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8 11: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助于破解“马陵之战”的减灶之谜?9 q* f4 L2 d7 Z
1 P9 u- q3 m9 g) M0 S 足迹化石证明,白垩纪时的马陵山,气候湿润,植被发育,恐龙繁盛。大批恐龙在河边湿软的泥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足迹逐渐干燥,被沙土掩埋,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作用,最后成为遗迹化石。这批化石暴露在地表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这竟与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扯上了关系。
, c0 E* p: V/ F' g7 l
- |" w3 p/ R p+ m* K) o- y 公元前342年,战国时期。魏国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田忌为主帅,孙膑任军师,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首都大梁,施展“围魏救韩”。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将,统率10万魏军与齐军一决雌雄。孙膑针对魏军强悍善战,因而轻视齐军的弱点,定下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谋略。就这样,齐军与魏军接触后,立即佯装战败后撤。第一天挖10万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减少至只足5万人用,第三天又减少至仅足3万人用,造成齐军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庞涓果然中计,因看到齐军天天减灶,得意忘形,只身带着部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则于魏军必经之处——马陵山一带设伏。最终在星夜等到魏军,万箭齐发之下,庞涓中箭后自杀。马陵之战以魏军大败而告结束。
# H" X! \5 @8 O + x7 [* e! { a, Q6 l# x& G* [; [
足迹学的研究则表明,有一批足迹很可能分布在整个马陵山区域。当然,很多远古时候的足迹露头,经过成百上千年之后会风化掉,但又有新的足迹被暴露出来。这些足迹通常都长近1米,为小坑状,而且成一定的顺序排列,乍一看,还真有点像军灶。如果驰名中外的马陵之战真的发生在此(有一说为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那么这些大型的恐龙足迹说不定还真成了孙膑的“帮凶”,只要巧用这些古怪的大坑,也可以迷惑敌人呢!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想法而已,缺乏考古学的证据。
2 x! {4 T; }3 M$ O) _6 M6 _3 X5 [
* G. n( u8 B# N" e3 T5 F 马陵山恐龙足迹群新发现的大量足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多年来蜥脚类足迹较少的局面。同时,对研究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古生态学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有关专家学者正对该批足迹作进一步的研究。3 B3 Q& s8 ]& R# {* V
: `( P9 _3 ?" R% {4 }% S
背景知识:
7 g- I- y/ G; O- v# s' K # Q" k, M7 }$ X6 M0 P7 ^4 s, F
什么是蜥脚类恐龙?, s6 h$ ]9 Z# @6 w
蜥脚类恐龙保持着所有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巨大者的称号,小脑袋,脖子和尾巴都很长,四肢粗壮,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繁盛于侏罗纪与白垩纪末。著名的迷惑龙、梁龙、腕龙以及我国的马门溪龙、黄河巨龙皆属此类。(木木)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