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藏和研究,你真正的明白不?, |- S9 T2 Z6 A/ ^& T$ \; e
文/西风 7 i+ L) b+ [8 ` [2 c( s" U/ a
" h4 r3 F, l9 e0 e在收藏的一生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收藏探索者,缺少远见卓识的学术研究调查者,缺失审美艺术独到的艺术家,缺少具有历史使命感的文化传承倡导者。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人生目标实现后震撼了谁?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你和谁站在一起。作为涉入收藏之门的初学者,你收藏哪些品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那些收藏圈子里务实之人在一起。当然自学成才是个特大的例外。+ }. j+ W, o4 q `6 W, [
' j" ?0 V* k% X) S. Q
# u5 t' i+ _2 g5 q- A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收藏入错行也是这个道理。一个有道德、好眼力、务实的老师,教会一批好眼力求真务实的学生。反之,一个不学无术、眼力很差的老师。则教会一批白痴的学生。同理,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怎能搏击长空?野狼在羊群里成长,就会“爱上羊”而丧失狼性,怎能目标专一?一个好的文物研究专家,是国家的幸福。一个卑鄙的文物伪专家是国家的不幸;一个严谨务实的文物研究机构,可以培育一批国家可用之人。一个徒有虚名的文物研究机构,则祸害一窝苟且偷生之人;一个优秀的收藏家是国家的财富,一个卑鄙的“收藏投机分子”则是国家的灾难;一个好的收藏论坛可以成就一批务实的收藏之人,一个垃圾收藏论坛可以带坏一批可恨刁蛮之人。正所谓“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这也许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
6 W7 ], R3 H% S6 R4 x
3 w) ?' ?; s; \: E9 ^$ T* l' \) K( d: W/ ?, W, w9 K T
收藏是文化综合的艺术行为,你有多少藏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几件震撼的艺术精品和一定的修养;收藏是文化探索过程的学术研究行为,你有多少学术著作和论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几部或几篇令人受益的学术著作或论文;收藏不是财富炫耀或者身份展示的行为,收藏是你对古代文化的感悟和与古人灵魂对话的行为。收藏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灵性商品,你可以拿真品去交换钱财,但你不可以利用研究收藏文化的名义干那些龌龊骗人的勾当。流氓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文化流氓。因为真正的妓女还讲职业道德,文化娼妇利用你的弱点将不择手段。0 a3 ^0 i' r+ J+ n
! {' x. e5 h8 V1 n2 u7 I" N; r, }' e5 e2 u7 B
你不搞收藏没有人说你没有品位,你搞了收藏就必须搞出有品位的真品,否则你就让别人嘲笑和讽刺,动静大了还让世人痛恨你。虽说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宽容,相处的最高境界是尊重。但在收藏研究的路上,宽容自己就意味着你频频“打眼”,尊重别人就意味着你睁眼说瞎话,揣着明白装糊涂。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最好也要说,否则你压根就别去看。收藏玩的是真才实学,玩的是眼力,而不是谁有权力和经济财力,一旦缺失了这些就什么都不是。因为收藏圈从来都不缺有权利力的人和有钱人。
: g: c3 @ U# a9 T& o
0 U) f4 v! Q& q# n5 d
