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地 于 2010-11-22 09:12 编辑
4 {0 d* `! R8 A' F8 x$ o( P( D共6 图
8 [0 q; C! K3 c1 E高地 发表于 2010-11-19 11:56 
5 r: L$ u; r5 \9 ]- M4 K( B' ^* L
' ^5 A- Z' ~ b }新疆红钱的产生与发展
3 a+ v+ W" ^0 C
" \* C3 n9 u2 U% b& z6 [! u% P 新疆红钱的由来可追溯至康熙时期,当时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等勾结沙俄,侵袭青海、西藏等地。康熙朝与准葛尔之间的战争,一直延续到乾隆重新统一新疆为止。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当时清政府将南疆原来流通的旧普尔回收,改铸新普尔,其形如制钱,仍以纯净红铜作原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新疆统一之前准噶尔铸造的椭圆形无孔红铜钱称“老普尔”或“老红钱”,统一之后所铸的方孔圆钱称“新普尔”或“新红钱”,新、旧两种钱在长期流通使用过程中被当地汉人约定俗成地叫做“红钱”。叶尔羌局所铸“乾隆通宝”,钱背有满、维文,是新疆最早的红钱。道光八年(1828年)始铸“八年十”折二红钱。咸丰三年(1853年)全国财政困难,新疆亦随内地开铸大钱,但不久即因折当过多,受到民众抵制而停铸,只留“当十”的折二红钱。至光绪初年,“当十”的折二红钱被贬值为一文红钱行使。
6 k/ t6 j1 c4 J" H9 @* h- A: _4 k% I; |8 s% s- ?! J
红钱与制钱的比价为一当五,行用多年,且仅限于南疆八城通行。据《新疆图志·食货三·铜币二》记载:“东用至喀喇沙尔(焉耆)之苏巴什止。若过托克逊,则与制钱一例也。”也就是说红钱如流出南疆只能当制钱行使。而北疆各地则与内地一样行使制钱,即宝伊、宝迪局铸币和内地流入的制钱。南北疆红钱与制钱互不通用,这是根据清朝银钱平行本位制度,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以及稳定南疆红钱不使外流而确定的。
! I2 F* e- Q3 x/ `" T+ `
& K r1 H: |/ K4 d 光绪四年(1878年)初,清军彻底肃清了阿古柏匪帮的叛乱,天山南北二路全部收复(除伊犁外)。这个时期,在货币经济上除了曾长期实行的南疆行使红钱、北疆行使制钱的“双轨制”外,南北疆同时流通的还有老普尔、新普尔、阿古柏普尔3种钱币,在伊犁地区则完全被沙俄货币所控制,乌鲁木齐一带因制钱缺乏,复用天罡(阿古柏银币)。这使货币流通陷入极大混乱,严重阻碍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既不利于国家征收财税,又不便于民间百姓的使用。" x6 w" Y& w9 ]2 H. u. ~
# J; {# _7 K& z. ]- y
光绪十年新疆建省后,开始统一钱法,改革币制。巡抚刘锦棠选择以红钱作为统一新疆的钱法,并规定“以一当四”的红钱币值,当时红钱五百文可抵两千文制钱。为降低成本费用,在乌鲁木齐开设宝新局铸造红钱,并就近开采南山铜矿,到库车等地换运红钱解省。光绪十五年、二十九年又先后发行老龙票纸币一百万两,规定每张“凭票发足红钱肆百文”,可兑银一两。从此制钱在北疆各地停止行使,南北两路钱法归于统一,红钱通行全疆。$ `4 K( B+ G: T4 w8 h
由此可见,新疆红钱始于准噶尔,发展于清代前期,盛行于清代晚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研究新疆历史,不能不研究新疆的货币沿革史,而研究新疆货币史,又离不开新疆红钱实物本身。* b& u' D9 H4 [& s+ ]
0 J, n) W3 |: o; k- O
* c2 ~( Q1 F* V) v, E; r
* L) H7 u# T9 t/ y3 g
- c/ ~7 {& D' Y" H% j
) B( r7 _: R5 w( z: F7 k- E% |9 G , X; ^* d% `8 X! M) N" M
/ O! G6 W/ v, B4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