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石
8 |2 E) ]1 P8 n0 w4 |7 C 美石文化 作者:刘水 来源:《雨花石鉴赏》
0 j& X. Z: G1 _/ A$ p, `& x% `' z- B# l0 x5 Q
. x5 c) U; P+ x.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如果说地层是生物进化的“档案馆“,那么化石则是记载生物进化的“档案“。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兰乔来布拉,有个面积不过0.14平方公里的沥青湖,许多种古代动物,年复一年的曾在这里遇难掩埋,成了一座化石湖,保存成千上万件完整的化石标本,如今人们将上述生态景观复原,变成了洛杉矶市博物馆著名的汉柯克化石公园。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知道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进化过程、海陆变迁及气候变化等情况。
, p/ {$ e/ j+ c( i/ e7 P7 i) q7 e4 [/ n+ Q6 |
生活在古代的生物,并不是都能成为化石保存下来的。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过程。首先,生物体内必须具备构成形状的钙和碳的化合物,如贝壳、骨骼,几丁质(性质同纤维素相似的碳水化合物与氨分子组合成的物质〉;第二,生物遗骸能较快的被埋藏起来,以免风化或分解;第三,必须经过长期的石化过程,使生物遗骸与地层中碳酸盐类或氧化硅等化学物质经过物质交换,再经过成岩作用,方形成化石。
5 c7 T5 ]6 o. U/ K# ^; V+ w5 V7 @; S
6 E6 s6 \; x- j- y* E我国地域辽阔,自地球上有生物以来,几乎各个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都有发现,为研究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提供了丰富的“档案“。8 n. _/ L# R# o- P; g
) O% O6 e( M" v9 d1 x& @) L南京“雨花台砾石层“的砾石,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地质年代,其中也有化石。早在1948年印成的《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雨花石中“含有炭质为动植物遗体所成之有机矿物“。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雨花石》小册子明确指出,雨花石中有化石,还举了“含有蜓科化石的硅化灰岩砾石“的例子。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与香港嘉宾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雨花石珍品集》,收有化石雨花石。1990年4月建成的南京雨花石博物馆,陈列了“雨花台砾石层“中的化石。南师大李立文教授等的研究文章,举了数种化石实例,并探讨了它们的来源。研究化石的种类和成因,是研究雨花石来源和“雨花台砾石层“形成的依据之一。
. C5 \: P0 @/ H& K
6 M' M. S2 [- W* X/ g) k) h多年来,在“雨花台砾石层“中已经发现的化石有两种类型:一是单纯的化石,一是经搬运磨圆而形成雨花石的化石。此类主要有如下几种:动物类有珊瑚化石、腕足类化石、腹足类化石、鹦鹉螺化石、海百合化石、蜓化石;植物类有苔藓化石、单籽豆化石、硅化木和辉木化石。当然,可能还有其它生物化石,还有待发现。9 d o( k* Y& M) _4 s V
O- a8 U2 d/ u5 g% @0 b. p" D
不同的化石,形成于不同的地质年代,属于腔肠动物门的珊瑚化石有好多类,是典型的海生生物,单体和群体都有,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有标准化石,有的珊瑚还延续至今。属于腕足动物门的腕足类化石,海生底栖,单体群居,自寒武纪至第四纪均有化石记录,此类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沉积相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属于软体动物门的鹦鹉螺化石,自晚寒武纪开始出现,奥陶纪时迅速发展,趋于极盛,到了志留--泥盆纪时开始衰落,三叠纪末期几乎绝迹,至今只留下一个属。属于棘皮动物门的海百合化石,从古生代就有化石记载,一直延续至今。属于植物类的辉木化石,形成于二叠纪中期。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中生代到新生代以后的地层中均有化石。
/ i% X$ y6 }' r8 |; Z$ ^
* v! `( l& q, q( n5 @上述各类化石,既有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也有从外地搬运而来的。康育义副教授认为,硅化辉木,是从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的二叠纪中期(距今约2.5亿年)的峨嵋山玄武岩中冲刷搬运来的;蜂房珊瑚,是从湖北西部的志留纪早期(距今4.2亿年)地层中冲刷搬运来的。
0 N Z2 P1 [4 N7 h% O/ }! N4 x' f9 o) h/ G; }! t& _
雨花石中的化石为数不多,极少具有观赏价值,但却有保存和研究价值。
! w+ v! `2 m4 n2 F9 e* G4 Q
% P- M! i+ z9 ]! l图片: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