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96|回复: 17

箭——构成、配置、类型、历史、发展、现存最早的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7 19: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箭-构成
, r, ^+ H( X0 _& Z+ @

箭由箭头、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


" U  {5 A% {, E: o( ]& Q6 X. G

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主要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其刃薄而锋利,旁有槽。但古人制作时非常讲究各部分的尺寸形状比例选材等。单就箭镞来看,殷墟出土的铜镞有四种:一是薄匕式,类似匕首的锋部,镞中有脊,两侧分叶,外缘带刃,两刃向前聚成锋并向后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连接箭杆的铤。二是三棱式,这种镞呈长条形,有三刃棱,上有尖锋,下出铤。三是圆锥式,镞头短而体轻,上锐下圆,形似圆锥。四是平头式,形如圆柱,镞头平而无锋,仅可撞击不能射杀,是专门用做习射时的“志矢”。在实践中证明“三棱式镞”最适用,其优点是:制作简便,镞体坚固,镞锋锐利,穿透力强。还因镞体近似流线型,故箭飞行时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证了箭射出后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又具有较强的杀伤性能。所以,到战国末年,三棱铜镞以其优势逐步取代了各式铜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陕西秦俑坑出土的铜镞数以万计,三棱铜镞占99.85%,足以说明先秦时期已由多种镞型趋于单一形式的三棱镞。

箭杆古代称“梃干”,一般用竹或木两种材料制做,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古时候,人们把用竹制做的箭杆称为箭;把木制的称为“矢”。

箭羽常以鹏鹘等巨禽翅制成,夹于箭杆尾端,使箭在飞行中平稳地命中目标。另外还有用硬纸做的纸羽箭,或短小的无翎箭。大弩上使用的长箭则是铁片制成的铁羽箭。

) K5 R: T" R2 T5 @4 Z6 h

3 Z8 v: `7 _" B- L$ B) H

01300000303912122707732542242.jpg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箭-配置  z7 c/ }* u' F, k; K7 y2 b4 ^
6 ~* o* g' \/ @. ^8 B
箭端:制造箭杆的工具。为方形硬木所制,箭端中有并一圆槽,略比箭杆为大,圆槽贯两端。一端敞开,一端装有钢板上有一圆孔。圆孔呈薄刃形,圆孔大小如箭杆圆珠笔而平直,此器因使箭杆斜而更正,曲而复直,故取名为端。

箭制:指箭的规定编制,中国古代军队从广泛用箭,各朝各代对箭的式们都有规定。《唐六典·武库令》载:“箭之制有四:一日箭、二日木箭、三日兵箭、四日弩箭。”各朝代的箭制大抵相同。

徒:箭镞的别称。《释名·释兵》:“镞,关西日徒。铰也,言有交刃也,”

镞:指箭头。《文选·西都赋》:、“尔乃期门齐飞,列刃攒。”箭名。《·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既钧。”《尔雅·释器》:“金箭谓之。”“以金为镞,齐者名镞”。

镝:箭镞的别称。〈历记·秦楚之际月表〉:“销锋镝。”

抉拾:古代射箭用器具。抉指扳指,载右指上,用以钩弦。拾零。着以左臂,用以护肩,抉用棘或骨制成,拾以革制成。

0130000030391212276871392265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步叉:箭袋。〈释名·释兵〉:“步叉,人所带,以箭叉于其中也。”〈后汉书·兴服志〉:“箭袋谓之步叉。” 箭筒:装箭器具,亦作箭袋。以皮革制,外饰花纹,长短与箭之尺寸为标准。盛箭器具。用木或兽皮制成。〈周礼·夏官·司弓夭〉:“中秋献。” 6 Y7 s0 F  L4 p9 B, n: W

箭擦:弓箭手腰带上挂的毛纱悬垂物,用以擦箭。

013000003039121227687411216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箭-类型
( f5 ^; d) \& o

(1)矢:箭的别名,〈广雅·释器〉:“矢,箭也。”“矢,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矢:①箭类的总称。②中国古代的八种箭:《周礼·夏官·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茀矢,用诸弋射;恒矢、庳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此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矢、杀矢、矰矢、恒矢,弓所用也,絜矢、鍭矢、茀矢、庳矢,弩所用也。”   

