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2-10 21: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业) 等优质石料有紧密的关系。有时还从其他较远的地方把石料运过来使用。 
4) 在制造石制品的技术体系中的作用较低:生产的石叶数量比较少,加工为石制品的也 
少。石叶制品仅被加工为刮削器等少数器类。 
这些特征之中,特征1) 、2) 是在中国北部剥片技术中早已普遍存在的。尤其,如李炎贤 
指出,在山西丁村遗址群那种技术的存在已很明显[4 ] 。然而,能找到如特征3) 的现象是许 
家窑以后的,而关于特征4) ,石叶被编入于石制品制造工序是峙峪以后的。关于特征3) ,可 
以把杜水生的研究做为参考。他分析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的石器石料。根据他的研究 
成果,在许家窑、雀儿沟、板井子等“旧石器中期”遗址中优质石料的一部分被搬运过10 数公 
里的距离,而且在“旧石器晚期”遗址中,搬运石料的距离扩大为数十公里,可以看见脉石英 
等不适合于制造石器的石料被淘汰的现象[22 ] 。这种现象是和在这里提示的特征3) 非常一 
致的。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将中国北部的石叶技术划分为下面的3 个阶段。 
1) 许家窑以前的阶段:10 万年以前。连续剥离长石片、石叶的技术虽然存在,但还没出 
现跟优质石料的结合,也没有编入制造石制品的技术体系当中。 
2) 以许家窑为代表的阶段:许家窑、板井子、西沟、禹门口、楼房子和新庙庄等。10 万— 
315 万年前。石叶技术跟优质石料的联系出现了。但是,石叶技术几乎没有被编入于制造 
石制品的技术体系中。暂称为许家窑阶段。 
3) 峙峪以后的阶段:峙峪、塔水河、贾鱼沟、小南海等。315 万年—117 万年前。每个石 
器工业的石叶出土量增加,但是在石器工业之中只能看出小—大型的几种石叶。同时,石叶 
成为以刮削器为中心的石叶制品的材料。暂称为峙峪—小南海阶段。新庙庄也许位于许家 
窑阶段和峙峪—小南海阶段的过渡期。 
3. 2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分期和各期的情况 
综上所述,中国北方的地域性石叶技术有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除了石叶技术以 
外,在技术和其他方面上还能看见一些差异。因为许家窑阶段的石器工业之中出现了1) 以 
利用多面体石核的剥片技术作为中心,2) 石球以外的大型石器衰退,3) 石器的小型化,4) 周 
边调整尖状器、舟形石器(三棱小尖状器) 等新器类出现而使石器组合多器类化等新的特征, 
所以能把许家窑阶段以后的石器工业和丁村遗址群、北京周口店第15 地点等其以前的石器 
工业分开。并且,以装饰品,定型的骨角器,墓葬等的有无为标准,从许家窑阶段以后的石器 
工业也能分出峙峪—小南海阶段的石器工业。从这些情况来看,石叶技术的阶段性变迁不 
仅是一个剥片技术的变迁,而是与石器工业的全体技术体系或者旧石器文化全体的变迁一 
起发生的。并且,在各个阶段之中,根据年代、以刮削器为中心的石片制品的发达和大型石 
器的减少等石器工业的特征,许家窑阶段近乎于西亚、欧洲、西伯利亚等地域的旧石器时代 
中期(文化) ,同时,根据年代、被编入于石制品制造技术体系当中的石叶技术和出现明确的 
装饰品、骨角器、墓葬等特征,峙峪—小南海阶段也类似于上述地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 
化) 。因此,可以把许家窑和峙峪—小南海两个阶段看作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而且 
许家窑阶段以前可能相当于在欧洲等地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 
在许家窑阶段的遗址中,许家窑发现了早期智人(许家窑人) ,晚期智人也在西沟(西沟 
