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hank

为何人类进化时没有了生殖器骨?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 年的报导: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仍在进化之中,研究人员跟踪研究了被认为是有助于控制大脑生长的两种基因的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万年前现代人出现后就一直存在。我们的大脑比其他动物发达,这是人类的特征。直到5800年前,人的大脑仍在进化,而且现在可能也仍在进化之中。美国迪克大学进化基因研究中心的主任格雷格·雷说:“有一种理解是,人类已经到了进化的顶峰了,但另一种不同的看法说,不进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 K; t1 k5 F+ [) F, i
- V8 n4 P0 X9 @
    美国芝加哥大学遗传学家布鲁斯·拉恩和他的同事检查了两种基因,分别被称为微脑磷脂(micro-cephalin)和ASPM,这两种基因与大脑的大小有关。如果这两种基因不起作用的话,那么婴儿出生时就会有非常小的大脑,被称为头小畸形。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他们利用从不同种族的人身上提取的DNA样本鉴别每一种基因的变异情况,这种变异发生频率很高,也非常普遍。变异让一个物种迅速获得立足之地并开始繁衍。 : X/ b4 A" R% S, {: A$ {
! j5 k# _9 L* K3 V5 J
    科学家发现,微脑磷脂基因发生变异是在大约37000年前,当时正是艺术、音乐和工具制造出现的时期。而ASPM基因发生变异的时间是在大约5800年前,基本上和书面语言的发展、农业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处在同一时期。拉恩说:“人类最近的基因进化在某些方面可能与文化的进化有关。”
$ |& d! o  E$ Q2 O8 W2 ^8 l0 K当然,也有一些进化专家的观点听上去更加惊人。比如,有专家认为,从现在开始的10万年间,社会分工将会把人类分化成两个亚种——一类是高大、苗条、健康、富有吸引力,睿智并富有创造力;另一类是十足的笨蛋、长相奇丑无比、像动物一样蹲伏行走。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进化专家奥利弗·库里博士,他对未来10万年间人类的盛衰进行了预测,得出了这个结论。著名小说家HG·威尔斯在他的作品《时光机器》中也预言了与这相似的令人沮丧的人类命运。 % L8 Y& i. k1 J- \! |9 x
$ D+ S" N% F. P/ s) A4 S) B9 U* X. d
    据库里博士说,到公元3000年,人类将会达到新的鼎盛期,之后科技的衰退驱使人类走向没落。他预言,不出几千年,人类将进化成6-7英尺高的棕色皮肤的巨人。营养学和医学的提高将促使人类的个头更高,身体更健康匀称,人类的寿命也会随之延长到120岁。
7 n, t  H" V8 F! V2 z; A  `4 I; _, T- t
    在健康、年轻和繁殖指标的驱使下,人类的外表形体健康也将得到改善。男人们呈现出对称的面部特征、更健壮的体格、角度更分明的喉结和更具有磁性的声音。女人们将拥有更白皙的皮肤、更大更清澈的眼睛、更丰满的胸部、更光泽的秀发,甚至更秀美的面容和更光洁的皮肤。种族通婚和生育相同的棕色人种后代的现实将会逐渐消除掉种族差异。他说:“之后,事态开始恶化,可能会慢慢浮现出遗传优势和劣势的问题。” * B3 `$ S2 X* m( ]" n( A! X

# Q5 f. Q: p6 @  ?, r  |  ]/ T    可是,也有评论人士认为,推测人类的进化问题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自然选择的结果可能会与科学家的推测大相径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1: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0-10-18 22:11 编辑
: G8 n& T! u4 v  s% _; d$ Y
7 K1 `# G) L1 @# k4 m  O回复 42# aaaaaaaa # @) N2 w7 B8 F; e0 D' P) P

7 W# \$ f4 W# h3 [9 `; W1 Z
* a. z8 h3 f- o& Z  p( ?   

绿色人类:一个人是一条生命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大确切的,人体在进化中也与肠道中的某种大肠杆菌等众多非致病微生物和平共处,它们供应人体某种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因而人体其实是个生命复合体,人体组织学更提到在组织细胞内的很多细胞器其实是在进化中被引进而同化的。笔者有个设想,人类或许会像近来发现的一种绿蜗牛那样,引进这种叶绿素到皮肤的角质细胞里,那有多好!  像植物一样,仅靠光,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就获得能量。  在发现这种绿海蜗牛之前,这对于人类以及大多数动物来说纯属异想天开。

科学家说,尽管极少数动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这种机能是临时性的。除了一个例外,一种了不起的绿色海蜗牛(Elysia chlorotica)能持续进行光合作用! 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刚刚发现了它的秘密:它从吃下的一种绿藻中窃取所需的一切,包括基因!