(3)匕:古时箭头的别名。《左传·昭·二六年》:“谢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枪三剑箭:箭的一种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箭杆以木或铁制,供弓弩发射用,因其一次可发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箭的一种。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似,惟箭头为本叉形,中有尖刃,两侧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6)大习箭:箭的一种。箭习与箭杆比普通箭为长。唐·杜甫《丹青引》诗:“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太习箭。  

(7)小凿头箭:箭的一种。箭头形状如凿头,箭杆较细,以木或制成。供子弩发射。  

(8)飞凫:箭的一种,《六韬·虎韬·军用》:“飞凫雷影自副。“《注》:”飞凫。赤茎白习,以铁为首。”

(9)飞虻: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箭……其三镰(棱)长尺六者,谓之飞虻。”《东观汉纪》:“光武作飞虻箭,以攻赤眉,”   

(10)无扣箭:箭的一种。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顶角细小如针。箭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11)无羽箭:箭的一种。又名“没羽”。《宋史·兵志》:“湖北享西造纳无羽箭。上曰:“箭不用羽,可谓精巧。”

013000003039121227170585481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木羽:弩箭的一种。据《宋史·兵志》载:“宋真宗咸平元年,石归宋献木羽弩箭,能致远,入铠甲。”

(13)木箭:箭的一种。以木制之。  

(14)木朴头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似,惟箭头以硬木制成,头大尾小成滴水状。  

(15)木兔叉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三棱椎形,后面有两个月牙铲形尖齿朝前突出,植于箭杆,杆以杨木制,箭羽为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16)水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形状如铲。长五分,宽七分,以与箭杆相连,“骨交”以梨木制,箭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17)乌龙铁脊箭:铁制。箭头呈扁平蛇矛状。用弓发射。  

(18)月牙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前头为月牙状,有朝前突出之两尖刃。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19)月牙鈚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呈月牙铲形,长一寸五分,宽一寸二分,头部锋利,箭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20)凤羽:弩箭的一种。《东南记闻》载:“赵执中制木干箭,能射三百步外,名凤羽。”   

(21)半边扣箭: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顶端尖细如针,后部有二个倒钩,非常锋利,箭杆以木或竹制成。为明代弓射箭。

) d) Z# u; E4 @% B7 ]5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2)平题: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箭明镞……者谓平题”。  

(23)艾叶头箭:箭的一种。箭头为艾叶状,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于尖刺,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24)号箭:传递信号的响箭,《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搭上那一枝响箭,向对港败芦折苇里面射去,林冲道:“此是何意?”朱贵道:“此是山寨里的号箭,少刻便有船来。”   

(25)四扣马箭:箭为扁平圆锥形,箭杆为木制,杆末端扣弦处为交叉成十字的两个月牙形,此箭多用于射马。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弩箭的一种。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后有四须,两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过。此箭体过程,不能远射,常用腰开弩发射。  

(27)白羽: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张守节《正义》引文颖曰:“引弓尽箭镝为满,以白羽羽箭,故云白羽也。”   

(28)皮顶角顶小朴头箭:箭头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头用绳缚于箭杆之上,杆以木或竹制,此箭专为演习对抗射击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头: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凡箭镞……三镰(棱)者谓之羊头。”   

(30)齐鈚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铁制,呈平头铲形,长一寸七分,宽七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1)杆头箭:箭为扁平形双棱状,箭杆较短,供木弩发射用。  

(32)夹骨包箭: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五棱状,与骨“骨包”相连,长三寸三分,骨“骨包”以兽角制,环穿十个圆孔,杆以杨木制,羽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竹箭:以竹制。见《唐六典·武库令》。  

(34)杀矢:箭的一种。因杀伤力强而得名。《周礼·夏官·司弓矢》:“杀矢、疾矢,用诸近射、田猎。”郑玄注:“杀矢,言中则死。”   

