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因其耀眼夺目的光泽、富丽堂皇的质地被人们所喜爱,也因其恒久性及延展性被制作成种类繁多、华美靓丽的首饰。首饰,古称“头面”,本指男女插戴于发髻之上的头饰,后来逐渐演变成穿衣带帽时用于装扮的饰品,包括头饰、耳饰、项饰、手饰及佩饰。首饰是随时代的不同、人们生活习惯和服饰的变化而发展的。佩戴首饰,增加美感,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风尚,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制作出了成套的金质首饰。唐代是金银饰品制作和使用的鼎盛时期,人们把金、银、珍珠、宝石相互搭配,发挥不同材料的特点,充分展示出饰品富丽多姿、华美精致的风采,对后世的金银细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是我国金银工艺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其制品数量之多、工艺之美,都是空前的。 % y. z+ q( G _2 W- J% H & @# P1 e- l6 w5 r2 n9 B$ C4 b$ p/ a8 t. T
/ r9 ]/ g5 Z& J4 k. G V& C. |
% o9 u* w* `" c
1963年出土于云南呈贡王家营沐崧夫妇合葬墓中的这顶“金镶红蓝宝石冠”,高11.5厘米,底径11厘米,由50余颗红、蓝、绿、白各色宝石组成的重320克的黄金宝石冠,显得金光四射、雍容华贵,其珠光宝气至今依然摄人心魄。沐崧在云南只不过先后担任过充右参将镇守金齿腾冲和署都指挥佥事等职,管理一些日常的杂事,在沐氏家族中很不起眼儿,名声甚微。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样的次要人物,都会有如“金镶红蓝宝石冠”这等珍品出土,沐氏家族的财富状况可想而知。
) P. ] x K8 ~4 f! [, P, R5 B 簪本称“笄”,又称“簪子”,是历史悠久的用于束发盘髻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簪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复杂,材质多用金、银、玉、玳瑁、犀角等贵重材料,造型更日趋精美,累丝、镶嵌、花丝、錾刻、制胎等综合工艺运用十分纯熟。尤其是根据各种宝石的色泽、属性,仿照自然界中的花卉、蔬果、昆虫制作的簪花,形象逼真,宛若天成。
' h% I0 _- o# b b8 a, D “凤踏祥云金簪”为一对,与前面的“金镶宝石花蝶凤冠”同墓所出,制作精细。其采用累丝工艺制作——先将金拉成金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在器物上,这是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此簪凤高6.5厘米,昂首挺胸,足踏祥云,振翅翘尾作欲飞状,口含金丝,原应垂挂有珠串之类,现已缺失。从凤簪簪脚的式样来看,可知这种成对的凤凰形金簪是插于凤冠两旁,凤头向外,凤喙中悬挂珠串。
, ~$ j( R$ ?* }" s. K) x [, }% I1 l s; W# c1 T2 r n
此件“挑心”,说明牌上写为“金镶宝石仙人乘车簪”,但从造型上看,当为密宗的摩利支天,而非仙人。其三面八臂,头戴宝莲状高冠,耳坠宝物,披带下垂。八手分别执嵌红、蓝宝石光明境(宝石象征日月)、期克印持线、弓、金刚铃、金刚杵、剑等,背负金刚圈。盘腿端坐在双层宝莲座上,宝莲座置于车舆正中。脚下所乘方形车舆,由九猪所拉,车双轮,正面有九个猪头和前腿形象。车下有五瓣宝莲座相托,其上饰五颗金镶大宝石。两车轮外侧各坐一手持精钢法轮的护法,足踏祥云。在密教中摩利支天最多乘七猪所拉之车,九猪拉车目前仅发现这一件。