& C& s. `) ^# U) }. y3 M" Y

以下是相关资料:叶绿体动物

  Elysia chlorotica是一种囊舌目软体动物,分布于大西洋西岸从加拿大到佛罗里达的沿海海域。要想在它生活的海潮波浪区找到它的踪迹需要极大的耐心。它的体型十分娇小。成年个体体长从13厘米不等,没有贝壳,看上去活像一片叶子,翡翠般鲜绿,与藏身处的海藻天衣无缝地打成一片。它的这种美丽色泽在动物界并不多见,这其实要归功于它身体内部大量的叶绿体——对,就是那些通常只有植物才拥有的充满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工厂!

  不过,刚出生的小海蜗牛呈棕色,半透明,身上缀有红色斑点。在成长过程中,它们贪食一种名叫Vaucheria litorea的藻类,身体的颜色逐渐变为浓绿,并保持终生。与此同时,出现了另一种更为奇特的现象:饱餐一顿后,它们可以接连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不再进食!原来,这种海蜗牛不但能够把吃下的绿藻中所含的叶绿体贮存下来,还对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持久的食物来源。不要误会,它可不是在为应付食物匮乏期而储备口粮。事实上,这些叶绿体即便在其机体内也能进行光合作用,E.chlorotica正是利用了这一特质。

  这个过程看上去并不复杂。可自它于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始终困惑不解。叶绿体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细胞器。美国缅因大学生物化学教授,E.chlorotica研究专家玛丽·兰佛(Mary Rumpho)指出,它们如何抵御海蜗牛的消化液呢?直到今天这仍是一个谜团。当人吞下蔬菜后,体内消化道的酶会把蔬菜的细胞分解,这种作用使叶绿体无法以任何形式存留。所以,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吃下蔬菜沙拉或海带什么的,不必担心自己会进行光合作用……

  这说明E.chlorotica具有一种保存并不损害这种细胞器的非凡才能。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存活下来的叶绿体不断在海蜗牛分枝茂密的肠道内累积,并四处移动,直到它的表皮之下。这些叶绿体采集光线,生成碳水化合物。海蜗牛吸收了这些物质,就再也不用四处觅食啦!它只须留意体内微型光合作用工厂的生产,为它们提供充足的阳光即可。

  况且,E.chlorotica的身体也显然适应了这种转变。两片形如翅膀的伪足将身体拉宽。当伪足折起来时,它看上去就像只绿色的鼻涕虫,体态修长,顶端两只触角;而当两翼像太阳能电池板一样展开时,它的身体便与一片绿叶无异,背上的血管就是它的叶脉! E.chlorotica与植物的相似程度还不止于此:如果长时间不见阳光,它还会枯萎,由绿变棕,发黄,最后死亡。

  尽管E.chlorotica的行为十分少见,但也算不上离奇。另一些动物也有类似的窃取叶绿体的行为,科学家管这一现象叫做盗食质体(kletoplasty)。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其他品种的海蜗牛,如多见于法国大西洋沿海的Elsyia viridis,还有某些鞭毛虫。然而,唯独E.chlorotica将偷窃进行得最为彻底。

  在实验室里,玛丽·兰佛注意到这种海蜗牛一生进食一次便已足矣。从享用完第一顿绿藻大餐起,这种软体动物体内便充满了叶绿体,从此便可终生禁食。虽然E.chlorotica的生命周期并不是很长(910个月),但对于叶绿体来讲已非常漫长。如同一部太阳能电池需要定期充电一样,叶绿体要是没有维持其功能运转所必需的蛋白质,过不了几天或个把月就能量耗尽了。其他盗食质体的生物会再次吞食绿藻来更新自身的叶绿体储备。E.chlorotica则不然。那么当它们远离作为栖所与特殊蛋白质来源的海藻时,又是如何让体内叶绿体始终保持活力的呢?玛丽·兰佛的研究组最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检查了E.chlorotica的基因组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与海藻Vaucheria litorea相同的psbO基因,这是对光合作用必需的一种蛋白质进行编码的基因。看来,海蜗牛并不满足于窃取植物身上的叶绿体,它还弄来了至少一种促使其运转的基因。