(35)合包哨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长二寸一分,为扁平方铲状,头部薄而锋利,阔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杆衔接,骨“骨交”以兽骨制成,长一寸,呈圆锥形,上有四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角镞长一寸一分,阔四分,状如凿子箭而小。见《清会典图·武备·快箭图说》。  

(37)凿子箭:头阔如铲形。·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里津楼诸军呈百戏》:“又双柳枝插于地,数骑以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两开肩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后有一只三角形倒钩,杆为木制,为明代戚继光所制之弓射箭。  

(39)连珠箭:可供连发。《秦并六国评话》:“李信不用长枪,抬弓取箭,射三只连珠箭,张吉落马。”   

(40)兵箭:为步兵所用。见《唐六典·武库令》。  

(41)角头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为枚针,长四寸二分,杆为杨木制,羽为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古箭名。《周礼·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杀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郑玄注:“枉矢者,取名变星,飞行有光,今之飞矛是也。”   

(43)枪头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长枪头,长三寸,宽四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梳脊鈚箭头,只是在后角处切去一块,长二寸,宽二寸一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45)鸣镝:响箭。箭在空中急速飞行时能发出鸣响。《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巧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集解》:“矢镝飞则鸣。”   

(46)鸣铃飞号箭:响箭的一种。矢为圆锥形枪头状,杆以竹制,上有六至八只凹凸方孔,以箭以弓发射,时会发出哨声。  

(47)金仆姑:箭的一种。《左传·鲁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杨伯峻注:“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义不可强求。”   

(48)金箭:以金为镞而得名,《旧唐书叱蕃传》:“其举兵以七寸金箭为契”,亦名“金镞箭。”   

(49)弩箭:为弩射之箭。《汉书·霍光传》:“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   

(50)兔叉箭:箭头为扁平椭圆形,刃口锋利,后有十字交叉,铁钩分向前后,杆多又木制,明代弓射用箭。 

(51)鱼叉箭:长二尺九寸,头如钯形,宽一寸四分,长一寸九分,分为5个铁齿,每个齿均带有倒钩,齿尖,杆为杨木制,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为箭。  

(52)柳叶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形似柳叶。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53)荞麦棱箭:头为扁平铲形,头部平,当中略向后凹,后部有月牙形倒钩,杆以木制或竹制。明代弓射用箭。  

(54)点钢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小而尖,其后有两个倒钩小刃。整个箭头为纯钢打制而成,呈扁平状。  

0130000030391212271706654416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55)鈚箭:杆长而头薄。《集韵》:“鈚木依矢。”汉·扬雄《方言》:“箭镞广长而薄镰谓之鈚。”   
2 K& k% ^4 [+ K2 H8 y2 _1 T
& e' F% M5 q& b. P! V" g(56)眉针箭:箭矢前部为针状,中部三角形,后部为倒月牙铲形,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 p. V" h4 G+ w; ]& S
  T5 m% s+ [6 w9 R! {: B, ?
(57)皇帝大礼随侍箭:全长三尺一寸,头为三角形,中有脊阔,一寸六分,头长二寸九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红色。为清代弓射箭。  - U* g' C5 V8 Z; r9 }
  L* D" x# k0 F- u0 x* S% }
(58)皇帝大阔“骨包”箭:全长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状,下部圆柱形,上有8个小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绿色。为清代弓射箭。  
9 d1 ^1 z& L! S2 }( [
, E! {5 X, L& }5 P- k& {4 k(59)皇帝吉礼随待哨箭:全长三尺一寸,箭头为中棱形,平头而锐利,箭头安装于角“骨包”上,骨“骨包”以兽角制成,为圆形,上有8个小孔,箭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成。为清代弓射用箭。  
/ I5 H) B4 ~# u. `- i
8 q( {# T: W. q" M/ w(60)皇帝行围哨箭:全长二尺八寸,箭头为枪头形,中有脊,下部以兽角做成“骨交”,扁平状,长二寸,四周有8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 y' J9 U% v. b& l( T6 j

