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2-1-21 02:51 编辑 . I1 O2 x8 T6 @. B
- } s+ F0 y0 y: p# x
艺术品拍卖会不是竞技场 现在中国的收藏家,100个里只有不到10个人收藏的东西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剩下的90个人,不是买到赝品,就是买到“装饰性”和“学术性”的藏品,投资价值几乎没有" [; q4 R, s2 p t6 K. `7 F- Y+ `
《望东方周刊》记者米艾尼 | 北京报道
8 J4 b+ \2 Z+ t- _1 e! ^ “四不像”---这是66岁的台湾收藏家徐政夫对自己30年收藏经历调侃式的总结。
" A6 [0 K1 C2 _/ U9 d 上世纪60年代,台湾有一批文学家和导演发起了“乡土运动”,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充满着“复古”和“ 怀旧”情调,知识分子中间弥漫着怀旧、复古热潮。
. ` ^& P3 L2 @# J# t 当时的徐政夫是一所大学的教书匠,受到“乡土运动”的影响,他对台湾原住民文化很入迷,开始收藏与之相关的艺术品、手工艺品。1 o, h+ n* d& |
当经营百货公司、同样对收藏很感兴趣的蔡辰洋邀请他负责筹办“寒舍”---台湾第一家大型古董店的时候,爱好和独特的商业敏感,让他嗅出了一个收藏“大时代”在台湾即将到来的气息。2 |2 i* M n" V" e& s
90年代初的“寒舍”,玉器、书画、瓷器⋯⋯什么都有,可以说是台湾最大的古董店。当时知识阶层和上层社会的人,如果没去过寒舍,都会被笑话没有水准,不够时尚。
' y W9 _: K' m2 M* ?3 h 而徐政夫与大陆收藏界打交道,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a( K$ F! m8 r" \' }) ]$ b
2008年,徐政夫的观想艺术中心在北京成立。30年的艺术品投资经验,让他成为大陆企业家的艺术品投资“经纪人”;学者的背景,使他和大陆文物界专家的关系非同一般;拥有价值过亿的收藏品,也让他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的策展人、供货商和座上宾。
6 k2 o' G8 ~0 F; z. A0 W( j 正是这种收藏家、学者、经纪人和策展人重叠的“四不像”身份,让他对两岸以及国际艺术品市场,能够冷静地对比和分析。他把当下中国的这股收藏热,称为收藏业“热烈竞争”的繁荣。
; m% p$ k- N }( R9 ] 中低档的收藏品是最易破碎的泡沫
: h: w! P) ^. O& L/ @4 X+ E+ J: \ 《望东方周刊》:现在大陆的艺术品收藏和投资非常热,在大陆收藏家中,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认识上的误区?5 s) i6 U/ ?& I$ Q. A' y4 @$ k, a: F4 u
徐政夫:首先,我把购买艺术品分为投资和收藏两种形态,大陆和台湾最大的区别,就是投资大于收藏。收藏分三种类别:学术类的、装饰类的和艺术类的。如果要用收藏品投资,只能投资到艺术类的收藏品中,而什么是艺术品,这是需要鉴定的。/ [1 k+ ]9 }1 H: g" X$ R
曾有很多大陆的收藏家请我到家里去“喝茶”,其实就是让我去欣赏藏品。但是我很少应约,并不是没时间,而是实在“不忍心”揭穿。现在中国的收藏家,100个里只有不到10个人收藏的东西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剩下的90个人,不是买到赝品,就是买到“装饰性”和“学术性”的藏品,投资价值几乎没有。4 [( p# s, K- @" J4 V, L' L
“学术类”的藏品,就是在考古中发现的,类似于史前陶器和北京猿人骨头之类,有学术价值但是不美观的东西,“学术有价值,市场无价格”。# P' y9 ^* G& `7 W
“装饰性”的藏品就是类似于山西家具、徽州砖雕、木制门窗、民窑瓷器、奇石等等,可以放在家里做摆设,美化环境,但是不要希望它能赚钱。+ q) e) r# x- Y4 P
值得投资的收藏品有一个共同点:人见人爱。现在许多专家把投资收藏品说得很复杂,其实最核心的要看它是否有足够的艺术性。 唯有艺术品才能可长可贵,毕加索、梵高如此;张大千、齐白石如此;青花瓷、珐琅彩如此;商周铜器、北魏石刻亦如此。
3 H, Q- U3 p6 i+ u, _ 《望东方周刊》:大陆的拍卖会中,越来越多的藏品拍到亿元天价,这是否标志着收藏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是否有泡沫存在?4 v9 K: L& z) F, Z
徐政夫:真正的艺术品,不管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都很贵。当代名家的画作,一张也要几千万,古董卖到上亿元也就不算奇怪了。
