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7 15: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
- C& p. e( Q8 E5 N, R4 D7 x/ o' w% a' q+ d) h4 J
赤峰地区史前文化博大精神,内涵丰富,从何处着手研究呢?席永杰教授独研溪径,从公益和科技水平发展上来研究其社会形态等诸多文化现象。1 t8 p# Z1 D+ d) |0 W
* c" z# C7 k% L- s' G# w 精美的红山文化玉器群,每件作品无不透闪着古代人类非凡的智慧。其中,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中华先民最早琢制的玉蚕——红山文化玉蚕雕刻精美,有纵横钻孔。这是如何琢制的呢?5 z# p$ K+ \! M, B/ X
0 c; a9 v! v+ s% N
席永杰教授介绍,对于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的研究,多年来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一直是从理论到书本,有些还处在臆测阶段。玉器线切割技术,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曾做过实验,但没有发表正式的实验报告;玉器钻孔技术,还没有见到过正式报告。席永杰教授认为,有必要对玉器线切割技术和钻孔技术进行实验,以探讨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的工艺水平。7 i0 v j0 m6 ]) V, h7 x
* } x' |2 s: U* M1 i/ B4 S7 F
2008年5月11日上午,席永杰教授和有关研究人员做了玉器线切割技术和钻孔技术实验。实验证明线切割技术是项成熟的玉器工艺制作技术,通过砂绳解玉,切割玦口,其玦口切面呈现的是弧线波浪状,而用现代金属工具加工的玉器,切面则不见波浪状态。砂绳线切割技术所做玉器玦口与古人制作玉器玦口形态完全吻合。3 B* V1 `" W$ Y
' q$ y1 b( L" M. ~1 V 在做玉器钻孔技术实验时,是将玉料固定在操作台上,将掺水的“解玉砂”放到已确定的钻孔点,手动钻的钻头放到钻孔点处的“解玉砂”上,接着操作手动钻开始钻孔。钻孔175分时孔壁螺旋纹十分明显,孔深为20毫米,与红山文化玉器钻孔形态吻合。
6 L+ X' W& A4 ?
, N. A6 g; F" _ 实验成功后,席永杰教授与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赤峰学院历史系副主任张国强教授共同完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线切割、钻孔技术实验报告》,在《北方文物》2009年1期刊发。
9 K% a& F) T: B& ^7 P1 ^8 F
1 Q1 w) L" O- ]: v% N5 P+ t! K6 X2 P 揭开8000年前骨笛的谜底
8 l3 [% Q2 C6 ]- V. R. h' H/ H# R8 g0 S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源头。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一枚有五个孔的禽类骨骼(长18厘米),起初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大部分人认为它是打猎用“骨哨”,一直存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库。
^: G: l( l7 o* Y; Q, ~) `
d) H, [0 N" Q+ |+ M" s* j 2008年8月,席永杰教授提出,这支五孔的“骨哨”可能是骨笛,应当拿回来研究。经过申请,今年将骨笛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借回来。骨笛取回后,席永杰教授委托有关专家通过技术手段对骨笛进行了复原修补。经鉴定,这支骨笛是由东北地区一种常见的禽类动物“猫头鹰”的骨骼制成。席永杰教授请赤峰市竹笛研究会会长杨国庆演奏——8000年前的骨笛奏出悠扬的《草原牧歌》。杨国庆得出结论:骨笛有7个音级,与现在的7声调式轻音乐音节的结构是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