7 u8 ^+ E! C- I(61)皇帝随侍鈚箭:式样用皇帝大礼随侍鈚箭。为清代弓射用箭。  
. \5 O- D2 W" f$ ~0 n+ i( D/ X+ y6 X6 t  H3 E
(62)皇帝随待兔叉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六棱锐角形,后有4个前曲尖钩装于“骨包”上,“骨包”以兽角制,前锐后圆,长一寸六分,四周有5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0 D: n' {/ u) l  o/ O/ G" m, q, G" z  \" u, O
(63)恒矢:箭的一种。为礼射用。《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恒矢,安居之矢之。”   
, R% F: c% ]) A! o
, d* J4 A1 \, T" N2 w7 E/ Z" P(64)索伦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锥形,长二寸八分,宽五分,杆以杨木制。为清代弓射箭。 + g, e; |/ L! K" e4 y) a: H4 x- h

* G* |$ @8 W* x+ @(65)哨箭:箭镞上加骨角哨子,发则哨响。古称“呜镝”。清代称哨箭。  7 Y/ c7 y* d! }( G+ D! a
3 ~7 G3 c! ]+ i! s
(66)鸭嘴哨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扁平形,薄而锋利,以“骨交”与杆相连,梨木制,前微扁衔箭头,四面有环,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 X/ z8 L$ r* W5 C) h3 ~. t

- N7 b* R" X+ i5 z(67)铁箭:弩箭的一种。箭头以铁或铜铸成。中脊线高起,两旁各有凹槽,槽内可贮毒药。箭头下装有细箭杆,装配不求太紧,以插住为限。一旦铁箭射入人体。箭杆一拨即出,而箭头则嵌入人体而不能自拔。  
! k5 v+ x, V0 M: [1 n+ k$ \" b
: c/ O# Q- }; @! s% j0 X3 _. j(68)铁朴头箭:箭头扁平锐角形,后倒月牙铲状铁钩,头中有小孔,杆以木制,为打猎或传号之用,发射时有“唿唿”声。为明代弓射箭。  - V( q" C" ^, w& @) n
; W5 M5 W  D5 b* S) X
(69)铁兔叉箭:长二尺九寸,头由枚铁片组成锐三角形,长二寸五分。下有四个向前突出倒钩,钩尖锋利,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 O( n/ d) _# \" A9 u3 u- g
+ O+ Y3 X! W( I# D' T. l
(70)铁骨利锥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狭小而特别尖锐,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称“铁骨丽锥箭”。' t7 ^- H' u7 R; E7 S

7 g/ T* W  R- D( E(71)铁羽大凿头箭:头尺寸较大,形状如大凿头箭头,杆较粗,以竹或木制,羽为铁片制,供大合蝉弩发射用。  ' o6 x" P1 {& m# L

, H+ a- }, L& \+ [% J! |(72)狼舌人箭:头为扁平状,两只相连,纯圆,杆以木制。专供射马用。  
' B8 n0 e8 M" Q  F! M/ B, _9 s! R
7 p  e/ `/ s& O' i9 D+ X+ C& r(73)射虎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形,长一寸五分,宽九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0 n* p! @/ K8 ], c# f: r
- ?& B$ x6 ~: ^- J; F8 Y5 \(74)透甲锥箭:头为圆锥形,前尖中粗后略细,杆以竹或木制,明代弓射箭。  / y4 `+ `* S8 o+ L4 w6 n

2 o$ u9 r, i9 M: ~: {(75)“豆斗”子箭:箭的一种。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为木或竹制,供三弓“豆斗”子弩发射。  
3 q7 P' K7 Y, H+ ^$ x. j1 E% X. j9 u( Z; t5 [( P$ m! w) W* @) ^0 w4 a
(76)梅针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与角头箭箭头相似,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 N. l6 |  l, g7 W2 P' T. j" m- J
1 \, `  n# I. C1 S6 i6 b$ o( K6 T) h
(77)菠菜头箭:头如菠菜状,扁平钝圆形,后有两排倒钩,均很锋利,杆以木或竹制。明代弓射箭。  5 z& y; O1 Y& C1 |% h4 y

