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73|回复: 11

古玉沁色鉴定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1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玉沁色与人工作沁、留皮之别
8 _$ \2 J# e# g. q玉器受沁的原因
2 E& q8 l. a: R. G
2 I7 `/ b) p/ q) G% Q! ?2 l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 t9 M- I7 e3 Y& Q3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 q( [" f( N  W% K* ]4 Y& u7 R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 n6 @5 R: W0 o1 d% n; s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 ~2 g0 g* I0 C- b/ L( q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8 _- Q8 e/ T& K& {$ |; v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 {& B! c9 ~) ^* I- ^& o(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0 V' T% i. N4 [  y+ I(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
* W2 L1 n, F4 F# x: n1 d(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6 N4 q: r/ ~7 e六、次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地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 G+ W5 Y1 v8 B" \/ J6 d+ ~
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a1 Y8 i8 M- B" x( D" E, M
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 [+ B5 P) V3 d9 w' M, `
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3 X1 N2 R; h( I9 R2 Z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 6 n8 v/ G; a, V$ Z2 T4 g
(1)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 ' E. {6 b+ R( T  ]9 }
(2)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 H9 ]8 Y9 O. _5 O4 @4 z: G
(3)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 ! f  y/ J1 r3 [) s2 r
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古玩界,对不同沁纹现象分别有不同称谓:
1 ]' c  P; C% _7 V- M(1)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 z+ A* u2 |3 H, Y2 U: l0 x(2)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 H7 `/ b0 {6 a5 i. e" U% w9 F* I
(3)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
4 x) c) C7 e" y) |0 w. l5 N(以上沁处,抚之无痕,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q/ z1 A8 ]: }; i+ g6 q' h
(4)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3 b! m1 ?& S7 ~. C5 x
三、凡部分受沁者,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浅,很有层次感——扩散沁色现象,尤其是在受沁与不受沁处之间、表里之间、此一沁色与彼一沁色之间,更易分别(唯一例外的是,水银沁有呈块状,而与周围沁色截然分明者),至于比较好的玉质,从“开窗见地”处往里看,沁层更有立体感; ) O( j9 Z2 w2 _1 H' ^
四、如果是“彩沁”,沁纹与蚀斑处通常更为明显,呈色深浅层次有很自然;两种以上沁色,常会发生颜色取代与覆盖现象,比如黑色覆盖红色、红色取代土沁色、水沁覆盖糖沁色等; ; `9 ], }6 f' U: O
五、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不会因刻痕而中断,否则即有“老玉新工”之嫌;
. q: Y" K9 Q! r- t% }2 j: r7 a7 f六、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其中的刻痕或孔内也当呈同一沁色,或因沉积较深而色稍重;而不受沁处的刻痕或孔隙内,则多有粉状白化,或呈原玉色; 0 k2 |, f) X! f6 F
七、有沁色或质变处,透光性通常会比原玉质开窗处要差很多,甚至不透光;
- C0 n4 w" m+ n+ E6 n1 h  K# Q八、一般来说,刻工比较繁复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变质,沁色也会比较深,但与周围沁色之间还是会有所过渡与交待(如果全器所有刻痕之内俱呈深色,则为染色作旧);巧色与沁色之别:
' x/ O+ r; X7 `9 e自宋代以来,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 q) @7 p) o8 i3 F3 {( y2 P! U8 n
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象; 8 O# U: u4 W; d9 l8 R
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8 o: J3 @+ \. o$ ], o. u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7 21: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包容精神的玉呀,什么样的环境你都受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3: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包容精神的玉呀,什么样的环境你都受得!4 b- ^' H4 t: r; T1 G0 j
zgsq 发表于 2011-1-27 21:36

  t0 Y) V6 O% @( k3 _) K- F8 U9 S# n+ s
1 N9 F+ l1 E) _7 s) {# G0 f. a
    要不怎能说玉石 ,厚重,沉稳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8 00: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0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0 g& \& F' x' ?% V沁紫 发表于 2011-1-28 00:09

' _8 R" T2 @" L# }2 w2 e6 @5 _+ y  ~& u% }8 r

0 I# t" R- x! M# t! c7 P! j    共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南方古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28 09: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4 19: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说下人为的假沁和真沁的辨别,假的也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4 19: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假的做出来的现在也很好不好 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6 20: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 J7 k9 b% B4 g1 z/ G
南方古猿 发表于 2011-1-28 09:32

0 e$ f5 E& x3 w5 v$ e& S% g( H: H' j6 B, Q

, C. K" C8 W$ I( M) s" [    南方古猿是研究老古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6 2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说下人为的假沁和真沁的辨别,假的也很好
/ y8 F. c( a- }/ J" ^tmdmp 发表于 2011-2-4 19:18
! p" i$ O" ^; h6 U. k" B% J
( E% S6 q% g5 l0 v; x

) y9 q: u' e$ r: C& }/ _3 L    做一个沁色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6 2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6 2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l. {$ Z, X, ]% x0 R! U& W6 W7 H' D
猪头龙 发表于 2011-2-6 20:32
1 d+ ~- s- z" C3 j$ z

( n: [$ `* a5 G; _# S1 W$ T3 [: ]/ V0 G9 r. M2 q"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6-20 04:57 , Processed in 0.0571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