  在自然界中,类似这样两个不同物种间横向的基因转移(代际基因传递是为纵向)极为罕见。我们尚不了解个中机制。玛丽·兰佛不得不承认。研究人员至多只能提出一些假设
绿叶海蜗牛1.gif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8 22: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aaaaaaa
; ~. Q# G3 L$ h- s& T# o
/ G8 i  ~8 p- K
+ K3 C- z6 S* Q) P; m1 U8 s% H    一个人是一条生命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大确切的,人体在进化中也与肠道中的某种大肠杆 ...
& U  O% I$ M% n: [hank 发表于 2010-10-18 21:59

1 U; R. r+ }, W# H
/ C" n. u- ~6 o4 ]7 |
! U* ]; o0 w( K6 A* k4 `3 Y    可终生禁食,人要这样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起“共生体基因组计划”,该计划将对海蛤蝓(又称绿叶海蜗牛)Elysia  chlorotica及藻类饵料Vaucheria  litorea进行基因组测序。海蛤蝓的细胞能够从藻类获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为其所有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包括繁殖。
! s, v5 s9 _' I. v: ?- }1 A科学研究表明,海蛤蝓基因组里有被转移的藻类DNA,这些特殊的DNA具有质体导向性,并且包含了生物核信息,使叶绿素在其体内细胞质中保持整整一年之久。迄今为止,科学家在海蛤蝓基因组里发现了大约十多种藻类基因,这些基因使这种生物在叶绿素合成通道和碳固定循环中具有集光蛋白质和酶类的功能,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藻类基因在海蛤蝓基因组中被发现。海蛤蝓通过自身内被转移的藻类基因合成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神奇的共生现象第一次证明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以从一种多细胞生物传递到另一种多细胞生物。 通过对藻类和海蛤蝓的基因组进行比较,我们不仅将在宿主细胞中发现一组能够进行持续光合作用的基因,而且能够找到转移的特性,包括转移基因片段的大小、数量;更重要的是了解这种转移的运行机制。这些发现将对基因组的人工调控和基因治疗新技术的开发产生重大现实意义。此外,这两类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将有利于比较基因组研究、进化规则、发展生物学及分类学的发展。合作伙伴之一,南佛罗里达州大学的Sidney  K.  Pierce认为,海蛤蝓可能是的“生命之树”中动植物界的交叉点。 : P( N: K4 V& F. K" k
这次联合研究是华大基因“千种动植物参考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内建立1000种动植物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在“共生体基因组计划”中,华大基因主要负责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工作;由南佛罗里达州大学的Sidney  K.  Pierce和马里兰大学的Charles  Delwiche所带领的美方团队将为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植物、藻类、动物基因组、分子系统发育学和动植物基因转移等多个科学领域贡献强大的研究力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8 2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这个帖子这么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2: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百度搜索上见到绿色人的报道,简直就像天方夜谭:“在地球某一处居然存在如蓝色或绿色的人种。曾到过撒哈拉沙漠的探险家,看过有一族人数极少的蓝种人,就如蓝色小精灵般机灵,只要一看见他色人种,马上拔腿就跑,想见上一面,难之又难。另外,在非洲西北部的山区里,有一群绿色人种,肤色犹如叶绿素,就连血液也都是绿色。目前,绿色人种仅剩下三千人左右。 世界上除了黄、黑、白肤色的人之外,还有蓝、绿皮肤的人。不 久前,探险人员在撒哈拉沙漠曾发现一个人数极少、肤色呈蓝色的奇 特种族。由于他们的皮肤是蓝色的,于是有人称他们为“蓝种人”。 同时,在非洲西北部山区也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过着原始穴居生活的 不到3000人的族群,他们的皮肤都是绿色,血液也是绿色的,故有人 又称为“绿种人”。其实,所谓蓝种人,以前也曾有过报道,说 的是美国肯塔基州的深山里,有一个皮肤是淡蓝色、血液也是蓝色的 200多人的大家族。现已证实,蓝色和绿色血液都属于一种病理状态, 而蓝色或绿色皮肤又是由于皮肤下微血管的颜色所形成,我们不能轻 率地称他们为“蓝种人”或“绿种人”,而与正常人的三大人种或四 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及棕种相提并论。6 ?; c! {" \% ?1 v  G
他们整合了植物的基因,他们生活的方式会和一般人有很大的差别,如饮食,或许他们还可以搞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那样他们利用能量的方式将会表面上看起来很先进,基本没有能量的流失,但是会缩短食物链,不利于物种多样性,如果那样的话,他们处于第一营养级,所不准会成为某种生物的食物。   地球上肯定有人类未曾开发过的地方,就像发现雪人、野人的那个时候,同样引起了轰动。 可见,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是人类不曾到过的,也可能那个地方存在于四维空间,对于存在于三维空间的我们,只可能看见一会儿,甚至一闪而过。人类还太渺小了。”
在印度庙大门两边的墙上各有一排精美的雕塑里边有绿色的人.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9 22: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hank - j: N! I* T, R2 J5 z/ y3 X, }6 G