) ?2 J8 E) z- t* I9 R(78)铲子箭:头前部扁平尖针状,中部如倒月牙铲形,后部为锐三角形,杆以木或竹制,专为射马,明代弓射箭。$ _4 C  N$ K' Q0 `* g/ F6 w& @3 `
# R( g% D5 M' I# w( c% G
(79)凿子头箭:头扁平如月牙铲状,杆以木制,其多用于射马。明代弓射箭。  
) }: U- n# K! E3 r8 \
( o  U: |( y$ v6 i' j(80)筒子箭:用竹制成箭囊,内装15-20枝,囊上缚带可背或束于腰际,头为扁平枪头形,杆为竹制,长尺半,杆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掷箭。  
, G# F+ T4 {" U7 v4 }3 m; i' u$ x
(81)雹箭:以骨为镞的箭。《南史·齐本纪上》:“苍梧王渐行凶暴,屡欲害帝……及取雹箭,一发乃中帝脐。”   7 Y: b% j6 V4 v& j3 N

  X9 \5 Y8 g( |7 g(82)綦卫:古时用綦竹制的羽箭。《列子·仲尼》:“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张湛注:“乌号,黄帝弓。綦,地名,出美箭;卫,羽也。”   
' L% \- z' D4 G! o' a9 ]" x3 Y
: R7 g. I7 X  ?& x) N(83)踏橛箭:箭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以木制,呈方棱形。供手射弩发射用。
2 y+ y) m5 d& U( h; U& o( r; o6 X; O
(84)篇矢:竹箭。《吕氏春秋·贵卒》高诱注:“小曰镞矢,大曰篇矢。”近人陈奇猷注:“‘篇 ’为竹名。则篇矢以竹为,不以金为锋。”   # f" E( u( K7 l! v" F3 r- C

4 {& E& ]$ n& F: ?+ S(85)燕尾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扁平燕尾状,燕尾剪尖略向外翘,长二寸,尾尖宽一寸五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 q+ p$ L7 u+ ]9 p+ f
8 @! U" n( a! h8 O
(86)矰①古代系生丝以射鸟雀箭。《史记·老子传》:“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矰。”②短箭《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 a$ c6 S/ Q( y/ C! a! H* _# u$ |
" {% r2 `; u: |7 ]0 c0 z/ K6 q& B8 r(87)鞭箭:短小,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头部细针状,杆以木或竹制。明代用铜溜子发射的箭。  " h" z- n- \& ~5 d) b9 P/ ]* K

7 s# ~4 q  L" i- i1 G(88)攒竹箭:头为3个上连的棱形,中有脊,杆以竹制,较一般箭长。明代弓射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箭-历史9 D/ c/ y  T$ }4 H9 o: n+ m
+ j9 j$ @4 Q9 B& P" p
箭的历史伴随着弓的产生,远在石器时代就作为人们狩猎的工具。传说黄帝蚩尤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

箭的制作在春秋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表现为:第一,制作上趋于科学、规范化:如箭簇、箭杆、羽毛间的比例及箭杆的长与直径、杆的前后部的重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比例规定。从出土的春秋时箭簇实物标本看来,《考工记·矢入》中所规定的规格尺寸、比例关系,与实际基本相符。第二,箭骸虽多为青铜质,但形制有了较大的改革,即逐渐抛弃了从商代西周的传统的双翼扁体型,而改为三翼三棱锥体型,即由两翼的侧刃前聚成锋改为三棱的三条凸起的棱刃前聚成锋,簇锋小而锐,大大提高了箭簇的穿透力和杀伤力。即使是仍然保持着扁体双翼型的箭簇,也加长了脊部,缩窄了双翼,且使两翼角下垂,以增强穿透的能力。在春秋前期,三棱锥型的箭矢仍是少数,但到了春秋晚期,它却迅速增多,被大量使用。如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的46枚铜簇中,三棱锥体型的箭骸多达29枚,就是明证。

箭历经迄今约有三万能年的演化。古代军队把箭列为作战的武器随着火器的出现,至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争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近代以后,射箭从军事上分离出来,成为习武强身的体育运动项日,射箭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之一。

01300000303912122717082816946.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箭-发展
, ]  c; n3 K8 j# W+ Q" F! z
# J% m- q0 m, h2 T  B2 m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

