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鱼形石器考证 # V, Y. G- B! v! f2 }
8 ]" ]' V6 r9 z, q6 c$ w 家父戎马二十余载,从东北至北京,经湖南回阜阳,辗转几万里。自四十余年前东北朝鲜友人赠家父天池唇石起,家父热衷玩石。我自幼受其熏陶,转而收集远古石器,近十余年来共收集新旧石器两百余件。今有新石器时代鱼形石器三件,两件石质,产于北京怀柔;另一件是和田玉青白质,产于新疆昆仑山脉。我得前者五年有余,原本不在意,以为是天然鱼形奇石,得后者时,当时即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后两者对比,顿有霍然开朗之感觉。我研究三者一年有余,今略有心得,愿于大家交流,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 T; ?* D/ ~/ B. S! {% K6 [
鱼形石器,应源于母氏社会或更早。鱼形应是当时女阴的崇拜图形,以鱼为女阴崇拜物,为我国大量出土文物所证明。年代较久远的,例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大量陶器,辽宁阜新出土的绿松石鱼形坠,浙江余杭反山墓葬出土的白玉鱼………等等。这是因为鱼形,特别是双鱼和女阴十分相似;另一方面,鱼的繁殖力很强,原始人类以此寄托人丁兴旺的美好希望。同时,这种崇拜物的出现也是和原始人类的渔业生产发展是分不开的。 % M2 n! W) O( @7 K$ D# E" [
我所收集的三件鱼形石器,前两件石质的,因发现于十余米河床底下,其表面有轻微冲蚀小孔现象(从侧面反映年代之久)其形质大,右手握较顺,其头部略尖圆,应为砸击之用。尾部宽圆而薄,略呈扇形。从力学角度来看,应为前部较细、重;后部宽而轻,便于砸击。从美学来讲。把美观和实用结合一起,崇尚女阴,崇尚鱼形以把宗教崇拜和生产生活相结合一起。不单纯是简单使用工具,而有更深层次的美学价值。
% [/ M$ R8 j' c. [ O0 S同时,第三件和田青白玉质鱼形器更为特殊。此器小而巧,可放手掌之中。正面头部为打制形状,扁圆的头,尾部略带磨制,呈半圆扇形,其尾部向下。背部较为平直,有敲打痕迹形成的头部,略带打磨出的褶皱,作为鱼鳍之状。后部鱼身独成一体,呈贝壳状。远古时期,贝壳图形(贝纹)也具有同样的女阴崇拜的含义。因为见壳可以张开,可以夹住,其中还有小小的肉体,可使原始人类产生女阴的联想。这种贝纹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青海马家窟出土的许多陶器都有出现,仰韶文化的贝纹也同样是女阴的反映。所以,第三件鱼形和田玉质石器可命名为“鱼贝形石器”,这应该是典型的双重女阴崇拜工具,是母氏社会的代表作,或更早于此。 % {# n" w2 e% D; S' x& s
针对北京怀柔,新疆昆仑(和田玉山脉附近),出现较相似鱼形工具,从侧面也说明两处古人类在审美意识,生殖文化崇拜有相同处,应属较为相同文化体系。对于研究两处古人类文化史发展有借鉴性,并且,石质鱼形石器有明显鱼身,且尾部较厚,疑不能作为铲用较大石质石器尾下方有明显磨薄迹象,或为敲击之用。较小石质石器尾部全部扁薄,比大的打磨程度更为精美。而玉质鱼形器仅有鱼头鱼尾。较前者石质鱼形器尤像。更有美观立体性。且该玉器实用方面不仅可作敲击之用,左手使用还可以用尾部作小铲用。从侧面证明古人类在母系氏族时代就已出现(形成)左手使用工具的现象,这对研究古人类肢体进化分工也有一定的帮助。 % F& l k, V, d+ M
以上观点仅是近年来我研究资料,考证远古文化历史而得出的一些心得,因为是业余研究,其中许多不足之处还需大家的指正批评,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为古人类文化研究做出一点微薄贡献。 6 x$ D5 @) s. u3 I7 M
' p4 p" [" h4 C# W o1 H
, a8 k/ a* u7 x# Q( y/ @7 B1 b % ?1 K# M% k8 E! x'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