类岩层的成因主要是化学因素,很少是生物因素,也就是说,沉积环境中缺少生物活动,所以化石贫乏了。
/ a7 S8 {' ]' N$ L9 |: D8 g ④发生变质作用的岩层,缺少化石,因为变质作用是在强大的压力和很高的温度下进行的,使原来的岩石发生化学或物理的变化,比如“重结晶作用”,就把原先即使保存下来的化石也投入“熔炉”,自然化石也就见不到了。最明显的例子,如远离侵入体的石灰岩,化石密集,而邻近侵入体的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化石早就消失了。
. V2 ]3 D9 u1 O7 y4 j' Y5 s3 P ⑤某些盐类矿物,诸如白云石、硫化物、卤化物高度集中的岩层里,也缺乏化石。因为形成此类矿物的环境具有“毒性污染”作用,不宜生物生长,所以化石也就极少了。
. z: P2 X1 s0 z5 t0 W1 F 不管怎样,在野外一旦遇上化石碎片,即应大力搜索,当查明某一含化石的单层时,哪怕厚度极薄,也应认准此层,顺藤摸瓜,及时发掘,扩大成果。经初步研究以后,就要在野外记录本上将化石分布的特征、属种的成分、生态性质以及保存情况等都作简要的记述,作备忘之用。
, A, B6 z p) v* j% W9 s 在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化石属种名称的当场鉴定,一般可以查阅随身携带的《化石手册》之类,对照图版及文字描述作初步的辨认,往往能鉴定到属的名称也就不错了。不过,有意识的地质旅行,在小分队的成员中,最好能吸收古生物工作者参加(特别在沉积岩地区穿行路线时),以便及时处理。
) }7 w: |) B5 ^, x 当然,鉴定化石属种的名称的最主要目的是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属什么纪、什么统,能说出组的名称来就更好了。
, m) v% J7 U4 e$ h& o 当在一系列岩层中的某一两层找到化石,并能确定其所归属的地质年代以后,就可以按层序的上下关系,推测其他地层的地质年代,建立地层层序了。
! d0 Y1 s3 S; N5 N; F8 o$ ~6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