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2 10: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铜镞
4 F: j8 Q3 o* Q) {% Q
! F1 W2 r) |0 W" m% Y, A 青铜镞是中国古镞序列中的重要成员,在矢镞发展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脱胎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镞、骨镞,传承于后世的铁镞,承前启后,是古镞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青铜镞以其铸造精良,形制复杂多样,功能齐备著称于世。就形制而言,它涵盖了箭镞的基本型制。
9 n4 K! k5 n0 b3 h3 q5 V
8 O, r9 W8 A1 u: j, X# C 目前所见到关于青铜镞较早的实物资料是2000年11月在青海省乐都柳湾齐家文化/马厂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枚青铜镞。该镞长3.4、宽1.5厘米,形制为双翼倒须式,刃缘扁薄均匀呈弧形,整体形似扁铲。两翼后掠形成倒须,前锋呈弧形,中部起脊从铤部向前延长至全镞的三分之二处,未及前锋,扁平铤。经专家分析,此镞经锻造而成。其形制清楚地折射出石、骨镞的身影,同时已具备了商早期双翼倒须式青铜镞的雏形。
+ g, e) B, r! M! a* w/ J$ E! y" |
自商代始,青铜镞登上战争的历史舞台,经历了相当长铜石镞并用时期后,逐步确立了在箭镞中的主导地位。进入春秋战国,战争频仍,青铜镞得到空前的发展,制作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在西汉早期闪耀了短暂的光辉后逐步为铁镞所取代,前后经历了近千年战争洗礼。可以说,青铜镞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历程几乎贯穿了整个奴隶制社会。
, g4 o8 @# v' @" C0 Z
) }5 L, J+ u$ b/ z0 f 战国后期至汉初,铁被用于兵器制造,青铜镞的生产逐渐减少。作为铸造技术创新,铜铁复合铸造技术也被应用于箭镞制造,战国中晚期陆续出现了青铜镞体与铁铤合铸的新式箭镞,从而形成这一时期矢镞的显著特征。* k5 t1 V- } j5 X* k M- y1 U$ z
8 g* s+ j3 h" J2 U a4 k
中国青铜镞造型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即由最初镞脊扁平的双翼式变为三翼式,进而由三翼式发展成三棱形,最后又由三棱形改进为刃缘扁薄锋利的三翼式。这是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也是青铜镞主流型式最终形成各自时代特征的过程。* t1 w* B* ]0 s6 E7 r
" [7 D9 {, {2 K- n" C6 B/ @ 镞铤与箭杆安装习惯在地域间存在的差异形成了青铜镞两铤一銎三大主要类别,即圆铤镞、扁铤镞和有銎镞,其中,有銎镞又含凹铤镞。圆铤镞曾在中原地区大量铸造和广泛使用,是典型的中原式箭镞。而扁铤镞和有銎镞在北方鄂尔多斯及其相邻地区有较多发现,所以人们常将这后两种青铜镞称为鄂尔多斯式镞。田广金、郭素新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一书中对中原式镞与鄂尔多斯式镞进行了缜密的比较分析,这样论述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原式箭镞对鄂尔多斯式箭镞的造型变化有过很深的影响,但是鄂尔多斯式箭镞仍有区别于中原式箭镞的鲜明特征。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交战双方的接触,鄂尔多斯式箭镞也曾或多或少地影响过中原式箭镞的发展。
+ F" ]# U. f U4 N& Q, @2 @$ a
, F) u0 w6 a7 e& K$ k# d) X" I 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铸造技术的提高,箭镞被赋予更多功能,促使青铜镞造型呈多样性变化,例如在毒箭镞上铸出填塞毒药的药眼;用于施放有毒烟气的烟球箭镞上有填充毒药的筐;实施火攻的箭镞翼上留有拴系燃烧物的穿孔;射马箭的镞体上往往铸有扎马钉。更有带风孔的鸣镝,袖珍锋利的袖箭镞,无锋尖的演射镞,错金属的礼仪镞等等,形式多样,不胜枚举。
$ D9 d" W3 `+ [: p& k& g, k: e0 T; Q! z
辽代在大量使用铁镞的同时,也制造出工艺精湛的青铜鸣镝和礼仪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