4 Q; g) e' u% k- y+ B4 J9 W( W 1990年左右,台湾的收藏非常热,当时有很多人买古董、买艺术品、买油画,已经可以转手卖到上千万。因为当时大陆很多文物流到港澳、欧美、日本,我们也从欧美购买。所以90年代台湾成了中国文物的重要集散地。现在,台湾由买方变成了卖方市场,成了供给方,很多收藏家赚了大钱,因为大陆对收藏品的需求量太大了。/ S* S7 l5 F% t! M* ^, q
从世界范围来说,什么地方收藏力量大,经济实力雄厚,就会成为文物和艺术市场的中心。90年代时,世界文物中心在英国伦敦;2000年后转移到美国纽约;再经过四五年转到了香港;现在世界上拍卖量最大的地方是北京。3 s2 N" j) s# w4 P6 G/ S5 Y
从拍卖量来讲,中国已经是世界文物中心了,但是从影响力来说,还没有成为核心。我们很少召开世界性的博览会,中国的拍卖行还没有能力去纽约开拍卖会,我们依然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繁荣”,远没有完成国际化的过程。 k0 g* a# U" P7 s. S
现在大陆收藏家更偏重于投资和保值,这种情况下,艺术品的价格就受到经济起伏的极大影响。投资性的收藏越多,收藏市场的变化就越大。一个人买了2亿元的藏品,当经济出现问题,他就要抛售,这会造成收藏市场供需的不稳定。投资收藏的人越多,经济不稳定时,泡沫风险就越大。
8 J- j! V6 k0 x8 K- i( r' R 另外,艺术品投资应该是世界性的,你买的东西,必须是各国收藏家都趋之若鹜的。但现实是,在国外的拍卖会上,你会看到为一件拍品争抢的都是中国人自己,外国人不感兴趣,这就不是国际性的投资,所以风险就很大。外国人看重铜器、三彩、雕塑、佛像,而中国人喜欢买名画、宫廷御用品、犀角玉器。8 {7 C: G' C ]6 U
不管是否有泡沫,最好的方法就是买真正有艺术价值的、重要的藏品,即使遇到金融风暴,几年过去,真正好的作品价格还是会涨回来。如果大势衰退,第一个受影响的都是中低档的东西,高端藏品至少是保值的。
1 `* v$ }2 }# s* O0 A 买当代艺术品不是投资,是投机
X- K' m6 U' U' H- r( c 《望东方周刊》:近5年来,当代艺术品投资经历了从繁荣到萧条的过程,这是否对现在的古董热有提示性作用,当代艺术品的投资功能是否不如古董有前景?
! e: K& o! P8 P, g 徐政夫:1999年,我就开始到大陆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实际上,2004年油画的兴起,跟我也有一点关系。2004年以前,只有嘉德华成两家大陆拍卖行拍卖油画,都是惨淡经营,让他们真正活起来的,其实是2004年上海保利与北京翰海加入拍卖当代艺术品的那一波热潮。( c4 Q9 I7 i! `- T( C. F
2003年秋天,中国水墨画出现了大崩盘,100万的藏品,仅仅半年时间,价格就掉到了40万左右。当时我投资了上海保利和北京翰海两家大陆拍卖公司的油画部门,在2004年秋天,我从台湾带了很多当代油画进大陆,进行了两次拍卖---在上海的保利拍卖会,一件作品拍到6000多万;在北京的翰海拍卖会,一件作品拍了7000多万。当代艺术品投资一下子就火了。: m5 I7 ?8 L" Q8 O: s
对大陆的拍卖市场来说,2004年的秋拍是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当代油画价格开始狂飙,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古董行情相似。还记得现在一幅至少5000万的曾梵志的作品,当时仅以25万拍出。
1 {' @. d( c3 h1 p4 t' ?% Y 其实那个时候,我只是想知道大陆喜欢谁的画,两年之内,吴冠中、林风眠等一线画家的画因为艺术性,刘野、周春芽、曾梵志、刘小东等当代艺术家因为创意高强脱颖而出,一直到现在,他们的画也非常值钱。同时也有热昏了头的,一幅作品三年涨50倍甚至100倍,画家一夜暴富,而购买这些画作的收藏家后来全被套住。9 o0 e3 ~/ ]4 H6 a" j% m
收藏这个行业,兴在百业前,也衰在百业前。2008年金融风暴前,我就劝诫一些画家,赚的钱不要乱花,结果很多人不听,现在穷得连画室也不能做了。在经济不景气的阶段,很多人才会对艺术市场进行“盘整”,也就是过滤,才会理性看待作品真正的含金量。4 ~0 t6 |! k; T* f3 ?4 ^
买古董是投资,只要买的是对的,就很安全。但正因为它是已经盖棺定论的,信息很透明,所以想用它做短线投资,买进卖出赚大钱,是不容易的,比较适合长期投资。
k H2 k' S6 U# n+ `0 z# w 投资当代艺术品是投机,如果碰对了,可以翻几十倍上百倍的价钱。但是买对了也不简单,是一个大学问。, Y: S) R* U7 G& p( m0 C6 j
拍卖场不能是嘉年华或竞技场4 l, P* h8 S' w* Y
《望东方周刊》:近年来,各种拍卖会在大陆很多,而且场面都非常火爆,这是不是好现象?