+ j1 M+ ^6 }2 [( O收藏界和学术界就是这样残酷。要想别人尊重你,你必须得先尊重自己,敢于否定自己和挑战自己。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收藏和研究错了立即调整就是进步,退出不玩更是明智的解脱。收藏是考验你悟性和财力的陷阱,如果输不起,最好慎重选择。人崇高到荒唐只有一步,从荒唐到崇高却没有路。你要向世人把赝品漂泊成真品同样是一条死路。只要能意识得到自己收藏研究的错误,任何时候开始回头都不算晚;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你重生最早的时候。2 e; w, D3 u8 \, ~# k0 K
落后就要吃亏,对我国文物的研究也是如此
' V! L& d3 r- F: A) s4 }" S& Q- R2 L0 o
文/西风
$ b8 C8 w+ u, {( r( l! g6 G& s6 _+ Q' F1 M, n X6 [* i: c
" T/ i0 L, M# ~( v3 V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吃亏,而且要吃大亏,尤其对我国文物的研究也是如此。国人总是盲目自大,以为自己对我国文物,尤其古陶瓷的研究是很全面,很透彻的,认为外国人研究只是皮毛,因为他们不懂中国文化,缺乏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全方位了解,所以论证的东西就缺乏可靠性和权威性。我以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学术观,是害人而且害己。
4 {, p2 X) O, }7 J
6 }2 g2 J' ^4 _3 ~, E# `4 n当年慈禧太后老女人,就以为洋洋大清帝国地大物博、物产富饶、人口众多、边防坚固,外国人有何惧怕?当有的大臣一再提议加强海防,急需购置坚船利炮,大力训练水师和海防军士,方可阻挡外敌来犯。可这老女人就是不听,甚至怀疑这些奴才里应外合以下拨海防军费之名,中饱私囊。北洋水师自从1888年成军以来到甲午年间,6年时间不但未添一舰,甚至未添一弹,船只也没有很好地维护。海军的钱,被慈禧太后拿去用在修建万寿山颐和园享乐工程上了。结果倭寇小日本于1894年7月末发动甲午战争,一举摧毁北洋水师,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西方列强看着中国这样不堪一击,为了尽快瓜分中国,紧接着不到两年多时间八国联军(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国联合军队)利用保护外国侨民,剿灭义和团为契机,于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大清王朝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清朝付出白银4.5亿两,圆明园和颐和园遭受焚毁,连同故宫紫禁城内的大量古董文物洗劫一空,流失文物不计其数。怎么样?轻视别人的恶果是什么样的下场?差点亡国灭种!" o7 S0 C2 \) o# ~
2 v( f: u9 q$ I3 Z# C
当然文物研究的落后,虽然不会亡国灭种,但会导致传承我国文化历史的载体(文物)大量流失海外,民族文化失去根基。还有在中国国富民强的时候卷土回流回来,进行看不见硝烟的文化侵略战争。当年圆明园被列强掠夺去的兽首现在回流回来竟然每只要以1400多万欧元才能买下。1927年(不是1929年,应该是1927年)流失出去的一对认为是赝品的元青花象耳瓶在伦敦仅仅买了不到300英镑(当时转手拍卖,最后一只元青花象耳瓶被大威德以360英镑拍下),而现在要回流回来起码一对得付10亿人民币。其他流失出去的青铜器、石像、玉器、书画、高古瓷、明清官窑瓷价格都是天价。我们不仅要问:这些老外为何这样痴迷和热衷中国文物呢?不言而语:中国的文化艺术的魅力和她具有的经济价值。这使得西方和日本一些学者和收藏机构很早就潜心研究中国文物,并且达到比中国学者还学者的程度。记得在1935年,故宫接受英国政府的邀请,装运故宫重量级的大批文物前往伦敦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其中安排24次中国文物学术研究演讲中,竟然没有安排一位中国文物学者进行演讲和交流。究其原因是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水平太差,人家根本不放在眼里。用萨依德(Edward Said)曾经在《东方主义》中引述马克斯的话“他们不能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最为恰当。是啊,中国的古陶瓷研究学者水平和思想境界要高的话,那对重要的元青花象耳瓶就不会轻易的流失到英国廉价处理了。也不会成就大英博物馆霍布森(R.L. Hobson)成为发现元代青花瓷器的第一人了。
