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质年代简表
& {& K k( x8 g# N
0 |1 k7 |4 ]( F4 R- ~$ c( c时代、地层单位及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 开始繁殖时期 | 主要化石门类 | 代(界) | 纪 (系) | 时代间距 | 距今年龄 | 植物 | 动物 | 新生代 K Z | 第四纪 Q | 2—3 | 0.01 | 7 s& X7 a, D* x$ m3 N
2 l- A; r3 i. l3 L4 U+ }) k7 v6 z9 O+ F+ v$ @
被子植物 4 G' x1 Y( X( [% o
0 m2 |3 d8 V8 P* M* E% V3 B* V
裸子植物
Q3 ^1 S$ w- I+ d! I/ p
- \% h! T( C( U5 B. {4 S! Q$ f$ R; W C+ g( N3 f
7 g5 C: w4 @8 w$ b8 I- Z
陆生孢子植物 高级藻类出现
$ B4 J F& d0 \- G ]2 L5 z9 e6 L真核生物出现(绿藻) | 古人类出现
2 A( N) j9 v6 e" X0 |! l( j+ X- V4 o哺乳动物出现 X' Y, z* a9 A3 w5 b3 y, U
$ i3 m1 d+ \# o, {/ a
爬行动物出现
$ u6 D4 N" K1 l) K. k4 w
" q7 W1 s% m+ c! W, \两栖动物出现 鱼类出现 7 ]+ W' i- @+ `
7 I. q/ j) @# M% D" |# y硬壳动物出现 裸露动物出现 多细胞动物出现 | 被子植物;哺乳动物及人类。 | 第三纪 R | 晚第三纪 N | 7—8 | 2—3 | 被子植物;哺乳动物及蝙蝠类、鲸类;有孔虫,软体,六射珊瑚、淡水介形类。 | + w$ i% r& \+ q* r e/ M) P
| 5 | 早第三纪 E | 15 | 25 | 20 | 40 | 10 | 60 | 中生代 M Z | 白垩纪 K | 70 | 70 | 昆虫、爬行类极盛;淡水鱼类、菊石、箭石、有孔虫 | 侏罗纪 J | 55 | 140 | 苏铁、松柏、本内苏铁及蕨类;爬行类;菊石类、 | 三叠纪 T | 35 | 195 | 苏铁及蕨类、木 等;鱼类、爬行类;出现恐龙。 | 古生代 P Z | 晚古生代 P Z2 | 二叠纪 P | 50 | 230 | 石松类、有节类、真蕨,种子蕨;两栖类;珊瑚、腕足类、菊石。 | 石炭纪 C | 70 | 280 | 0 f# d; f% i `/ y7 z$ C
| 泥盆纪 D | 50 | 350 | 1 H5 E7 `8 D. q; }
| 早石生代 P Z1 | 志留纪 S | 40 | 400 | 珊瑚、层孔虫;软体动物,以笔石、腕足、珊瑚为标准。 | 奥陶纪 O | 60 | 440 | 笔石、鹦鹉螺类、三叶虫、牙形刺。 | 寒武纪 ∈ | 100 | 500 | 元古代(宙) P t | 晚 P t3 | 震旦纪 Z | 200 | 600 | 三叶虫为主及古杯类、小壳类化石。 | 青白口纪 Qb | 200 | 800 | 菌藻类,小母动物,蠕形动物。 | 中 P t2 | 蓟县纪 Jx | 800 | 1000(900) | 菌藻,古藻类(叠层石)等。 | 长城纪 Ch | 1800(1600) | R% R5 K5 ]& B% O' Z* p
| 早 P t1 | ! @. P# ?' h$ b5 V' _5 m! j( h0 N
| 700 | 2600 | . ^6 h( E7 e. J# T; p
| 太古代(宙) Ar |
, [3 {4 A7 y+ V6 w2 e7 A- x+ Y | 1300 | 3800 |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藻类)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
/ k2 U+ Q3 {3 g& } | ( }/ I4 [4 o: |; j1 u" [6 E
|
; T5 h- X& h/ e( V9 _& B3 |1 y8 d1 b( Z
4 Y) n: @( F1 X" b" d! S0 _1 M1 }9 Z* A7 u
3 c( j9 N9 h" i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