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而四川省新繁县牧马山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

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云梦泽和肃慎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均产制矢之楛。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与尾羽的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为了使之有恰当的比例,在《考工记》中载有将箭浮沉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为最上,角鹰羽次之,鸱枭羽又次之。装雁鹅羽的箭遇风易斜窜,质量就更差了。在宋朝,当优质羽供应不足时,曾发明风羽箭。据《宋史•兵志》记载,庆历四年(1044),宋廷“赐鄜延路总管风羽子弩箭三十万”,可见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其设计思想是相当科学的。

为增大箭的杀伤效力,后汉时耿恭发明了“箭”。三国时,关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乱箭阻击,右臂中一弩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遂请华伦医治。神医华伦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叫“附子”,其均有毒。那时少数民族习用的弓弩箭头多带剧毒,中箭者,皮肉烂,烂到五脏而死。可见毒箭的致残、致死率是很高的。随着金铠铁甲的出现,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晋代多用钢铁箭镞。唐代箭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两种用于战斗。用于战斗的箭镞用钢制成,刃部较长,能穿透坚甲。除了毒箭以外,还有在箭杆上缚有纵火物(油脂或火药)的火箭(中国古代火箭),在战争中广泛应用。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叫“鸣镝”。据《前汉演义》描述,这种箭出自匈奴国太子冒顿之手。冒顿为争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为所欲为,便发明了一种骨箭,上面穿孔,发射时有声,称为“鸣镝”,由他专用。遂传令部众:“汝等看我鸣镝所射,便当一齐射箭,不得有违,违者立斩!”此后,冒顿常率部众外出狩猎,只要他鸣镝一发,部众万矢齐攒,稍有延迟,立毙刀下。众人甚是畏惧,不敢怠慢。一日,冒顿牵出自己心爱的好马,用鸣镝射马,部下亦争相竞射,冒顿见状喜笑颜开,遍加奖赏。然而冒顿并不因此而满意,又先后用鸣镝射杀自己的爱妻,射杀了国王头曼的好马,部众闻声急射,稍有迟疑者,立即丧命。从此,只要呜镝一响,众箭飞至,无一敢违。冒顿认为时机已成熟,这一日,请国王一同出猎,自己随在马后,用鸣镝对准头曼射去,部众随声同射,匈奴国王头曼毙于乱箭之下,冒顿弑父自立为王。明清时的“鸣镝”是在箭镞上加了一个用骨或兽角制成的小哨。箭的发展,是随弓弩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强弓大弩的出现,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贯穿力,所以对箭镞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0130000030391212274385202336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箭-现存最早的箭
: D* Q% W. P. ^1 K7 R  J/ [  o

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箭,是在内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的,系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所制。此箭全长67厘米,装三棱铜镞,竹杆,有三条尾羽,镞和羽均缠丝涂漆用以与箭杆相固联。

0130000030391212270783947147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箭-射箭运动7 k/ w! b8 c4 a0 X) |9 @

; S4 J. z( a+ `' w9 R现代射箭运动最早出现在英国英格兰约克郡自1673年起举行的方斯科顿银箭赛,延续至今。1787年英国成立皇家射箭协会,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射箭组织。18世纪初,射箭传入美国,1828年成立费城射箭联合会。1844年举办第1届全英射箭锦标赛。1861年英国射箭协会成立,统一竞赛规程。1879年成立全美射箭协会,同年在芝加哥举行第1届全美射箭比赛。1931年,以英国和法国为主,成立了国际射箭联合会,同年在波兰里沃夫举行了第1届世界锦标赛。在世界射箭运动中占优势的国家有美国,俄国韩国。射箭运动要求有平衡,注意力集中,协调和时间感觉等素质和能力。

射箭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射箭运动却开展较晚。新中国成立前,射箭作为武术项目中的表演项目,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以前射箭仍然为表演项目,1956年开始列为比赛项目,1959年才开始按照国际规则举办比赛。

0130000030391212276869733137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9: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科词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7 21: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7 22: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慢慢消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南方古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0-17 22: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6-10 17:04 , Processed in 0.0728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