) |" q. |2 c s, q; ?4 B/ }* c
- n% Q3 l5 a! R! i% i) ?5 J) t去年我参加国内一位重量级古陶瓷专家的讲座,他很不以为然的说:霍布森(R.L. Hobson)算个什么?有什么了不起?那青花瓶子上明明有“至正十一年铭文”对照一下年代不就是元代青花瓷器,国人还用得着对他这样顶礼膜拜吗?除了这点小小的发现,还能有什么呢?我听后很不是滋味,这样的古陶瓷专家也能大言不惭,在中国文物战线上研究到退休年龄了,他的知识面也太狭隘了吧?大英博物馆霍布森(R.L. Hobson)虽然因为元青花的收藏热,许多人知晓了这位中国陶瓷研究学者,但他除发现元青花瓷器而外,中国其他文物研究确实在整个西方是非常权威的。单就陆续出版的中国古陶瓷著作之多一定会让我们这位国内的古陶瓷专家重新审视。比如:
5 I7 @6 R3 ]4 r: e" O* q e: ^0 X3 H1 C+ m* P
下载 (215.19 KB)3 x( x7 \ V8 N; {: e
2010-10-3 01:23$ J! E0 R M8 t6 g2 i5 ~! o
+ {* ^: r" q) d" w7 p2 Z8 ` r2 h
# E. N; e; Q4 G8 L
9 j/ D& c, o6 K4 Q' P( q, t% ~1908年1版,霍布森(R.L. Hobson)《东方和大不列颠瓷器》;1915年1版,霍布森(R.L. Hobson)《中国陶器与瓷器》精装两厚册,限量1500部 ;1915年1版,霍布森(R.L. Hobson)《中国陶器与瓷器》(2卷全)—300余件(汉--清陶瓷艺术品)单面图版;1923年1版,霍布森(R.L. Hobson)《中国陶瓷艺术》152件(汉至明代陶、瓷艺术品)单面整版图版;1923年版豪华版,霍布森(R.L. Hobson)《明代瓷器》限量27部作者霍布森签名一函一册;1924年1版霍布森(R.L. Hobson)《中国晚期陶瓷》大厚册图片160多幅;1925年1版霍布森(R.L. Hobson)《明代瓷器》Wares of the MingDynesty,伦敦;1925年豪华版,霍布森(R.L. Hobson)《清代瓷器》限量250部作者签名版;1925年1版,霍布森(R.L. Hobson)《中国晚期陶瓷》163件(清代,康、雍、乾陶瓷艺术品)单面整版图片;1925年1版霍布森(R.L. Hobson)《尤摩弗帕勒斯藏中国、朝鲜、波斯陶瓷》图录6册全限量725部450面珂罗版;1926~1927年,霍布森(R.L. Hobson)《埃德哈布出土的中国瓷片—兼谈几条八思巴铭文》报告;1927年初版,霍布森(R.L. Hobson)《中国艺术》霍布森著 100幅彩图等一系列著作和论文。1929年,霍布森(R.L. Hobson)《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老家具杂志》(Old Fumiture)1929年刊论文);1931年,霍布森(R.L. Hobson)《私人收藏的中国陶瓷》(chines ceramics 1n private collections),1931年1版;1932年,霍布森(R.L. Hobson)《福斯塔特出土的中国瓷器》(《柏林顿杂志》1932年刊论文);1934年1版,霍布森(R.L. Hobson)《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一函一册限量650部;1937~1948年,霍布森(R.L. Hobson)伦敦大英博物馆出版的《远东陶瓷手册》等。3 K( A! ~8 K) G- L9 S) ^4 T
$ a: ~/ J: W$ Q8 B4 N所以我们面对外国人很早之前就对中国古陶瓷如此的研究深度,应该好好的审视我国对文物(古陶瓷)的研究态度。无论官方和民间,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也没有任何理由死呆在办公室或仓库里进行“闭门造车”式的研究论证。我们应该都走出去,走向田野考察,走向高仿基地调查,务实的进行有效的研究论证才是唯一可以赶超他们的出路。否则我们还是跟在西方和日本的屁股后面“抄袭”人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这样不但守不住我国文物,将给我国文物保护造成巨大的灾难。
* @1 k# |+ f6 ~9 t: K, ^. E4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