! Z4 S/ Y& Y) |% n" q) g 徐政夫:现在的拍卖会上,这种你争我抢的繁荣,其实是一种不规范、不成熟的表现。
3 E" U% d t: x4 F: I 大陆的拍卖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现场规模巨大,很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像是竞技场,又像是嘉年华。
8 d0 M! _! ?3 S/ L9 R 拍卖会似乎是表现个人魄力的机会,甚至很多人是几个朋友一起来,相互撑面子。这种现象在国外比较少。我在英国伦敦参加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拍卖场很小,顶多坐80个人。纽约的拍卖场,通常只有五六十个座位。而且参加拍卖会的都是熟人。
* K7 P8 a! ?% n6 i" O v 西方一些收藏者买东西不会自己到现场去买,都是请经纪人,而经纪人之间基本都认识,所以没有太多争抢,甚至在拍卖会前大家都已经沟通好了,谁拍哪个,这样反而给雇主省了钱。我们的拍卖会,都是企业家或者收藏家“御驾亲征”,参加拍卖的时候热血沸腾,但是其实并不太懂行。不知道图册和实物的差别,它在世界上的数量和稀有程度,无法正确估算投资价值。3 x" q& _9 I+ e+ T0 r8 R$ K
另外,在国外,经纪人必须是一个诚实、专业、有经验的人。这就避免了很多买假的情况,而且在国外收藏品投资都是隐型投资,这对收藏者来说是一种保护,风险最小,不会有舆论压力。在大陆,很多企业家以自己或者自己企业的名义去拍得某件藏品,过几年再卖出的时候,会有人猜测是否该企业遇到财务困难,这对企业是很大的几害。
. S) }7 O0 ?$ M 现在大陆的艺术品经纪人制度没有建立,这个市场上大部分都是非专业的爱好者或者纯粹的投资者,其实大陆很需要好的艺术品经纪人,为藏家做规划,不管是做博物馆,还是用于投资,可以避免买假和盲目投资的几率。
- D$ l z' v. {" F3 z 收藏已经变成资本市场
l& I$ g2 u2 h 《望东方周刊》:现在大陆的收藏市场,“假拍”和“拍假”的现象很多,这是否是收藏的必经阶段,是否有规范市场的有效方法?: M7 ~; _( V% X3 D( ~$ \- X
徐政夫:大陆目前的收藏交易市场比较混乱,伦理道德没有建立好,卖的人和买的人心态都有问题。+ h& w0 u: |9 b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卖的总比买的精。”卖家总有一套说辞,让你上当。而现在大陆法律并未对此进行规范,法律的制衡作用是没有的,只能靠自律。
* c) r, A% L" Z 买东西的人,要有品位,有理智,不要想着一夜暴富或者占便宜。现在市场有两个特征,以前卖古董可以开张吃半年,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小资本投入也不能做收藏。收藏已经变成资本市场,古董商和画廊,没钱的人难开好店。专家也要有真才实学,不能不懂装懂,这几个因素都达成了,市场才能规范。
; Z6 y3 ]% |6 G; s/ A7 {1 W0 R, t 其实,大陆的收藏还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
+ Z* h( x! X7 f8 ]# P# x0 d 现在大陆拍卖公司实在是太多了。这跟收藏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我们毕竟只有20年的发展经历。目前已经有几家信誉比较好的拍卖公司,他们要慢慢积累口碑和可信度,这需要时间。小的拍卖公司也要慢慢被越来越规范的市场淘汰掉。将来会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慢慢形成理性稳定的行业规则。
/ `1 K% I {, d% I9 K' I" ` }* [ 西方已经有300多年成熟的收藏市场管理经验,我个人比较欣赏英国对收藏市场的规范方法。不是说在英国假货不存在,而是分级非常鲜明。现在在大陆,不管你是在潘家园还是在古玩城,甚至在拍卖公司,买到的东西都不能确定其真假。( ]! D+ z' a3 H! E( u, n
英国的收藏市场分为三级,最低一级是跳蚤市场,这里只卖旧货,不管真假,价格都在3英镑到5英镑之间;比较好的一部分,进到相当于我们的“古玩城”的地方,在那里大概有80%都是真货,当然价钱也比较高,这是第二级;最高一级就是古董店,多是大古董商或者知名藏家开的,大多都有上百年历史,是名牌店。里面卖的东西,很多都是皇族用品,有的店门口还有皇冠标志。这里面的藏品,摆出来的可能不到20件,但件件是精品,价格可能比拍卖行还高。在这里不太可能买到假货,店员或者店长会给你亲自解释,这些人或者是学者,或者就是收藏家本人。所以,在英国有些收藏家根本不去拍卖场,把一切收藏的事都委托给古董店去办。0 R! t& u# A B, O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家真正的古董店,这需要经验积累、人脉,没有三五个亿的资金,不在圈内混出名气和信誉度,是没法做成的。将来只有靠好的中国藏家来开好店,其实,在北京的琉璃厂、南京的秦淮河早就有过这段辉煌繁华的日子,只是好像我们都忘了4 |' p, Y4 B6 b+ c; ^, I0 P#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