: Z1 A6 m& e7 x" W
( F7 M: b6 f. H9 @3 O- P6 }    这图如说是人的,肯定是作伪!前面楼主已讲得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22: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绿海蜗牛进食绿藻的外观改变图片(幼体 进食 积累 成体)
2 y( m* k0 y+ b' l3 `* E% B和基因横向转移的电泳资料
6 I. q( i, j5 G4 o7 X一个网站提供基因横向转移分析资料:http://genomasur.blogspot.com
幼体绿蜗牛.png
Culturing alga vaucheria.jpg
基因横向转移电泳 PCR资料.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22: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化石眼 请看阴茎海绵体破裂的详细资料包括病因(女上位)!!!诊断图片及手术过程,有参考价值!!
: U/ _  c; J2 W/ O( F4 }" W. H& D/ G2 h+ R; {) S
http://www.dxyer.cn/andrologist/article/i668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0 04: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0 04: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和猿的分化是在630万年前。。。7 W2 n9 G: |# Q' C/ c6 m$ w

8 f: F7 q- e% F! e5 P1 }黑猩猩是和人最接近的动物。。。。! j* t% a+ H: s: Z

- e6 a' x9 W9 @$ \. ~% T人与猩猩的“差别”不大,只有不到大约1-2%的差异。。。。  R! V- t) X; x. A; Y

4 z& z( F+ h9 i2 o( X但是,正是这2%的基因差异使得人与猩猩的智能、行为、心理和生理变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9 X+ m9 e: O: }# `5 C' ?# O+ @6 B2 w  ~. [7 f
黑猩猩第22号染色体和其对应的人第21号染色体之间,单个碱基差异为1.44%。。。
8 U' ?2 l& M& P  W* m
* `. b1 ]& j5 K( D- eDNA片断的插入和缺失达68000个。。。2 N% n$ q  z& o. k3 U" z2 N
" e8 L3 ^+ R5 t
导致人的第21号染色体要比黑猩猩的第22号染色体长400kb。。。
$ t+ f1 c$ c# C3 t3 b+ \
+ @4 F0 q8 V, l, \2 x$ r, X5 H! c# d这68000个DNA片断正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D0 V, T) s3 i2 y' P" i2 h

! H: c* g' @( L4 U! K9 j% I5 O它们那里来的,只有外星人知道。。。{:3_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0-10-20 12:24 编辑 ) j; {: r, h8 l) {. D
+ v6 Q+ s# e% \$ \5 Z" v  S
回复 56# E.T ' }9 l8 [! c. B% K* w
/ H2 l, D4 M3 R$ m  Q/ p' s! _8 }

好资料!


( N0 t1 T7 y& W- Y

关于基因的研究 华裔作出了很多贡献,早于1955年,有一位华裔学者蒋有兴与瑞典学者莱温通过实验确认了人体的46条(23对)染色体,并向原先由佩因特提出的“48条染色体定论挑战,于第二年公布了这一发现。至此,关于人类染色体数目的探索大功告成。


9 [& A* I# E2 n* Q4 p

新华网上海5月26日电 中国科学家参与的人与黑猩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将黑猩猩第22号染色体和与其相对应的人第21号染色体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两者间DNA序列差异,即单个碱基差异为1.44%,明显高于2002年1月报道的1.23%。

黑猩猩有24对染色体,其中第22号染色体与人的第21号染色体功能对应。

之所以选择黑猩猩的22号染色体进行测序,是因为目前人类的21号染色体研究最透彻,

如果以后科学家将所有的染色体都解码,那么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差别会更大。

人类染色体23对按长短排列(但#22长过#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0 13: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来月深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0 15: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0 17: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值得深入的细心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6-8 17:19 , Processed in 0.0689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