人:510 万年前) 、萨 乌苏(河套人:917 万年前) 出土了[23 —24 ] 。此外,在陕西省志丹县出土 
了相当于许家窑阶段的年代的晚期智人(金鼎人:4 —5 万年前) [25 ] 。如果根据这些事例,可 
 4 期加藤真二: 中国的石叶技术·34 7 ·  
以认为在这个阶段晚期智人确实生存。许家窑人以后的早期智人的状况不明,因此不能明 
确地估计,不过可以认为晚期智人继承早期智人形成的文化。但是还有别的看法成立,如果 
重视许家窑阶段和其以前的阶段之间存在的技术变动,除了许家窑以外的与这个阶段石器 
工业伴随的化石人类都是晚期智人,也可以认为这阶段的石器工业是晚期智人的文化,估计 
这阶段最初期的许家窑石器工业是其以前存在的中国早期智人模仿新出现的晚期智人的石 
器工业而制造的。许家窑之后,早期智人也许很快地消失了。 
不管如何,关于旧石器中期和晚期的情况,中国北部不同于欧洲等地域。在欧洲等地 
域,一般认为旧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和晚期的奥瑞纳文化之间有断绝,还认为从前者向后 
者的转换也就是说石叶技术已被列入于制造石制品的工序当中而出现石叶工业的现象,与 
晚期智人的出现是有联系的。可是,在中国北部,如上述,晚期智人已经生息于石叶技术被 
编入于制造石制品的技术体系当中以前的许家窑阶段。同时,可以认为许家窑阶段的石器 
工业和峙峪—小南海阶段的石器工业之间有着强烈的类似性,而两者之间没有断绝。并且, 
除了水洞沟以外,在中国北部不存在象欧洲旧石器晚期文化的那种高度依存于石叶技术的 
“石叶工业”。根据这样情况,可以认为许家窑阶段的石器工业逐渐改变其技术的部分构造, 
变迁为峙峪—小南海阶段的石器工业。 
总之,关于中国北部的旧石器中期和晚期的分期及各期的主体人类,应该构筑独自模 
型。这模型当然不同于旧石器中期———尼人(早期智人) 、旧石器晚期———晚期智人这样比 
较单纯且两者之间有断绝的欧洲模型。 
3. 3  跟水洞沟石器工业和其石叶技术的关系 
在峙峪—小南海阶段,其诸石器工业跟水洞沟石器工业[26 —28 ] 并存。水洞沟石器工业的 
石叶技术有1) 利用石核修理技术显著的盘状石核,2) 产生比较大型的石叶,3) 以刮削器、尖 
状器为中心的石叶制品比较多,在石制品制造技术体系当中的作用正好与上述的具有地域 
性特征的石叶技术具有相反的特征。同时,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的中国西北部和中国 
境外的蒙古、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发现了和水洞沟有关的一些石器工业。根据这些情况, 
很难认为水洞沟石器工业和其石叶技术是从中国传统的旧石器文化中派生出来的。关于水 
洞沟石器工业,一直提倡“西来说”。在90 年代张森水也表明了这种看法[3 ] 。笔者也赞成 
这些见解,认为这些石器工业和石叶技术是从西伯利亚、外蒙古、阿尔泰等地区流入到中国 
西北部而流行的。 
但是,应该注意在水洞沟工业之中有类似于峙峪—小南海阶段石器工业的小型石器(图 
3 :1 —5) 。这暗示着两者不是没有关系的,而是有一些技术交流。而且在塔水河发现了其一 
侧缘上留下调整石核的一连打击疤的一种羽冠状石叶(图3 :6) ,这标本类似于所谓“水洞沟 
技法”特有的羽冠状石叶[28 ] (图3 :7) ,也许表明在两者之间存在过技术交流。 
3. 4  关于峙峪—小南海阶段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北方,晚期智人显示其身姿属于许家窑阶段。不过,用石叶制造石制品、骨角器 
和装饰品的制造、使用、墓葬和在墓葬内撒赤铁矿粉的习俗的出现等晚期智人特有的行为到 
了峙峪—小南海阶段才出现。如上述从前把这样现象的出现和晚期智人的出现结合起来进 
行解释。然而我认为在中国北部,这样的解释难以成立。遗憾得很,对晚期智人的出现时期 
和他们开始其特有行为的时期之间产生了这种时间差的原因,现在我没有明确的看法。虽 
然这样,这种人类行为在许家窑阶段中慢慢出现而逐渐深化,到了峙峪—小南海阶段开始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