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尖老是掉,为什么还用来做矛头?" y8 S% X# ?" h
当你在享受盘子里的牛排时,是否想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把活蹦乱跳的动物变成餐桌上的食物?狩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人类获得食物的重要手段,狩猎相关的各种策略也都是性命攸关的决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狩猎用具对石器时代的人类来说是个大问题。用矛投掷猎物可以拉大攻击距离,但到底什么样的矛比较好用呢? 制矛技艺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中更新期(Middle Pleistocene)早期。在非洲曾出土距今约50万年前的矛碎片,英格兰、德国、苏丹各地也纷纷发现年代悠久的矛遗迹。发现的矛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单纯削尖的木头,另一种则是在木制矛顶端绑上一小块石头做为矛尖。+ d# M% h+ j9 k2 y/ P
过去的研究认为,绑有石头矛尖的矛更有用。石尖矛最终也的确取代了木尖矛。然而,从采集、准备到转配,石质矛尖的制作成本都更高。既然如此,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石头矛尖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节点呢?
2 ], p* P" C9 l- p; |' y+ `( f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组织了一场“石尖对木尖”的PK赛,赛果近日公布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他们根据考古学证据仿制了两组共十只矛,一组为五根削尖的木矛,另一组则在矛头绑上磨尖的石块。两种矛头的规格都是15cm长,底部直径3cm,尖端直径1.5cm,两组矛的尖端利用轮廓线测量器保持规格一致,并确保两组矛之间的质量无显著差距,以避免影响速度。
, a: y' T- w' C, b/ X2 R" I; x' e0 l6 S! f ~+ B) d2 h ?' @8 @
 实验用矛。图片来源:Jayne Wilkins, et al. (2014) PLOS ONE * B3 F' m. R3 t) ^$ W" C
承担了投矛重任的是两个焊接在金属底盘上的大弩,可以利用激光瞄准,将矛以8.9-9.4米每秒的速度射入作为射击目标中心。为了模拟投矛对动物体造成的破坏力,研究人员选用弹道凝胶(ballistic gelatin)作为设计目标。凝胶块深度为21.3厘米、最大直径为14厘米。发射前,矛的尖端距离凝胶块43厘米,这样的距离可以确保矛准确射入凝胶中心,并最大程度降低相关负影响。7 b* w3 l! @; B4 F/ V
' L! _; e* p- E1 X! {
 发射矛的弩。图片来源:Jayne Wilkins, et al. (2014) PLOS ONE
% }$ ?5 `/ x' d! u$ \ 在射击实验中,研究者用每支矛分别投掷5块凝胶块,并对矛的速度,穿刺深度,抽矛状况,伤痕大小及伤痕形状进行了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削尖的木矛和石质尖端的矛在速度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在穿刺深度实验中,削尖的木矛穿刺深度要略高于石质尖端木矛。
W, S1 B4 N4 F0 ]( Q0 b' p 以往有理论认为,为木矛增加石质尖端可能会在抽取时带来额外伤害,但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矛在抽取所需力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少数情况下,将矛抽取出来时可能会带出一定量的凝胶,研究人员测量了两种矛带出凝胶的质量,差异也并不明显。
' W2 A3 n; v2 S* i 那么,石质矛尖的优势在哪里?伤痕大小的测量结果显示,石质矛尖明显可以在猎物身上造成更大的内伤口,这意味着更加严重的破坏性组织损伤;而木矛尖则会带来比石质矛尖稍大的外沿伤口,意味着伤口周围邻近组织的挫伤。只是两者造成的外沿伤口形状基本相同,而石质尖端矛造成的内伤口末梢位置则要宽得多。$ h2 K+ L+ c( B/ t: x) W) @
8 }7 F( ?3 g$ ?7 r4 h# D) v$ J8 K9 H
 投掷削尖的木矛(上)与配有石质尖端的木矛(下)在弹道凝胶上造成的“伤口”对比。图片来源:Jayne Wilkins, et al. (2014) PLOS ONE 8 i6 o0 V7 |, ^5 Y8 r, d
因此,石质尖端矛的“上位”是由于更深的穿刺深度这一传统观点,并没有在这项研究中得到验证。如果穿刺深度就是我们的先祖在投矛时的首要追求,选择削尖的木矛可能还要更保险一些。当然,石质矛头的特征以及投掷速度等变量可能影响投矛的效果。当目标靶向变得更复杂时,结果可能变得截然不同,这还有待下一步研究进行检验。$ |( x* x( J% R) r, J c; Z4 J- A& X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石质矛尖使内伤口尖端面积的扩大了约80%,这意味着狩猎者有更高的几率命中心脏、肺部或者主要血管从而使猎物丧失行动能力。由于使用石质矛尖可能带来更高的狩猎成功率,人们冒险捕猎危险动物的需求也会因此减弱,成人的死亡率可能得以降低。无论是谁首先有了将一片尖石头加在矛头的小创意,这种新技术最终改变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从而牵动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x3 Y9 V9 K7 S) Q; ^ {
9 Y4 {2 l0 ~: j( r$ f8 I3 x6 f: ]% v1 j* [, d: a) T8 h
+ z2 G% U6 J3 X;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